虎嗅 10小时前
2025,大厂品牌部大撤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年来,众多大厂纷纷撤销或整合品牌部,将品牌职能分流至市场营销或公关部门。这一现象背后,是企业对品牌战略的深刻反思和组织架构的调整。文章深入分析了品牌部走向业务市场线和服务于增长、以及走向公关系统以强化社会沟通和声誉管理的两种趋势。探讨了“心智品牌”与“渠道品牌”的博弈,以及在流量红利消退后,品牌价值重新被重视的背景。同时,文章也指出,品牌整合并非“品牌已死”,而是品牌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强调了舆论安全、社会责任以及品牌作为“做出来的结果”的重要性,并看好品牌与公关融合的未来方向。

📊 **品牌职能分流,战略地位重塑**:文章指出,近年来许多大厂出现品牌部“消失”或被整合的现象,例如京东将品牌部并入市场营销部,360砍掉市场部,腾讯高管离职后不再补位。这些调整表面上是“降本增效”,实则反映了品牌管理从独立、高配向业务线嵌入或公关系统整合的转变,标志着品牌战略地位的调整,更加强调品牌对业务增长的直接服务或对企业社会形象的维护。

📈 **“心智品牌”与“渠道品牌”的博弈,品牌回归增长导向**:在流量红利退去、获客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企业重新审视品牌价值。文章提到,过去十年互联网公司偏向“渠道品牌”(以量取胜),而现在则需要“心智品牌”(以势能取胜)。然而,在KPI压力下,品牌建设常被视为“奢侈品”。京东的案例说明,当公司聚焦“低价”战略和转化效率时,品牌部被并入业务线,旨在减少层级、提高效率,并让营销资源直接服务于业绩,即“品牌必须服务于生意”。

🗣️ **品牌整合公关,强化社会沟通与舆论安全**:文章的另一重要观点是,品牌职能正越来越多地整合入公关系统。这并非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企业对品牌理解的深化。在信息瞬息万变、舆论风险增大的时代,品牌被视为企业在社会场域中的“身份认同”和“说话腔调”。公关团队因其对媒体节奏和舆论结构的敏感性,以及处理社会情绪和风险的能力,成为承担品牌社会沟通和舆论安全的关键力量。这使得品牌从“营销部门”归入“公关系统”成为一种进化。

💡 **品牌已成“做出来的结果”,而非“说出来的东西”**:文章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品牌不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企业所有成员共同的责任。从客服的回复到产品经理的细节调整,再到创始人的公开言论,都可能成为品牌的关键时刻。品牌已经从一个“说出来的东西”转变为“做出来的结果”,这要求企业建立一套统一的机制,确保品牌在各环节的表达一致性和真实性。这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管理战,而非简单的形象塑造。

🚀 **品牌进入新阶段,公关与品牌融合是趋势**:作者并不认为品牌部的撤退意味着“品牌已死”,而是预示着品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未来的品牌建设将不再是“塑造完美形象”,而是构建“真实、稳定、可信的表达能力”。将品牌与公关职能融合,被视为一种能够稳住场面的机制,能够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维护并赢得信任。这种融合是2025年品牌现实的写照,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舆论安全挑战。

前几天,我了解到一个消息:又一个大厂的品牌部“没了”。

简单来说,这家大厂将原本独立负责品牌建设与传播的集团品牌部,整体并入集团公关部门,未来也不再保留高配级别的CMO岗位。

事实上,过去一年里,“品牌部消失”或“品牌被整合”的消息已经屡见不鲜。大厂们正在经历一场组织层面的“品牌大撤退”——那些曾经直接向高层汇报、拥有高度自主权的品牌团队都已经消失了。

早在3月,京东就官宣撤销集团品牌部,将其人员和职能整体划入市场营销部下的平台营销条线,理由是精简架构、提高服务业务效率。但从组织上看,品牌管理被从总部剥离,转而归属零售业务线,意味着其战略地位的下降。

再看360,动作更极端。周鸿祎直接宣布砍掉整个市场部,称其“效率太低”,不如把资源投入AI和产品研发。当然,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借AI之名做的宣传,但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在资源优先级排序中,传统品牌与市场部门已被边缘化。

放眼更早,腾讯也有类似调整。曾负责腾讯全球品牌战略与国际传播的刘胜义,于2021年初离职,结束了他在腾讯十余年的品牌生涯。这个岗位后来再未补位,成为腾讯品牌职能收缩的标志性事件。

从表面看,这些变化都可以归为“降本增效”的范畴。但我总觉得,事情远不止“节流”那么简单。

今年年初,全球知名猎头与领导力咨询公司史宾沙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2024年,《财富》500强企业中,仍设有CMO职位的只剩下40%。其中,33%的企业选择用“高级副总裁”或“副总裁”取代“首席营销官”;还有16%的营销高管头衔为“双职能”,例如“首席营销与传播官”。

