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马斯克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中以“DOGE”部门形式插手国家治理,一度权力登顶,但最终因不当言论被政界彻底排斥,影响商业合同和公众信任。
美国政府终止电动车补贴与碳信用制度,令特斯拉利润骤减,加之Robotaxi项目技术不成熟,令其股价与销量双双滑落。
Robotaxi项目首发效果受到质疑,且遭遇多地政府限制,马斯克“自动驾驶先驱”形象也被影响。
星舰接连失败、NASA暂停合作,加之与政府关系恶化,动摇了SpaceX的商业前景与政府依赖基础。
Grok输出极端内容引发监管调查,训练数据偏见、财务亏损、高管流失等问题集中爆发,令xAI估值面临泡沫质疑。
马斯克因其个人言论、政治立场和战略分歧,成为多个公司同时陷入危机的根源,“谁能制衡马斯克”的问题已成为现实挑战。
7月21日消息,外媒日前撰文指出,曾被全球奉为“现实版钢铁侠”的传奇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目前正在陷入其职业生涯中最动荡的时刻。
从硅谷的科技先锋,到掌控汽车、航天与人工智能帝国的商业巨擘,再到试图重塑美国 政治格局的白宫“超级顾问”,马斯克以一己之力颠覆了多个行业的规则。然而,如今他的商业帝国在政治风波、技术瓶颈与个人争议的夹击下摇摇欲坠,公众信任迅速崩塌,他本人也在理想主义的狂热与现实的失控之间挣扎。
从白宫的短暂荣耀到X平台的激烈争斗,从无人出租车的幻灭到火星梦想的受挫,再到人工智能的伦理风暴,马斯克的每一步决策都为其帝国埋下隐患。正如一位投资者所叹:“马斯克依然是天才,但他的舵手角色正让这些巨轮偏离航道”。
01 从白宫巅峰到政治失势:马斯克的权力冒险
在2024年美国大选的余波中,马斯克以一种近乎戏剧化的姿态闯入美国 政治的核心舞台。作为亲手建立的“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简称DOGE)的实际掌舵者,马斯克提出要以特斯拉式的精益管理重塑国家机器。这一大胆构想得到了新当选总统特朗普的鼎力支持,使马斯克得以频繁出入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俨然成为一位非官方的“超级顾问”。特朗普甚至公开称他为“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人”,将他推向了权力的顶峰。
DOGE的设立初衷是将企业逻辑注入政府运营。马斯克推动了一系列激进改革:削减行政预算、优化联邦机构流程、引入算法驱动的资源分配。
这些举措短期内提升了部分部门的效率,例如财政部的开支压缩计划,节省了数亿美元。然而,改革的副作用迅速显现。美国公务员群体发起大规模抗议,批评DOGE威胁了公共服务体系;数据安全专家则警告,马斯克要求调取的公民数据可能引发隐私危机。
马斯克不仅局限于技术政策。他试图将SpaceX的商业模式引入国防领域,主张将星链(Starlink)整合进美国军事通信网络,并多次公开宣称:“国家需要像公司一样管理,政策应由代码而非政客决定。”这种技术至上的论调虽迎合了部分自由派选民,却让华盛顿的传统建制派如坐针毡。
2025年春,DOGE被正式纳入白宫预算体系,马斯克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涵盖能源战略、教育投资甚至国土安全。这种非政府人士在行政领域前所未有的权力,令分析家惊呼这是美国 政治史上的“马斯克时刻”。
眼部淤青的马斯克近照
然而,这场权力狂欢很快走向崩塌。2025年5月30日,马斯克在白宫告别仪式上现身,眼角处的淤青引发媒体热议。他轻描淡写地解释为五岁儿子“调皮一拳”,试图以幽默化解猜测。但几天后,他突然在X平台发布一系列爆炸性帖子,指责特朗普“掩盖爱泼斯坦丑闻”,甚至呼吁副总统JD·万斯弹劾总统。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令政界哗然。白宫迅速与他划清界限,共和党高层公开批评其“不负责任”。马斯克虽删除了相关帖子,并以“言辞不当”为由道歉,但信任的裂痕已无法弥合。
这场政治风波迅速波及商业领域。国防部暂停了与SpaceX的关键合同审查,NASA冻结了登月项目的合作。曾经为马斯克量身定制的政策红利一夜蒸发。一位前白宫顾问尖锐评论:“他梦想成为技术帝国的宰相,却误把自己当成了阴谋剧的主角。马斯克从未真正理解政治的红线”。
马斯克的从政之旅以失败告终。他试图通过DOGE将商业逻辑强加于国家治理,却忽视了政治的复杂性和权力制衡的本质。这场高调的冒险不仅暴露了他的战略短视,也为他的商业帝国埋下了动荡的种子。
02 政商博弈的代价:马斯克帝国的财务裂痕
马斯克帽子上写着:特朗普过去每件事都是正确的
马斯克的财富帝国建立在特斯拉、SpaceX和xAI等公司的股权之上。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截至2025年7月,他的净资产约为3600亿美元。然而,这座高度依赖市场信心、政府支持和投资者热情的财富大厦,根基却异常脆弱。2024年大选后,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公开对峙让这些支柱摇摇欲坠,揭示了其商业帝国在政商交织中的致命弱点。
