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地加入了一大波艺术、人类学、社会学phd的聚会,大多数是中国学者在非洲、其他人是来自苏丹和肯尼亚的phd及任职教授,体验很神奇。
我的日常离货物、营收、账本这种柴米油盐的工作很近,难得看到其他人充满浪漫主义和形而上的研究工作,包括但是不限于追踪某非洲表演艺术的组织,从欧洲拿到捐款之后,去到世界各地巡演,但是在中国的巡演只用了非洲舞的面具,就让中国人对非洲的刻板印象和脸谱化更加深,无法显示非洲艺术的丰富内涵和历史; 现在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机构获得资金越来越难,xxx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总之评判了很多学术和社会现状,也放了一些本地艺术家的歌。
尽管我从小也算应试教育体系下的残存的文艺爱好者,那么多年跳舞、音乐剧、上台表演、画画也不少,但是听这些讨论,内心感受很复杂。一方面觉得他们说得对,非洲有50多个国家数不清的部落,当然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值得被世界看到和认可;那几十个坐飞机去中国的艺术家,光来回机票就是本地人一年的收入,然而真正的芸芸众生,人均收入是中国十分之一、从未有条件离开自己国家,一周只吃得上一顿肉,这五千多万人才是生活应该得到改善的大多数。对于艺术的追求,放在这个社会里,是发生在2025年的何不食肉糜。
认识一位联合国官员,觉得肯尼亚这十年发展很快,大家都去的起家乐福,我说只有2%的人去的起家乐福肯定是错的;但是,她生活在整个肯尼亚最贵的使馆区,充满了高收入的外交官国际组织外国人,去家乐福消费至少三四百人民币,这三四百,就是使馆区之外的肯尼亚人,一周的收入。他们是活着、但是被遗忘了的,大多数。
所以个人希望把国际援助、NGO和非实用性的研究经费赶紧停掉,给这个国家多培养有能力建设生产线的机械工程师,先开点工厂、创造就业,让普罗大众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欠发达的阶段,促进能发展生产力的学科,是真正的社会公平。不管家庭阶级出身,都投入建设产业的大军,大家一起奋斗,共同富裕;是的,这抹杀了自由浪漫的文科追求,对于身在其中的个体是残酷的,但是这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一代代重复的贫穷命运,必须要走的一段路,正如中国在过去几十年走的一样。
我高一的时候文科比理科好,政治大题经常拿满分,但是从没想过读文科,尽管兴趣上喜欢文科,但是作为广西的孩子,国内前几的高校在广西招生名额,大多数给了理科,我要搏一搏、考出广西、去到好学校大城市,就得走概率高一点的路。我高考那年,浙大在广西大概高考招了10个人、竞赛五六个人,全是理科生,要是我当年选了文科,就没有机会进入浙江大学,选文理科就是十几岁小孩面对的一个,很现实的考量。但是我内心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向,所以大学在社会科学大类下进入管理学院,工作8年至今,还对事业保持高涨的热情和无限的野心,也是因为很幸运地,我超喜欢商业,不仅因为学科领域,更是因为个人的工作可以在现实角度的市场上,获得强烈而直接的正反馈。这个现实主义,反馈循环,中间的反复尝试、被现实捶打、反思调整,都对实干家来说,太迷人了。
我大学一起跳舞演音乐剧的朋友们,有的进入了演艺和剧场行业。而我非常开心地,因为不需要靠艺术吃饭,把跳舞、戏剧、画画只当作我的兴趣,有空了就花钱买池座的音乐剧票让自己开心,没空了就沉浸经营工作和生活,有主业、有爱好,这样的生活节奏,挺幸福的。你看,艺术也没有死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