更直观的数据是:2024年,共有329家《财富》500强企业保留了高管级别的市场领导人,占比66%,相比2023年的357家减少了近8个百分点。

史宾沙的报告指出,企业正在逐步淘汰CMO岗位,转向将品牌职能“嫁接”到其他角色或跨区域整合的趋势。换句话说,品牌不再是一个“自洽的职能单元”,而是被拆分、嵌入更大的组织流程之中。

我在观察国内大厂时,也发现了类似倾向,甚至走得更快。不同的是,中国的品牌职能主要出现了两个分流方向:

一类,是走向业务市场线

品牌成为业务部门的一环,KPI对齐增长、转化、ROI,强调“品牌必须服务于生意”。

另一类,是走向公关系统

品牌被纳入对外传播、声誉管理体系,成为公司“外部形象”的一部分,承担社会沟通与组织认同的责任。

品牌部走向业务市场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理所应当的走向,比如京东的做法。

很多公司砍品牌部的时候,挂出的理由是“要服务增长”。我承认,这话没错,但也容易被误解。

我跟不少甲方朋友聊过,他们常常吐槽:“我们希望品牌能‘带销量’,但现实是很多品牌预算最后连曝光数据都很难对账。很多营销campaign的效果归因,周期最多也就30天,而品牌的作用时间可能以季度甚至年度为单位。”

这背后,也是“心智品牌”与“渠道品牌”的博弈,营销KOL刀姐Doris将之称为势能品牌和动能品牌,我觉得也非常形象。这也是大厂对品牌组织调整的另一动因。

    “心智品牌”做的是品牌的势能,靠价值观共鸣、内容沉淀、场景记忆、品牌联想;

    “渠道品牌”更多是产品的动能,通过广铺渠道、优惠补贴等战术占领市场,即所谓“以量取胜”。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偏向后者,靠补贴、流量、打折迅速跑马圈地。但当红利退去,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大家又重新发现,以品牌为杠杆的营销成本相对变低了,是可以降低信任成本的“护城河”。

问题是:你让一个公司在KPI压身、现金流紧绷的状态下去做长线品牌,似乎不太可能。

京东的例子就很典型。京东近年来在零售基本盘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更加聚焦“低价”战略和转化效率,大促、补贴等促销打法唱主角,品牌形象建设被视为奢侈品。因此品牌部被并入业务线,一方面是减少层级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或有意弱化纯品牌导向,让所有营销资源直指业绩。

刘强东多次痛陈京东组织臃肿、效率低下,要“不惜一切降成本”,在这种氛围下,无法直接带来销量增长的品牌部门自然日子难过。

因此,大厂们在“砍”品牌部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品牌战略转向的考量:品牌建设必须更紧密服务于增长。

在新的架构下,品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包装部门,而成为市场运营的一部分,与用户增长、渠道投放协同作业。品牌部门在写OKR的时候,要服务于转化率、点击率、复购率等指标,成为增长漏斗中的一环。

短期看,这种“品牌归市场”的思路确实有效,品牌预算可以做到“干脆利落、颗粒归仓”。

但问题是,企业不是一年生的庄稼,而是需要穿越周期的系统。如果长期忽视品牌资产的积累,企业在用户心中的认知,就会逐渐固化在“功能”与“价格”的低维度上。

而这种“单维信任”是非常脆弱的:当竞争环境剧烈变化、用户心智迁移,原本靠效率、补贴、流量支撑起来的商业系统,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失效。

企业要想稳住节奏、拉住用户,只能不断追加营销预算去“买信任”,去重复教育,去“用更大的声音抵抗遗忘”。

但你要知道,信任不是靠投放堆出来的,品牌心智是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那些不那么立竿见影的指标——品牌好感度、用户偏好度、净推荐值、二次复购率、主动提及率——它们或许不常写进年终汇报,但才是撑起你未来不被用户抛弃的核心锚点。

品牌职能的另一个归宿,是走向公关。

这几年,越来越多企业将品牌和公关整合为一个大传播体系。以前的品牌部门负责“做故事”,公关部门负责“看舆情”,现在这两者逐渐融合,讲的是一个更高阶的命题:

组织如何统一对外表达,如何管理企业自身的社会语境。

比如爱奇艺,在CMO王湘君离职之后,干脆不再设首席营销官。2021年,龚宇从新华社引入了干了20年的资深编辑郑晓奕,人大新闻系毕业,挂副总裁头衔,负责市场公关工作。

再比如360集团,2024年8月任命张永生为副总裁,统管市场与公关。他的履历很有意思:早年在新京报做深度调查,采访过“莆田系医院”“朋友圈假广告”“电商刷单产业链”等调查报道。

这些人不来自甲方品牌,不来自广告圈,而来自新闻媒体——更准确地说,是来自对风险与社会情绪高度敏感的系统。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新消费品牌的市场负责人聊天,我们聊起公司内部的品牌部和公关部,他说:“我们公司有CMO,也有公关总监,两人都向老板汇报,会议桌上客客气气,桌子底下互不服气。”