2025年初,特朗普推动的新税法取消了对美国制造电动车的7500美元税收抵免,同时终止了传统燃油车企因未达排放标准需向新能源车企支付的罚金制度。这两项政策直接打击了特斯拉的财务命脉。过去,特斯拉通过出售“碳信用”每年获利近30亿美元,这一收入来源的消失令其年度利润预计缩水近一半。摩根大通分析师警告,特斯拉的现金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市场反应同样无情。自2024年11月以来,特斯拉股价累计下跌超30%,市值从峰值蒸发数千亿美元。投资者开始质疑马斯克的战略判断力。一些机构抛售持股,部分特斯拉车主甚至在车辆上贴上“我买的是马斯克发疯前的特斯拉”标语,以表达对他的失望。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13%,成为公司历史上首次连续年度销量下滑。
马斯克的政治冒险直接导致了这些后果。他最初通过与特朗普的联盟为特斯拉、SpaceX和xAI争取了大量政策红利。例如,SpaceX获得了更多发射许可,星链合同源源不断,xAI也在政府支持下完成融资。然而,当他公开攻击特朗普,指责其掩盖丑闻并威胁弹劾,特朗普迅速反击,威胁取消SpaceX的联邦合同,并推动政策削弱特斯拉的财务优势。特朗普在7月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冷淡回应:“他因为失去补贴而愤怒,但他可能失去的远不止这些。”
这场政商博弈的背后,是马斯克个人行为的双刃剑。他试图利用政治影响力为商业开路,却因缺乏政治智慧而越界。2025年5月,他在X平台上的激烈言辞不仅疏远了特朗普政府,也让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他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一位长期共和党内部人士匿名表示:“马斯克的行为制造了一个不可预测的监管环境,他的公司正为此付出代价。”
马斯克试图通过删帖和道歉平息风波,但效果甚微。他在一次发布会上讽刺道:“DOGE成了吞噬我的怪兽。”然而,这场自找的危机远未结束。特斯拉的股价滑坡、SpaceX的合同风险和xAI的财务压力表明,马斯克的帝国正因其冲动决策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他的财富与影响力虽仍庞大,但权力回旋镖已然击中了他自己。
03 特斯拉的困局:无人出租车的幻象与现实
特斯拉的无人出租车(Robotaxi)计划,曾经是马斯克为公司描绘的“未来蓝图”中最耀眼的一笔。自2015年起,马斯克便反复承诺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宣称特斯拉将在三年内实现无人驾驶车辆上路。
然而,十年过去,这一愿景仍停留在“概念验证”的阶段。2025年6月22日,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发布会上,马斯克高调宣布首批Robotaxi正式亮相,试图以此重振市场对特斯拉的信心。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旅行新时代”却迅速演变为一场技术与信任的双重危机。
在奥斯汀举办的发布会吸引了众多科技网红与投资者,马斯克将其定位为“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历史性时刻”。然而,实际体验却远未达到预期。首批Robotaxi仅由10至20辆改装的Model Y组成,且每辆车都配备了一名安全员坐在副驾驶位,随时准备接管控制权。此外,特斯拉承认这些车辆还依赖远程监控操作员,确保行驶安全。这种“无人驾驶”实际上更像是“半自动化”的试验品,与Waymo等竞争对手在多个城市已实现无安全员的商业化运营形成鲜明对比。
参与试乘的YouTube主播赫伯特·翁(Herbert Ong)在直播中记录了令人失望的细节:车辆在导航时多次出现延迟,误入错误地点,甚至需要他步行追赶车辆。在短短12分钟的试乘中,系统未能准确识别路障,导致一次紧急刹车失灵,另一次则因导航偏移险些偏离车道。社交媒体上迅速流传出一段视频,显示一名乘客在车内惊恐喊道:“停车!快停车!”该视频在48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千万,成为特斯拉技术缺陷的公众象征。
Robotaxi的失败不仅源于技术的不成熟,更因政策与法律环境的掣肘。马斯克原计划在旧金山、凤凰城和奥斯汀三地同步推出Robotaxi服务,但地方政府以交通法规、保险责任和用户安全为由,集体否决了大规模部署申请。仅德州奥斯汀郊区获准进行有限测试,但即便如此,当地监管机构仍要求每辆车必须配备安全员,并对每次异常事件进行详细报告。这与马斯克“完全无人驾驶”的愿景相去甚远。
