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 -- Matrix 5小时前
那些让你心潮澎湃的句子,为什么后来都变得陌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笔记的意义与价值,质疑了“删除”的必要性,并对比了读书笔记与灵感想法的不同。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认知科学理论,阐述了灵感如“火花”的短暂性,而结构化笔记则像“燃料”可重复利用。文章批判了将笔记系统化、追求掌控感而忽略初衷的做法,并反驳了“思考不能外包”的观点,强调人机协作是思维延伸的必然,笔记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最终,作者认为不应轻易放过那些触动内心的时刻,并珍视创作过程中混乱中寻找秩序的纯粹体验。

💡 灵感如“火花”的短暂性,其价值在于点燃创作欲望,但若不及时延伸,便会熄灭;而结构化、可归类的读书笔记则如“燃料”,可重复使用,易于被新的“火种”点燃。

🧠 大脑是筛选器而非存储器,记录的意义在于能否成为“演绎”的起点。若记录的内容日后被遗忘,失去演绎价值,大脑便会将其视为无用信息而丢弃。

💻 笔记的本质与写作相同,都源于触动内心的冲动,关键在于能否感知并追溯这份冲动,并将其转化为追问和延展的动力。

🤝 人机协作是思维延伸的必然,笔记系统作为外部工具,能够扩展思考范围,形成更大的认知系统,而非“思考外包”。结构和标签是信息编码、存储和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记录的意义在于抓住那些触动内心的时刻,珍视创作过程中从混乱到秩序、从无声到有声的纯粹体验,即使当时记录的内容已无感,但那份心情是宝贵的。


我们常谈如何记笔记,却很少谈该不该删。

最近读到一篇博客文章,作者删掉 7 年间的全部记录:1 万条笔记和所有想法,只因它们成了思考的阻力。

我最近也在整理笔记。没删,而是把散落在各平台的读书笔记整合进 NotebookLM,一款谷歌出品的能分类、提问、回溯出处的 AI 工具。

但那些写下的灵感和想法,我没有迁移。因为重读时几乎毫无感觉,甚至觉得陌生:这是我写的吗?

后来我意识到,不迁移,或许也是一种删除。那些我深夜借着手机微光写下的句子,当时心潮澎湃,为何如今却无动于衷?读书笔记和灵感想法,又究竟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我们将「灵感」比作「火花」?

我们常用火花比喻灵感,灵感好像是一个点火器,它们的价值在于当时那一刻能点燃我们的创作欲望。

但这个比喻的关键在于火花的稍纵即逝。如果我们当时没有让它烧的更旺,火花就会很快熄灭,变得无法激发表达。

相比之下,读书笔记像燃料:琐碎但可重复使用。尤其是结构化、可归类的内容,它不依赖某个特定的开关,只要有新的火种,它就能烧起来。

灵感火花一般会在大量阅读时出现。我们划线、记录的句子,往往并非它们本身多精彩,而是它们曾激发过灵感,促使我们想回应、演绎。

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大脑是筛选器而非存储器,保留那些「能用来演绎」的内容1。认知学家梅林·唐纳德进一步指出,人类智力不源于静态记忆,而源于符号工具(语言、书写)对思想的外化与重构能力。文化是一种集体记忆,不是为了存档知识,而是让它得以重播与再造。

所以我们深夜写下的灵感,日后再看毫无感觉,是因为它最终没能成为演绎的起点。它不再有用了,大脑便悄悄把它扔进了废纸篓。我开始理解博客作者那句话:

曾带我来到这里的,已无法带我去想去的地方。

如果会忘,那记录的意义是什么?

前段时间看一部电影,看完才发现自己早在豆瓣打过分了。这让我意识到:如果我曾认真记录却完全忘记,当初记录的价值何在?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它促使我重新思考记笔记这件事。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笔记:一方面焦虑于像「电子仓鼠」一样不断积累无用信息,另一方面又被各种系统和方法论压得喘不过气。但问题并不在于记录本身。

因为从小我们就在记笔记,甚至想方设法找学长学姐要高分笔记。对我们来说,记笔记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

问题在于,当我们期待它变成某种「第二大脑」时,就会忽略了记录最初的冲动与目的:回应与演绎。

记笔记和写作本质上一样。它们都起于一个念头:足够打动你,足够促使你去追问、延展。而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否感知到这份冲动,并追溯它的来源,某本书?某段对话?还是某种突如其来的联想?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写作时会拖延,不是因为懒惰,是因为没有挖掘到那份冲动,时间久了,那种动力也就消散了。

我反对博客作者什么?

我赞同博客作者的很多观点,比如别把记笔记搞得太系统、提倡做减法的思路等,但我有两点不认同。

1.工具改变了手

作者以 Obsidian为例,批评它诱导用户沉迷于双向链接、嵌套文件夹、插件与图形视图,追求一种掌控感,最终从内容产出转向结构迷恋。

工具能不能改变我们?当然,而且不止是手2。问题不在改变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利用。

我们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教科书上说是利用工具,但这句话没说完,更完整的表达是:我们是天生赛博格3,我们擅长将思维延伸至笔、纸、屏幕,这种延伸不可逆地融入我们的智能。芬兰年轻人称手机为kanny(手的延伸),说的正是这种共生关系。

Obsidian 确实可能诱发对结构的迷恋,但这不该成为否定人机协作的理由。我们需要承认这种共生现实,并相信最终会出现真正与人类认知相匹配的设计。

2.思考不能外包

作者反思,曾试图构建一个「记住一切」的笔记系统,但随着内容积累,反而越来越少去回顾、质疑这些想法,最终只是把结构当成思考,把标签当成判断,并称之为思考外包。

这个说法确实有警示意义,也容易引起共鸣。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外包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我们并非把思考的责任彻底转移出去,而是在扩展思考的范围,让它涵盖外部工具,形成一个更大的认知系统。

作者的观点之所以如此诱人,是因为它迎合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直觉:真正的思考应该是纯粹的、独立的、发生在大脑内部的。

但这种直觉其实源于一种古老的西方哲学偏见:认为心智极其特殊,必须独立于自然秩序。即便在今天,这种信念仍未消失,它从灵魂信仰转向对大脑的执着,坚信真正的思考只能发生在颅骨之内,人机融合只能靠脑机接口这类粗暴手段。

但我们本就是天生赛博格。思维活动从不封闭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复杂规划与长期推理,因此才需要借助外部媒介,将复杂问题转化为更易处理的形式。

从这个角度看,笔记不仅有意义,甚至是必需。语言和文字使我们能把思维过程变成审视的对象,从而思考「如何更好思考」。

作者批判的结构与标签,也是这种思维延伸的一部分。它们帮助我们编码、存储、操作信息,完成大脑难以承担的任务。

哲学家海德格尔将工具分为两种状态:「随手可用」与「显而易见」4。好的工具在使用时隐身,与身体合一;在需要时又能浮现,成为反思的对象。

未来的笔记系统,或许就该具有这种切换能力。

结语

我没有删除那些旧灵感,因为我不愿否认当初记录时的真实心情,也相信未来它们仍会不请自来。

我也没有给出笔记系统的终极答案,但如果非要说点什么,那就是:别轻易放过那些让你心潮澎湃的时刻。

那些深夜记下的句子,我确实已无感,但当时的心情,我始终记得,那是一种无以名状的体验。

创作令人痛苦,但我也体验过火花乍现、思路成形,过往经历与知识连接的瞬间。那不是快感,而是混乱找到秩序、内心声音找到出口时的安宁,是这世间少有的纯粹体验。

本文首发「言辞之间」,同步少数派。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笔记 灵感 人机协作 认知科学 第二大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