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辉哥奇谭 2025-07-16 07:05 上海
在不确定中前行:人生不是按图索骥,而是开路造路
「配图摄影 by 辉友Dora」
01 我们从小就活在对「确定性」的执念里。
上学时,父母说「考高分才能进好大学」,老师说「稳定工作才是铁饭碗」。我们学习期间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竞争中追求确定性。比如上了好大学就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一辈子衣食无忧。去陌生的地方旅行的时候,要搜XX攻略,要按照攻略去打卡,去避坑。去陌生的餐馆要在大众点评上找高分推荐菜。
这是我们成长的环境,也是我们熟悉的环境。因此,不难想象,成年之后,有太多人困在追求确定性的执念中。为了「稳定」拒绝有潜力的新机会,为了「保险」在熟悉的岗位重复十年,直到行业突然变革,公司业务下行开始裁员,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在新的浪潮中搏击的机会。
但人生的分水岭,往往就藏在那些航海地图失效的时刻——一次部门重组,一次失业、一场疾病、一个新旧行业的更替。你如何应对这些「计划外」甚至是「想象外」,才真正决定你人生的走势。
02 不确定性不是深渊,而是土壤。
战略的本质——站在更大的世界里,看更远的远方,在不确定中找到锚点。不是躲避风浪,而是学会在风浪中调整航向。塔勒布在《反脆弱》里说「要成为火,渴望风的吹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成长,只有在波动中才能发生。
我这些年,最深的体会是:那些后来被证明关乎组织兴衰的决策,几乎都诞生于「看不清」的时刻——不是等所有信息都齐全,而是在模糊中抓住「长期有价值」的核心,比如用户需求的趋势、技术发展的趋势,政策长期的导向等等,做出一个大概的方向选择,然后在行动中不断的校准、迭代。
03 人类的焦虑,多源于对「不确定」的恐惧。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写道:「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于是我们把人生的方向盘交给了外界的「确定性标准」——老板的评价、同事的薪水、朋友圈的点赞数。可这些标准就像沙滩上的脚印,潮水一来就没了。
我认识一位做设计的朋友,总因为客户一句「我觉得不对」就推翻所有方案。直到有次他说:「我突然发现,我怕的不是方案不好,而是怕自己「不可控」——怕自己的价值不由自己定义。」 这正是很多人的困境:把安全感建立在别人的反馈里,却忘了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04 真正的强大,是和不确定性共舞。
特斯拉消除电动车行业的不确定性,靠的从不是「预测」,而是「创造」——用实际行动定义自动驾驶的节奏、动力电池的价格、用户对电动车的期待。预测未来的方式是把未来创造出来,那些等待未来发生,不确定性已经消除的人,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只能陷入残酷的后发竞争中。
我的职业生涯中有多次转型,比如从程序员转去做项目管理,做开发者生态;从手机转向移动互联网,再从移动互联网转向自动驾驶;从互联网公司转到智能电动车公司;从业务转向组织,从组织转向战略等等。每一次转型和方向调整,一开始都会有一段时间陷入「我到底行不行」的自我怀疑里。但因为每次转型、转向都是自己主动的选择,都提前于大众认知,周围同事的认知,所以有很好的先发红利,也有很大的试错空间。
如果当一切形势都明朗了,但专业人士都已经看清楚方向,加入竞争时,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根本没有上牌桌的机会。
05 反脆弱,是应对不确定的核心能力。
塔勒布的「反脆弱」概念,我在这几年才有了真切体会:不是「抵抗波动」,而是「利用波动」。就像健身时肌肉在撕裂后变得更强,真正的成长也需要在「适度的不确定」中发生。
创业者在市场波动中迭代商业模式,反而更懂用户;
写作者在灵感混乱时坚持记录,反而能抓住深层洞察,我大量的文章都是从一个一个碎片化的记录开始的;
投资者在市场震荡中坚持价值判断,反而能捡到被低估的资产。
他们不是不怕不确定,而是把不确定变成了「养分」。就像我坚持每天记录碎片化的感想,不是因为总有清晰的主题,而是相信「混乱的思考被写下来,就会慢慢沉淀出秩序」——这就是个人反脆弱的机制:在波动中建立自己的系统,而不是依赖外界的稳定。
06 三个具体建议,在不确定中站稳脚跟。
第一、用「创造」代替「等待」
别问「这件事有多少成功的可能」,而问「这件事如果做成,能创造什么独有的价值」。我转型做战略时,没纠结「我没学过战略」,而是想「我做过程序员,更懂技术团队的痛点;我做过开发者,更懂如何与大家链接,怎样支持和赋能大家」——不确定中藏着只有你能抓住的机会。
第二、建「系统」而非「防线」
与其焦虑「万一失业怎么办」,不如建一套自己的「人生操作系统」:比如打造三项收入的系统,让自己不依赖于平台;打造投资系统能让你的资产长期收益,股市的波动不再是风险,而是机会;打造写作系统帮你能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碎片中沉淀思考。系统不直接给你提供答案,但给了你在不确定性中长期稳定、长期获利的基础平台。
在这里特别推荐大家一定要经常重听一下我关于工作系统、写作系统、阅读系统、投资系统的知识星球语音。这是帮我应对工作生活不确定性,并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关键。现在这些语音也借助 AI 配上了详实的、结构化的 PPT。期待大家也能基于对这些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学会从 0–0.1 开始打造自己的关键系统。
第三、着眼「长期」对抗「短期」
智者追求长期的确定性,拥抱短期的不确定性。比如巴菲特追求的确定性就是基于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管理团队带来的长期创造利润的确定性。这件事的确定性带来的结果是持续 50 年以上 20% 复利增长,这为巴菲特在 50 岁之后创造了人生 99% 的财富。
短期看,消息会变、市场会乱;长期看,有些趋势无比清晰:技术会进步、个体价值会崛起、健康永远重要。我这几年把精力放在经历创业、持续写作和坚持投资上,就是相信「这些事的回报会随时间指数增长」——把人生的大筹码押在长期确定的事上,短期的波动只会带来机会而非威胁——比如我投资股票最大的一笔收益就在于敢于在茅台从 1200 跌到 500 多时下了重注。
人生从不是「按图索骥」的游戏,而是「在未知中开路」的旅程。你可以害怕风浪,但别拒绝出航;你可以计划路线,但别执着于具体路线——那些让你夜不能寐的不确定,或许正是让你看见新大陆的契机。
愿我们都能成为渴望风的火,在看似不确定的世界里,烧得更旺。
相关文章:想清楚这件事,一切都有解,一切都能解
上一篇:暂别工作之后,别在家躺太久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文中提及的《以终为始思考三份收入》。
这是一期非常值得反复聆听的语音,原因如下:这是我在30多岁时,人生同时遇到财务危机与职业危机,历经一年多的焦虑之后,找到的应对未来人生不确定性的战略。即从仅仅依赖工资生活,转变为打造「三份收入」模式,在工资之外,发展自己的终身职业(写作),并进行长期投资。相信我的经历和总结,能带给你影响深远的人生启发。
我们还特别借助 AI 工具,将这期语音整理成了结构清晰的 PPT,让你可以在聆听时配合图文,快速抓住要点,便于反复回顾、深入理解。
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6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