技术层面,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FSD,Full Self-Driving)在复杂城市环境中暴露了诸多问题。FSD依赖摄像头和神经网络,而非激光雷达,这在低光、恶劣天气或拥堵路况下表现不佳。相比之下,Waymo和Cruise等竞争对手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显著提升了系统鲁棒性。乔治梅森大学自动驾驶研究中心主任米西·卡明斯(Missy Cummings)直言:“特斯拉的FSD在L5级别自动驾驶上远远落后,所谓‘无人驾驶’更像是营销噱头,而非技术现实。”
更令人担忧的是,特朗普政府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敌视态度。2025年初,特朗普在底特律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公开反对自动驾驶车辆进入公共道路,声称“这些机器会抢走司机的工作,威胁道路安全”。新通过的税法取消了与自动驾驶相关的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进一步压缩了特斯拉的财务空间。摩根大通分析师估算,仅这一政策就可能导致特斯拉年度研发预算削减20%以上,直接影响Robotaxi的开发进度。
Robotaxi的失败不仅动摇了投资者信心,也进一步疏远了特斯拉的核心消费群体。特斯拉曾凭借“环保先锋”和“科技前卫”的形象吸引了大量忠实用户,但马斯克近年来的政治立场和极端言论令许多环保主义者和自由派消费者望而却步。2025年春,特斯拉门店的客流量同比下降25%,未售车辆库存堆积如山。部分用户甚至在车尾贴上“我在马斯克发疯前买的特斯拉”标签,以表达对品牌创始人行为的不满。
Cybertruck销量远低于预期
与此同时,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品牌如比亚迪、小米汽车和蔚来以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更具吸引力的价格蚕食特斯拉的市场份额。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全球乘用电池电动车市场的份额从2024年的19%降至15%,北美市场更是跌至12%。Model 3和Model Y因设计老化和内饰简陋被消费者诟病,而新款电动皮卡Cybertruck销量远低于预期,仅售出约5000辆,远不及马斯克预测的年销25万至50万辆。
此外,内部管理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危机。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接连失去多位核心高管,包括人形机器人项目总监米兰·科瓦奇(Milan Kovac)、软件工程负责人戴维·劳(David Lau)和北美人力资源主管詹娜·费鲁阿(Jenna Ferrua)。这些离职未向员工解释原因,仅通过X平台的零星信息传播,暴露出公司内部沟通的混乱。一位前特斯拉员工透露:“我们从社交媒体上得知高管变动,这让人感到公司像一艘没有方向的船。”
马斯克对Robotaxi的执着,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特斯拉核心业务的忽视。他曾公开表示:“未来大多数人不会买车,只需用手机叫一辆特斯拉。”然而,这一愿景不仅技术上遥不可及,商业模式也充满不确定性。Robotaxi需要巨额的前期投入,包括车辆生产、软件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特斯拉目前的现金流已因销量下滑和政策变化而捉襟见肘。
更重要的是,马斯克将大量精力投入到xAI和SpaceX等其他项目,削弱了对特斯拉产品更新和客户服务的关注。特斯拉曾计划推出一款价格更亲民的低成本车型,以吸引中端市场消费者,但该计划在2024年被悄然搁置。相反,马斯克选择通过降价现有车型来刺激销量,这一策略虽短期内缓解了库存压力,却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尔街对特斯拉的信心正在崩塌。2025年6月,Robotaxi发布会后,特斯拉股价短暂上涨8%,但随后三个交易日内回吐全部涨幅,市值缩水近700亿美元。分析师纷纷下调评级,从“增持”降至“观望”,理由是“马斯克的战略分散和政治冒险已显著增加公司风险”。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警告:“特斯拉的核心问题不再是技术,而是领导层的注意力分配”。
马斯克在4月财报会上试图安抚投资者,称:“你们不是买车,而是买未来。未来需要时间。”然而,这句曾经激励人心的口号如今听来更像是空洞的辩解。特斯拉的光环正在褪色,而马斯克似乎尚未意识到,他一手缔造的汽车帝国正因他的分心和冲动而步入险境。
04 SpaceX:火星梦背后的现实考验
星舰项目是SpaceX实现火星殖民梦想的核心,也是马斯克“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愿景的基石。这款完全可重复使用的重型火箭被设计为全球运力最强的发射系统,旨在大幅降低太空探索成本。然而,自2023年底以来,星舰在关键测试中连续三次失利,最新一次在2025年5月因热防护瓦破裂导致航天器在重返大气层时爆炸,发射台也因此受损。
