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这些结核是通过极为缓慢的化学沉积在海底自然形成的,或需数百万年才能长出几厘米,生长速度非常慢,约每百万年长几毫米。
在国际社会加紧制定深海采矿规则之际,多名科学家警告,目前尚不清楚深海采矿造成的海底生态破坏是否具可逆性,或需多长时间才能恢复。
法新社报道,海底是地球上最后的“荒野”之一,如今却成为各国和企业竞相开采的对象,原因在于深海蕴藏着大量电动车等新兴技术所需的关键矿产,尤其是富含钴、镍、铜和锰的“多金属结核”(polymetallic nodules)。
尽管部分研究团队正在尝试以深海黏土制造“人工结核”并投放到4500米深处以观测生态修复效果,但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的戈尔纳提醒:“以深海生物极慢的生长速率计算,检验修复效果仍需耗费数年时间。”
尽管部分企业声称能以“最低环境风险”方式进行开采,但环保组织警告,这一新兴产业将威胁尚未被充分认知、极为脆弱的深海生态系统。
另据德国GEOMAR海洋研究中心的观测,太平洋广袤的多金属结核区域栖息着大量依赖坚硬基底生存的生物,例如海绵、软珊瑚和海葵。一旦结核被移除,它们将失去生存基础。
“深海生态修复研究计划”(DEEP REST)的项目研究员、法国海洋科学研究院(IFREMER)专家萨拉赞说,目前所有尝试的生态修复措施都属于短期实验,但在数年内观察到的结果令人担忧,即生态系统并未实现恢复。“如果真要恢复,可能需要极长时间——是100年,还是1000年?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数据。”
GEOMAR的研究发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扩散和海底扰动,不仅会导致生物密度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还将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同时,研究人员建议,海底热液喷口附近的大规模硫化物矿藏应列入禁采区域。这些“水下喷泉”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高,生态价值不可估量。DEEP REST报告强调:“如果在活跃喷口附近开采硫化物,我们知道自己将失去什么。因此必须避免这种损失。”
近期,来自欧洲的科学家团队在牙买加金斯敦举行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会议时,提交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外界的担忧;这一会议旨在就未来深海采矿规则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