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财经头条 07月20日 19:47
AI如何改善量化投资?上半年私募指增平均收益超17%,AI策略再受热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5年上半年,中国私募市场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量化策略,特别是指数增强产品表现亮眼,平均收益高达17.32%,其中94.75%实现正超额收益。中小盘风格成为量化策略的优势来源,中证1000指数相关产品表现突出。AI技术正深度重塑量化投资流程,从策略设计到因子挖掘,AI已成为“深度合作者”。同时,FOF投资也在AI的辅助下寻求方法论的重构与优化,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头部量化机构在技术、系统和执行力方面的优势愈发明显,AI与量化策略的融合趋势日益显现。

📈 指数增强产品领跑:2025年上半年,705只业绩展示的指数增强产品平均收益达17.32%,近95%实现正超额收益,平均超额收益为14.17%,显著跑赢同期主要指数。这得益于中小盘风格的主导以及量化策略对市场结构性行情的有效把握。

📉 中小盘风格优势凸显:在结构性行情下,中小盘风格成为量化策略的重要驱动力。对标中证1000指数的指增产品平均收益为20.26%,显著优于对标沪深300指数的产品,表明在市场波动中,指数本身的表现对产品整体收益影响巨大。

🚀 AI重塑量化投资逻辑:人工智能正从流程自动化走向结构重构,成为策略设计、因子挖掘和交易执行的关键。AI不仅是优化工具,更是模型逻辑的“深度合作者”,推动量化投资从算法到执行的全链条升级。

💡 FOF投资方法论重构:AI技术正在辅助FOF管理人提升研究效率和决策逻辑,特别是在挖掘中低频因子与高频因子之间的联系方面。然而,AI目前仍是配置工具和连接器,核心的投资逻辑构建仍需依赖经验丰富的FOF经理。

⚖️ 头部机构优势强化:AI时代下的量化投资竞争,不仅在于策略构建,更在于系统工程、执行框架和基础设施的统筹能力。技术能力的差异正进一步拉大头部量化机构的竞争优势,使其在复杂行情中更具韧性。


财联社7月20日讯(记者 吴雨其)2025年上半年,私募市场延续强者恒强的格局。在结构性行情主导下,量化策略再度崭露头角,尤其是指数增强产品表现突出。据私募排排网披露的数据,截至6月底,705只有业绩展示的指数增强产品平均收益高达17.32%,其中94.75%实现正超额,平均超额收益达到14.17%,远远跑赢同期市场主要指数。

由排排网集团与世纪证券联合主办,银河期货、国联期货、私募排排网、公募排排网协办的“第九届AI&FOF投资创新发展论坛”于7月18日在上海举办,会议以“智算未来・量化跃迁”为主题,多位业内人士围绕量化策略演进、AI重塑逻辑、FOF方法论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理解量化领域的趋势变化和技术升级路径提供了清晰线索。

中小盘风格主导,指增产品结构性胜出

在过去半年,中小盘风格延续主导地位,为量化策略特别是指数增强类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超额来源。705只指增产品中,有668只录得正超额,占比接近95%。结构性行情加剧了产品间的表现分化,其中小盘指数对标产品显著胜出。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136只中证1000指增产品平均收益为20.26%,而中证500相关产品为15.31%;从超额收益看,两者差距并不大,但由于中证1000指数本身涨幅更强,最终使得相关产品整体表现更具优势。

反观沪深300相关产品,在大盘持续弱势背景下表现相对滞后。38只沪深300指增产品平均收益仅6.31%,虽然超额维持在6.28%,但受限于指数端表现疲弱,总体收益水平远低于小盘类产品。这也反映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即使管理人具备一定阿尔法获取能力,也难以完全抵消基准指数表现不佳带来的拖累。

