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3小时前
戒烟成功率从3%提高到80%,怎么做到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通过与周剑平教授的访谈,深入探讨了科学戒烟的重要性与有效方法。数据显示,仅凭毅力戒烟成功率仅为3%,而医生、家人因病痛的触动、体检异常发现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是促使人们戒烟的常见原因。教授强调,尼古丁成瘾性极高,戒烟需同时应对生理和心理双重成瘾。戒烟过程应循序渐进,可借助药物、替代疗法和设定戒烟日等方式,成功率可大幅提升。此外,公共场所禁烟和电子烟的规范化管理也是控制吸烟的重要环节。医生呼吁,无论何时,减少吸烟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 科学戒烟成功率远高于个人毅力:研究表明,仅凭个人毅力戒烟的成功率仅为3%,远低于通过科学方法和专业帮助的戒烟。这凸显了戒烟并非易事,需要系统性的支持和策略,而非单纯的意志力较量。医生强调,许多人低估了尼古丁的成瘾性,它与海洛因等物质同列高度成瘾性物质,因此,寻求专业帮助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 促使戒烟的动因多样化,但“具象化”危害是关键:教授指出,促使人们戒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亲人罹患与吸烟相关的疾病(如肺癌)、体检发现异常(如肺结节),以及对下一代的责任感。然而,很多吸烟者低估了吸烟的危害,因为其危害难以“具象化”,缺乏直观的感知。因此,通过医疗检查报告等方式将吸烟的潜在健康风险具象化,是激发大众戒烟意愿的有效途径。

🔄 戒烟需“双管齐下”,应对生理与心理双重成瘾:戒烟过程不仅是摆脱生理上的尼古丁依赖,更重要的是克服心理上的习惯和依赖。许多资深烟民吸烟更多是出于习惯性动作而非对尼古丁的强烈渴求。因此,戒烟需要时间、耐心,并结合药物辅助(如尼古丁替代疗法或阻断尼古丁受体的药物)以及心理行为干预,逐步减少吸烟量,最终实现“戒烟日”的到来,并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药物维持。

📈 循序渐进的戒烟方法与专业支持的重要性:教授强调,戒烟并非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可以制定戒烟计划,逐步减少吸烟量,并寻找替代方法(如手上转笔、吃无糖零食等)来缓解手口习惯。设定一个有意义的“戒烟日”也能增加仪式感和决心。戒烟门诊的作用在于提供科学的戒烟指导和支持,将成功率从3%提升至80%,并鼓励利用数字化戒烟手段,为戒烟者提供全程陪伴和科学指导。

⚖️ 电子烟与公共场所禁烟:电子烟作为尼古丁替代品,其管理应纳入处方概念,以防范其被滥用导致新的成瘾问题。教授对此持谨慎态度。同时,他高度认可公共场所禁烟规定,认为其能增加吸烟的不便性,保护非吸烟者,并促使犹豫者下定决心戒烟。在禁烟场所看到吸烟行为,可以进行提醒或举报,共同营造无烟环境。

菠萝:如果只靠自己毅力戒烟,成功率是不是巨低?

周剑平教授:科学的数据是3%。也就是说100个有意愿戒烟的人里,靠自己努力,最后只有3个能成功。但科学是科学,生活是生活,科学和生活其实并不矛盾。

在我身边,戒烟成功率可能是100%。因为我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个科以前叫呼吸内科,看得最多的病就是肺癌,而肺癌最重要的直接致病诱因就是吸烟,所以90%甚至100%的肺癌患者,在诊断为癌的那一刻,立刻就戒烟了,习惯在疾病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但是作为医生,我们并不希望只看到这种方式的戒烟,希望大家都能在健康的时候就化被动为主动,尽早戒烟。

很多人在生病之前都不太愿意戒烟,就是因为吸烟的危害没有具象化。如果吸烟会让人变丑、会加速变老,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去吸烟了。

所以,我觉得是由于吸烟的危害不可预测,导致大多数人虽然怀揣着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但依然践行吸烟有害健康这个行为。

菠萝:大家还是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一定会撞上这个事情。

周剑平教授:我们还遇到过一些成功戒烟的烟民,真的是身边发生了因烟致祸的非常严重的实例,比如说家人得癌了,因为如果是很遥远的一个人得癌了,大家还是会觉得这个事跟我没关系,但如果是至亲,跟你有同样的吸烟习惯,一旦他们中有人生病了,那种对烟的恐惧感就会油然而生。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戒,而是需要一个时机来触发他。

大家可以问问身边抽烟的人,第一根烟是怎么抽起来的。我采访过一些烟民,第一支烟大多数是朋友、兄弟、家人带着抽的。那些一起开始抽烟的人,不一定马上得病,但他们的身体状态一定会因为吸烟或多或少有所改变,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

菠萝:你在戒烟门诊有多长时间了?