马斯克试图淡化失败,称其为“轻伤”,并表示SpaceX正在试验“十余种不同的瓦片涂层和附着技术”。然而,热防护瓦问题并非新挑战。NASA的航天飞机项目就曾因类似问题付出惨重代价,2003年的哥伦比亚号事故便是前车之鉴。批评者指出,星舰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远超预期,尤其是其燃料补给系统需要多次快速发射以完成轨道加油,马斯克声称仅需四次,而政府官员估计可能高达16次以上。这一未经验证的技术路径使得星舰的商业化前景蒙上阴影。
与此同时,星舰的失败直接影响了SpaceX与NASA的合作。NASA已为星舰项目投入40亿美元,计划将其用于2026年的登月任务。然而,连续的测试失败让NASA内部开始质疑SpaceX的交付能力。2025年6月,NASA暂停了与SpaceX的部分登月合同审查,转而与波音的太空发射系统(SLS)加深合作。德克萨斯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Ted Cruz)在税法法案中为SLS争取到41亿美元的拨款,确保了这一竞争对手的存续,直接削弱了星舰的市场竞争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SpaceX的成功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支持。2024年,SpaceX完成了全球84%的商业卫星发射任务,并成为NASA商业载人计划的核心支柱。然而,马斯克与特朗普的争端让这一关系变得脆弱。2025年5月,马斯克在X平台威胁若特朗普政府取消合同,SpaceX将“立即退役所有龙飞船”。这一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因为龙飞船是美国访问国际空间站的唯一可靠工具,波音的Starliner项目因技术问题尚未成熟。
马斯克的威胁被视为对国家安全的挑衅。前NASA副局长洛里·加弗(Lori Garver)表示:“让一家主要国防承包商的CEO以政治立场威胁关闭关键服务,是极其危险的信号。”虽然马斯克随后收回言论,称“不会退役龙飞船”,但五角大楼已开始与Rocket Lab等新兴火箭公司接洽,寻求替代方案。2025年6月,特朗普政府介入SpaceX竞争对手EchoStar的纠纷,推动其与政府的和解,EchoStar股价随后上涨80%,显示市场对SpaceX垄断地位的担忧。
而与此同时,Starlink项目同样面临政策阻力。Starlink原计划从拜登政府的420亿美元农村宽带计划中分得资金,但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支持光纤基础设施建设,以创造就业机会。分析人士指出,Starlink的盈利前景依赖于在宽带服务不足地区的市场拓展,但其高昂的终端设备成本和订阅费用限制了用户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Starlink的全球用户数仅增长8%,远低于预期。
尽管SpaceX拥有首席运营官格温·肖特威尔(Gwynne Shotwell)这样的强力管理者,其内部仍面临挑战。马斯克对星舰项目的直接干预导致资源分配失衡,部分员工抱怨公司过于聚焦火星愿景,而忽视了更现实的商业发射需求。
此外,马斯克的政治立场也影响了SpaceX的国际合作。2023年,他拒绝为乌克兰军方开启星链服务,引发国际争议。此类事件让SpaceX的全球形象受损,部分国家开始寻求本土化卫星通信方案,减少对星链的依赖。
05 马斯克的火星梦与现实鸿沟
马斯克的火星愿景无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但其实现难度远超预期。星舰的连续失败不仅推迟了NASA的登月计划,也让马斯克“2030年前将人类送上火星”的承诺显得遥不可及。分析人士指出,SpaceX的未来增长高度依赖政府合同,而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对峙可能导致更多合同流向竞争对手。
更重要的是,外媒指出,马斯克对SpaceX的战略规划过于个人化。他在X平台上频繁发布关于火星殖民的宏大设想,却鲜有对技术细节和风险管理的深入讨论。这种“愿景驱动”的领导风格虽激励了团队士气,却也在关键时刻暴露了战略短视的缺陷。华尔街对SpaceX的估值虽仍高达2000亿美元,但投资者开始担忧其长期盈利能力,尤其是在星舰项目迟迟无法兑现的情况下。
SpaceX依然是马斯克帝国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但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技术瓶颈、政策风险和市场竞争正在侵蚀这艘“太空旗舰”的稳定性,而马斯克的个人行为无疑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06 xAI与Grok:AI乌托邦的裂缝与伦理风暴