收益分布也体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大规模私募管理的267只指增产品平均收益达18.30%,其中265只实现正超额,占比高达99.25%。而中等规模(20-50亿)和小规模(0-10亿)私募分别为17.30%和16.41%,正超额产品占比也略有下降。头部机构在资源投入、策略执行、风控管理等方面优势愈发显著,令其产品在复杂行情中更具韧性与稳定性。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指出,指数增强产品优异表现背后的关键,一方面是中小盘个股波动加剧、成交活跃,为量化策略营造良好操作环境;另一方面是多因子和高频模型在数据驱动下高效捕捉交易机会,特别在震荡市中更易展现优势。他补充道,监管层放宽并购重组政策,市场流动性改善,也为策略运行提供了更大空间。

AI驱动策略革新,量化逻辑重构提速

在AI技术迅速渗透至各类策略体系的当下,量化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范式转换。从流程自动化到结构重构,AI正成为策略设计、因子挖掘、交易执行的重要推动力。在此次论坛现场,多位量化领域的机构代表对这一趋势展开分享,并强调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模型逻辑的“深度合作者”。

倍漾量化创始人冯霁指出:“人工智能已经不是优化现有流程的工具,而是重新定义流程的核心。”他表示,倍漾量化正致力于重构整个交易流程,将AI深度嵌入策略体系,推动从算法到执行的全链条升级。类似思路也被蒙玺投资创始人李骧所认同。他表示,量化行业的本质是投入驱动型,只有持续的人才聚集与技术积累,才可能达成长期稳定的策略能力与业绩兑现。

除因子层面的重构外,AI对基本面研究的介入也逐渐深入。宏利基金策略投资部基金经理李婷婷表示,通过将AI应用于财报解析与文本分析,有助于强化对上市公司基本面趋势的判断。她指出:“我们可以用AI进行双重验证——财务数据与文本分析的结合,提升预测的确定性。”

技术能力差异的拉大,也让头部量化机构在竞争中持续占优。嘉宾们普遍认为,AI时代下的量化投资比拼的不仅是策略构建能力,更是对系统工程、执行框架、基础设施的统筹掌控能力。茂源量化总裁助理刘诚昊提出,量化投资本质上是“证券领域的垂类大模型”,AI在这一逻辑下,将成为驱动策略系统进化的底层动力。

但AI的价值也并非无所不能。非凸科技CTO李佐凡就AI“黑箱问题”提出系统解决路径:一方面通过提升算力覆盖更广因子空间,另一方面是构建可追溯、可复现的模型机制,从根本上增强模型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这一观点也提醒市场,在技术红利之外,模型可信度和风险可控性仍是当前AI落地的关键考验。

投资方法论仍在成型,FOF逻辑迎接重构挑战

随着AI进一步嵌入到资产配置与基金遴选流程,FOF策略同样面临演进压力。圆桌对话中,多位来自FOF投资、券商资管等领域的嘉宾认为,在高净值客户风险偏好下降、资产同质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FOF管理人需更具宏观理解力和策略组合能力,同时借助AI增强效率与决策逻辑。

世纪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乔伟指出,AI可以提升FOF研究在中观与微观层面的映射效率,但“你让AI替代一个有十几年经验的FOF经理,这个事情短期内看不到。”他强调,AI适合成为配置工具和连接器,而非核心判断者。

在应用细节上,FOF团队的理解正在逐步深化。中邮基金FOF投资经理王亚迪提到,量化FOF投资标的通常具备高频交易属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借助AI技术寻找中低频因子与高频因子的连接逻辑,以提升配置科学性与前瞻性。

与此同时,FOF投资所依赖的底层方法论仍在持续构建中。盈诚投资董事长甯辰认为,FOF当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投资框架尚未完全成型,AI只能在已有逻辑之上加速执行,而非代替逻辑构建本身。汇升投资首席财富官朱一顺进一步指出,FOF的终局将是通过资产配置逻辑应对“千人千面”的财富管理需求,因此必须构建清晰的方法论,再辅以AI实现演绎。

论坛中亦有观点认为,未来的FOF与量化将不再是两条并行线,而是渐趋融合。AI技术的加入,让两者在策略层面与产品形态上的界限愈加模糊。在当前环境下,具备底层逻辑清晰、技术能力扎实、同时理解多策略共存结构的管理人,或将成为新阶段行业整合的受益者。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量化策略 指数增强 人工智能 FOF 私募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