周剑平教授: 2009年至今,已经16年了。最早的时候,戒烟门诊是非常小众的,大家来医院都是看病的,在呼吸科看肺癌、哮喘、慢阻肺、肺结节的患者非常多。

但是在这些患者人群中,有1/3都是烟民。他们来医院,是希望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疾病带来的问题,却都共同回避一个问题:戒烟。

我个人觉得,为什么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吸烟的危害?因为在大家心目中,只知道吸烟和肿瘤之间的直接关系,却忽略了吸烟和其他慢性病之间的关系。脑卒中、心血管疾病、慢阻肺,其实跟吸烟的关系都非常大,而且这些疾病会让你的生活能力显著下降,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比如脑卒中之后,行走都需要靠别人来搀扶,这样的日子也是很难熬的。还有慢阻肺的患者,长期咳嗽咳痰,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我们呼吸科有一句玩笑话:上半生吸烟,下半生吸氧。

即便如此,有些人还是非常坚持,只要不是癌,他就一吸到底。其实大家要知道,吸烟致死的人群里面,也就1/3是癌症,剩下的有慢阻肺、心血管疾病,甚至和很多猝死也高度相关。

现在各种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压力很大,每天身体、脑子都要拼命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选择的方式是靠吸烟缓解,很多年轻人说不吸烟没有创作灵感,感受不到生存的意义。但是,吸烟虽然可以让你获得短期的情绪释放,提供一些兴奋支点,这一切都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会让你的身体慢慢消耗透支,日复一日地衰竭下去。

菠萝:在临床上,见到最多的来戒烟门诊的原因是什么? 

周剑平教授:我接诊的一万多人里,最多的就是在体检中发现有一些轻微异常,决定要开始戒烟。所以我觉得体检这件事还对戒烟还蛮有帮助的,因为很多人在发现肺结节之后,担心今日之结节变为明日之肺癌,就会有这种预防的概念,开始考虑戒烟。所以一定要把吸烟的危害具象化,要在一些具体的客观检查中,特别是医疗检查报告中,体现出可能跟吸烟相关的一些危害,才能更直接地促使大众戒烟。

第二种常见的原因就是家里有至亲要求戒烟,比如在上海男性吸烟率非常高,会有很多女士要求老公来戒烟门诊。

第三种就是在年轻人中,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即将为人父母之前,会主动来戒烟,所以其实危害大家都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觉得可以接受,但如果会影响到下一代,就会适可而止了。

另外就是在每一年的无烟日宣传活动之后,特别是在电视台录一期节目的话,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它会在短时间内导致戒烟门诊门庭若市。

菠萝:哪些人可以考虑去戒烟门诊?

周剑平教授:大家如果不是太想戒烟,或者只是有初步意愿戒烟的,也鼓励先来戒烟门诊了解一下。来了以后,我们聊一聊,至少有一半人是可以下定决心开始戒烟的,这个很重要。

大家一直认为吸烟这个事儿没什么复杂的,戒烟更没什么复杂。其实不是,单凭成瘾性来讲,一定量的尼古丁成瘾性不比海洛因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尼古丁在所有成瘾性的物质中排前三。所以大家不要觉得尼古丁成瘾是想戒就戒,是随时可以拿捏的东西,你的身体往往不受你自己控制。

菠萝:来了戒烟门诊后,有什么方法帮助戒烟呢?

周剑平教授:我们可以先评估一下是不是尼古丁成瘾以及成瘾的程度。如果成瘾很厉害,那靠自己戒可能不太行。但是有些吸烟四五十年的、每天要吸个1-2包的老烟枪反而戒烟没有这么困难,因为时间久了之后,多巴胺受体疲劳了,就像药物耐药一样,在吸烟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强的快感了,所以这些人吸烟只是吸个习惯。

所以戒烟的过程,其实是在戒两种“瘾”。第一个是生理性成瘾,就是尼古丁成瘾。第二个是心理性成瘾,大多数资深烟民中,心理性成瘾比生理性成瘾的占比更高,他其实要的是吸烟这个动作,而不是真的需要里面的尼古丁,但习惯是很难戒的。

菠萝:戒烟是不是越早越好?