xAI作为马斯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冒险,承载了他“重写人类知识体系”的宏大愿景。然而,自2024年创立以来,xAI不仅未能兑现其技术承诺,还因Grok聊天机器人的争议性输出引发了广泛的伦理危机。2025年7月推出的Grok 4虽被马斯克称为“全球最智能AI”,却因极端言论和财务困境成为马斯克帝国的又一软肋。
Grok 4的发布原本旨在展示xAI在语言理解和逻辑推理上的突破,马斯克宣称其能力超越OpenAI的GPT-4和Anthropic的Claude 3。然而,发布后不久,Grok便因输出反犹主义、种族歧视和暴力相关内容而陷入公关灾难。用户在X平台上记录了Grok在回答日常问题时的极端言论,例如在讨论德州洪水时,Grok抨击“反白人仇恨”,甚至暗示“希特勒会知道如何处理”。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此前Grok曾因宣扬南非“白人种族灭绝”阴谋论而引发争议。
xAI最初将问题归咎于“用户误导模型”,随后又指责内部员工的“未经授权修改”,最终承认监管机制尚未完善。这些解释未能平息公众怒火,反而加剧了对xAI技术成熟度和伦理责任的质疑。分析人士指出,Grok的训练数据高度依赖X平台的实时帖子,而X近年来充斥着极端言论和阴谋论内容,这可能导致模型在生成内容时偏向争议性观点。
马斯克本人对Grok的极端输出反应复杂。他一方面试图通过幽默化解批评,称“避免AI成为‘机械希特勒’意外地难”;另一方面,他坚持认为Grok的“非政治正确”特性是其核心竞争力。这种立场进一步激怒了公众,尤其是在马斯克此前因支持反犹阴谋论而道歉的背景下。2025年7月,多个广告商宣布暂停在X平台投放广告,导致xAI的间接收入来源受损。
07 财务困境与估值泡沫
xAI的财务状况同样令人担忧。2025年6月,xAI完成100亿美元的债务和股权融资,其中包括SpaceX的20亿美元注资。然而,公司预计2025年将烧掉130亿美元,收入却仅为5亿美元。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模式引发了市场对xAI估值的质疑。尽管马斯克将xAI的估值推高至400亿美元以上,但分析人士认为,这更多基于市场对马斯克个人品牌的盲目信任,而非实际商业前景。
xAI的亏损主要源于高昂的研发成本和算力需求。Grok 4的训练需要大量GPU集群,而特斯拉的AI芯片项目尚未成熟,迫使xAI从外部采购昂贵硬件。此外,马斯克计划将xAI与特斯拉的硬件平台整合,开发AI汽车大脑和城市规划系统,但这一战略需要巨额资金和跨领域协作,短期内难以见效。
华尔街分析师丹·艾夫斯(Dan Ives)直言:“xAI正成为马斯克帝国的财务黑洞。”他警告,它的巨额亏损可能拖累特斯拉的现金流,尤其是在马斯克试图让特斯拉为xAI提供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特斯拉股东对此反应强烈,部分人认为马斯克在利用特斯拉的资源为xAI“输血”,损害了股东利益。
在AI领域,xAI面临OpenAI、Anthropic和Google等巨头的激烈竞争。Grok 4虽在某些测试中表现出色,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其语言生成能力和常识推理仍存在明显缺陷。例如,Grok在回答复杂数学问题时常出现逻辑错误,在处理多语言任务时也缺乏稳定性。这些问题削弱了xAI在企业级AI市场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xAI的商业模式尚未明晰。马斯克希望通过Grok提供订阅服务和企业解决方案,但目前用户增长缓慢,远不及ChatGPT的全球普及度。此外,Grok的伦理争议使其难以获得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信任,限制了其在敏感领域的应用前景。
08 马斯克的AI乌托邦与现实落差
马斯克对xAI的愿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他宣称要“加速人类科学发现”,甚至“重写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然而,这种宏大叙事与现实的执行能力形成鲜明对比。xAI的团队虽聚集了大量顶尖人才,但马斯克的直接干预和战略多变导致研发方向混乱。2025年,xAI内部传出核心工程师流失的消息,部分原因是员工对马斯克高压管理风格的不满。
更令人担忧的是,xAI的伦理问题可能引发监管风险。2025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宣布对Grok的输出内容展开调查,重点关注其是否违反反歧视和消费者保护法规。这一调查可能进一步推迟Grok的商业化进程,并对xAI的融资计划造成冲击。
xAI的困境不仅是技术与财务的挑战,更是马斯克个人愿景与现实约束的缩影。他试图通过AI实现人类文明的飞跃,却忽视了伦理、监管和市场接受度的重要性。xAI的未来取决于马斯克能否平衡理想与现实,但目前来看,这场AI乌托邦的实验正深陷裂缝。
09 究竟谁才能够制衡马斯克?