他说,品牌部觉得公关只会“三板斧”——发稿、撤稿、请吃饭;

公关认为品牌部就是“一招鲜”,搞个logo改造的“品牌升级”就能吹一年。

我后来细想了下,这种“互相看不上”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性别气质”的分野。

品牌市场部的负责人,多出身于4A广告公司、快消、内容营销团队,对美感、调性、用户共鸣极为敏感。他们的团队往往气质偏“柔”,更讲求细节、感受和情绪张力。他们甚至会看字体的字重变化、空隙是否均匀、氛围感是否一致——在他们眼中,品牌是一种要被“感觉到”的东西。

而公关部的人,基本来自传统媒体,很多人还带有体制烙印。他们逻辑硬朗,说话简洁,处理问题极快。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经验不是来源于审美,而是来源于自己的新闻判断。他们写过调查报道,熬过通宵改稿,处理过政府问询、应对过突发负面,练就了一种极强的舆情预判能力。

相比之下,品牌人处理的是感官系统,而公关人处理的是神经系统。前者追求“美好”,后者管理“生存”。

品牌人希望让人喜欢你,公关人则首先希望别人“别骂你”。

于是,越来越多企业在发生品牌整合时,选择让品牌职能“划归公关”。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

品牌不是广告,不只是美;品牌是企业在社会场域中的一个“身份认同”——它是你说话的腔调,是你遇事的姿态,是你在公共议题里的立场。

尤其对于大厂来说,品牌的风险敞口比商业敞口更高。一个设计不当的广告词、一次被放大的话术、一场社交媒体的误解,就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这时候靠市场部是救不了火的,只有那些懂“媒体节奏”和“舆论结构”的公关人,才能迅速收拢节奏、压住局面。

而且集团公关部门往往直接向创始人或CEO汇报,承担“领导人公关”的职能,权限高、保密强、行动快。你很少听说哪个大厂的公关部大清洗,因为他们通常是CEO身边最信的团队之一。

相反,品牌部就没这么“核心”了——它可以外包,可以砍预算,可以整合进别的部门。它的组织权重不稳定,结果也难以量化,容易成为组织压缩时的“牺牲品”。

而随着平台舆论环境的变化,公关对品牌的包容力也在提升——他们不再只是“负面灭火队”,而开始学会策划内容、掌控议题、制造讨论。这时候,品牌从“营销部门”归入“公关系统”,反而变成了一种进化。

最终你会看到一个趋势:品牌与公关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在融合成一个新的能力——既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又要有社会情绪的管理和应对能力。

很多人看到品牌部撤退就哀叹“品牌已死”,但我反而觉得,这说明品牌要进入新阶段了

你看现在的大厂,他们最在意的,其实是一个词:舆论安全。

平台经济已经不是五年前的环境了。一些超级平台,尤其是内容型平台,不仅是商业体,也是一种社会公器。

它们承载的已不仅是广告与电商,也是舆论、规范与集体情绪。

平台必须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你是一个怎样的“信息环境”?你传递怎样的情绪基调?你的内容推荐,是在制造理解,还是制造分裂?怎么界定什么是健康的讨论、什么是恶意引导?……

这些问题,已经不只是品牌广告层面的“形象管理”,而是关于社会认知和信任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国家对平台监管越来越严,涉及算法透明、未成年人保护、反垄断等多个维度;另一方面,公众对平台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你怎么对待员工、是否压榨商家、有没有操纵算法,这些都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暴,让品牌声誉全面塌方。

而这些复杂的、系统性的风险和机会,早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品牌部的能力范畴。

所以当人们问:“品牌部撤了,以后企业品牌还要不要做?”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不做,而是换了个做法。

过去做品牌,靠的是一个部门、一套流程、一支广告团队。但今天,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品牌不该是“一个人干一百分”,而是“每个人干一分”。

品牌的活,已经被拆解到各条业务线里。市场部、用户运营、产品经理,甚至是客服与工程团队,都承担起品牌的一部分:客服一次回复,产品经理一条细节调整,甚至创始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品牌的关键时刻。

品牌,已经从一个“说出来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做出来的结果”。

道理简单,难就难在落地。

品牌分散了,挑战也变大了。

谁来定调?谁来统一声音?遇到风波时,谁来拍板?如果没想清楚,品牌变成“谁都管,谁也不负责”,那才是大麻烦。

我看好把公关与品牌融合的做法,因为公关的意义,恰恰就是帮企业维护并赢得这种信任。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瞬时放大的时代,品牌不能再只是一个“做样子”的部门,它需要的是一套能真正稳住场面的机制。把品牌与公关协同,就是这个机制的开始。

这就是2025年的品牌现实:不是去“塑造完美形象”,而是构建真实、稳定、可信的表达能力。

如果你还把“品牌”当作一套精美的形象,而不是一场复杂的认知管理战,那你注定会错过这个时代。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品牌战略 组织架构 公关整合 舆论安全 企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