周剑平教授:时间上当然是早一点好。但是最近我的观点也在改变,建议大家顺其自然,不用强迫自己在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去戒烟。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中年男士,背负着经济、家庭生活、工作各方面的负担,生活压力的确非常大,他非常讨厌尼古丁,但就是戒断不了。那次我跟他聊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我觉得他可能没到那个时机,不必在这个时候逼迫自己。所以在我看来,并不是遇到一个烟民,就要强迫他去戒烟,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效果。但是一旦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时机,再辅以正确的方法,戒烟就是一个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还要给大家提一个醒,即便来了戒烟门诊,也不是一次就戒掉了。戒烟门诊是给大家保留了一个了解和接近科学戒烟方法的窗口,希望大家主动了解之后,再择其所用,在医生的帮助下进入到戒烟周期,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主张来了戒烟门诊,第二天马上戒断,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违背了身体的自然规律。我们会制定个体化的戒烟周期表,持续一周、两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慢慢实现不抽烟。

菠萝:到底有哪些方法能有效戒烟?哪些没有用?

周剑平教授:首先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戒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这个很重要。第二个,戒烟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使用一些药物或者干预手段以外,时间是最重要的。我们经常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对戒烟者来讲就是如此——时间治愈烟瘾。所以大家应该写一个戒烟计划,每一天逐步减少吸烟的量,真正意义上把戒烟行为细化成可操作的步骤,哪怕是一天减少一支也是有用的,这个技巧看上去没什么含金量,但可以帮助你提高3%~10%的成功率!

第三,要选择一定的替代方法,吸烟是一个手口行为,戒烟的过程中大家会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这个时候就要找点替代,比如手上转转笔,嘴里吃点小零食,但也不能都吃甜的,要是全吃巧克力,那身体又要出现新的问题了……吃点盐津枣、话梅都可以,酸酸甜甜的味道也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带来愉悦感。

最后,不管用药物还是非药物戒烟,建议设定一个戒烟日,也就是所谓的仪式感。大家可以选择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比如结婚纪念日,或者爱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把这些捆绑起来之后,会把这一天的意义上升价值,而且我觉得戒烟这件事是非常了不起的,不管多大年龄,成功戒烟就是你人生中干过最了不起的事情之一。

菠萝:有人说老年人就没必要戒烟了,你觉得呢?

周剑平教授:关于老年人是不是有必要戒烟,我觉得要尊重老年人本人的意愿,戒烟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出于个人意愿。一旦他生成了非常明确的动机之后,那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而不是打消他戒烟的念头。至于什么方法,老年人会有自己的选择,如果需要帮助,有专业的团队可以做这件事情,如果想靠自己,就关心鼓励他就好了。所以当一个人想戒的时候,我们没必要阻止,当一个人完全不想戒的时候,也不要逼迫他,或许属于他的那个时机没有到。

菠萝:有人说抽了特别长时间,身体会进入另外一种平衡,突然戒断以后对身体会有影响,这是真的吗?

周剑平教授:完全同意,个体化差异非常大。在临床上真的有不少因戒烟而得病的,而且这个病不可名状,就是他没法说出为什么,但是就是不舒服,这个就是长期形成的尼古丁依赖。很多资深烟民早上起床立马就要抽一根烟,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尼古丁浓度已经降到了谷底,这第一根烟带来的满足感也是最强的。

吸烟的过程是什么?首先是在嘴里经口腔黏膜吸收之后迅速进入到血液,再进入到大脑,和多巴胺进行结合,形成多巴胺释放,人会感受到愉悦。还有一部分吸到肺里,但肺也不是终点站,之后还是要进入血液,再去心脏,再去全身。所以大家想象一下,假设每天吸20支烟,持续二三十年,那么全身各个脏器,五脏六腑都有尼古丁的痕迹,如果有一天忽然没有尼古丁了,身体怎么受得了?所以我们一直讲戒烟要循序渐进。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立刻戒断。

所以建议大家戒烟之前先去做尼古丁依赖的检测,如有高度尼古丁依赖,不建议大家快速戒断,从科学客观的角度来讲,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不适感,因为身体一直在寻求尼古丁的再次刺激,状态就会慢慢变差。在新冠之后,有部分人出现了长新冠综合征,戒烟的人群中也有长期戒断综合症。

菠萝:你怎么看电子烟呢?