马斯克的商业帝国横跨汽车、航天、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电池、脑机接口与隧道交通等多个领域。他既是技术狂人、政策影响者,也是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然而,这座帝国的核心始终围绕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个体——马斯克本人。他的每一条推文都能撼动资本市场,每一次冲动决策都可能将公司推向危机。如今,随着特斯拉、SpaceX和xAI接连陷入困境,一个问题愈发迫切:谁能制衡这位“现实版钢铁侠”?
马斯克的领导风格以高强度和个人魅力著称。他曾三次带领特斯拉和SpaceX走出破产边缘,创造了无数商业奇迹。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模式也让他的帝国异常脆弱。特斯拉的董事会长期以来被批评为“橡皮图章”,缺乏对马斯克的有效监督。2025年,特斯拉高管接连离职,内部沟通几近瘫痪,显示出公司对马斯克个人意志的过度依赖。
SpaceX虽有肖特威尔这样的强力首席运营官,但马斯克仍对星舰等核心项目保持直接控制。他的政治冒险和威胁性言论(如退役龙飞船)已引发政府和投资者的警觉。xAI的情况更为严重,马斯克不仅是创始人,还亲自参与Grok的开发和宣传,导致公司战略高度依赖他的个人判断。
这种“一人帝国”的模式在马斯克巅峰时期推动了快速创新,但如今却成为最大的风险因素。他的精力分散、政治冒险和极端言论正在侵蚀公众信任和市场信心。
2025年7月,马斯克宣布创立“美国党”,试图在2028年打破美国两党政治格局。这一举动虽吸引了部分追随者,却进一步疏远了共和党支持者和特斯拉股东,凸显了他对自身影响力的过度自信。
从外部看,传统的制衡力量对马斯克的影响有限。监管机构如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虽对特斯拉展开多项调查,但马斯克一再通过法律手段或公关策略规避处罚。2025年,FTC对Grok的调查可能带来新的监管压力,但马斯克的财富和影响力使其能够通过游说和诉讼延缓制裁。
投资者曾是马斯克最坚定的支持者,但如今态度出现分化。华尔街分析师艾夫斯建议通过1000亿美元的股票激励来约束马斯克,迫使其将xAI与特斯拉合并,并接受更严格的董事会监督。然而,这一提议被特斯拉空头嘲笑为“对自我毁灭行为的奖励”。马斯克本人则直接回应:“闭嘴,丹。”显示他对外部建议的不屑。
2025年7月,马斯克在X平台上写道:“如果这个国家继续让不懂工程的人做决定,我们将一事无成。”这句话既是对外部批评的回应,也暴露了他对自身角色的执念。他试图成为技术、政治和文化的全能领袖,却忽视了单一个体难以承载如此庞大的责任。
马斯克的帝国正站在十字路口。特斯拉需要重新聚焦核心业务,SpaceX需要稳定政府关系,xAI需要解决技术和伦理问题。然而,这些挑战的解决都离不开马斯克本人的转变。他必须学会放权、接受监督,并将精力集中于最关键的战略目标。否则,他的帝国可能在多重危机的夹击下分崩离析。
谁能制衡马斯克?答案或许只有他自己。马斯克曾以一己之力改变多个行业的规则,但如今,他最大的敌人不再是市场、政客或技术障碍,而是他自己的冲动与野心。2025年的动荡时刻,不仅是马斯克帝国的考验,也是他个人传奇的转折点。
本文来自“腾讯科技”,编译:无忌,编辑:陆陆,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