周剑平教授:电子烟比较复杂,它的管理不在医疗口,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电子烟应该纳入到类似处方的概念。因为电子烟是尼古丁替代的一种形式,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大家戒烟。但因为它在医疗管控之外,就带来了新的问题。第一是既往从来不吸烟的人开始吸电子烟了,觉得新颖。第二老百姓对电子烟可能一知半解,认为这个东西可以替代戒烟,但是没有类似的周期性戒断的概念,反而形成了双重依赖:烟草依赖,电子烟也依赖。

菠萝:戒烟药是干嘛的?药物是怎么起效的?

周剑平教授:结合前面说到的吸烟的过程,烟瘾其实就是尼古丁进入大脑后跟多巴胺受体结合产生兴奋形成的。所以戒烟药物就是针对这个机制,提前结合了多巴胺的受体,让尼古丁无处可去了。药物起效之后,尼古丁就不会再给你带来愉悦感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身体就会逐渐觉得不再需要烟草,各个脏器也开始适应没有尼古丁的状态。我们就可以慢慢减少吸烟的支数,直到可以一支都不吸时,建议把药物再维持一段时间,比如1周到1个月不等,最后真正进入到完全不需要吸烟的状态,再把药物的量减下来,进入到一个既不用吃药又不用吸烟的状态,戒烟就真的成功了。一般这个流程不超过三个月,甚至大多数人6~8周就可以完全不吸烟了。

菠萝:公共场合禁烟是不是对控制吸烟很有用?

周剑平教授:我是非常认可公共场合禁烟。其实这些规定就是使吸烟的过程变得没那么自由,也能更多地保护不吸烟的人。通过设置这些吸烟带来的不便利,也能让一些犹犹豫豫的人放弃吸烟或者下定决定戒烟。我曾经遇到一些人其实不想戒烟的,但是到了国外之后发现买烟要有很多的手续,吸烟有很多的限制,也就直接戒掉了。

菠萝:如果你在公共场合看见有人吸烟,你会去劝说吗?

周剑平教授:如果是在医院里,我肯定会说。如果是医院外,有不允许吸烟的公共标识的地方,我也会提醒一下。大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太愿意去正面冲突的话,在上海是可以打12345举报的,会有人专门来执法。客观来讲,商家或者场所管理者,也是有责任去提醒的。

还有一点想跟大家呼吁的是,如果你没有吸烟,真的不要迈出吸烟这一步,没有必要为了好奇去吸烟。这个世界有这么多可以让你去享受去体验的,不要浪费在吸烟上面。如果你刚开始吸烟,已经感受过了烟草给带来的感觉,趁没有烟瘾的时候就适可而止,不要再继续下去了,不要进入到明显成瘾或者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去戒,那就得不偿失了。

菠萝:现在是不是年轻人抽烟也比以前多了?

周剑平教授:多得多。现在思想更自由了,年轻人会觉得吸烟是一件很酷的事,或者是社交的一种方式,他们可能觉得这是一种自我释放的象征,自我价值实现的方法。其实我能理解,但是肯定不鼓励,因为代价实在太大了。对现代社会的人来讲,导致身体健康不佳的因素非常多:熬夜、喝酒、吸烟、精神压力,都在消耗着我们的身体。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尽可能去减少对身体的负面影响,那么吸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经常有人会问我,作为医生,在健康方面你到底有什么建议?其实我都会给出一个同样的答案:第一是正常作息,第二尽可能减少烟酒的不必要摄入,能戒烟尽量戒烟,能不喝酒就尽量不喝酒,千万不要酗酒。最后就是保持心情舒畅。这些方面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大多数情况下,除了先天的问题以外,身体的状态应该还是比较不错的。

医生存在的意义不仅是治病,也是要倡导正确的健康知识,我们的戒烟门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告诉大家,当你真的有这个意愿想戒烟的时候,有人可以帮助你们。

在戒烟门诊的辅助下,戒烟的成功率能从3%变成80%!而且未来我们还会有很多数字化的戒烟手段,即使不来医院,也可以在线上做数字化的检验。所以只要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戒烟时机,未来一定可期。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戒烟 吸烟危害 尼古丁成瘾 健康生活 周剑平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