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9小时前
当零跑开始讲“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四年后再次推出升级版C11,这款中型SUV以14.98万元起的亲民价格,搭载了30万元级电动车才有的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驱、AR-HUD、激光雷达等先进配置。此次升级并非简单的改款,而是零跑十年全域自研、模块复用、平台迭代成果的集中体现。零跑以其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质价比”的产品哲学,成功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不涨价”的加量升级。文章深入探讨了零跑在自研、成本控制、产品策略、销量增长及国际化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展现了这家“技术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的姿态。

🚀 **全域自研赋能,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 零跑C11此次升级的核心在于其十年来坚持的全域自研能力,通过在电驱、三电、智驾、座舱等领域的深度集成,实现了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驱、AR-HUD、高阶智驾等一系列在同级市场中罕见的先进技术配置,将30万元级电动车的技术下放到14.98万元起的车型中,大幅提升了产品力。

💰 **成本定价策略,实现极致质价比:** 零跑汽车副总裁曹力强调,其产品哲学是“以最大的品价比推荐给用户,而不是为了推高配”。这种策略源于其高达65%的自研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优化,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避免了传统外采供应商带来的额外成本,使得新款C11能够在不涨价的情况下实现配置的大幅提升,真正做到了“不让用户花冤枉钱”。

💡 **工程师执念下的务实自研边界:** 零跑在自研方面展现出清晰的战略定力,并非盲目追求全栈自研。例如,在AR-HUD领域,他们投入多年研发并成功量产,实现了亮度、清晰度等方面的行业领先;而在智驾芯片领域,则选择与英伟达、高通等头部企业合作,回归产业链分工。这种“成熟+规模+成本可控”的自研逻辑,确保了技术投入的有效性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稳健增长态势,打造多维度产品矩阵:** 零跑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其扎实的产品和成本优势,实现了逆势增长。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22万辆,同比增长超145%,并有望达成50万+的年销量目标。公司正加速拓展产品线,从C系列到即将推出的A、B、D系列,构建完整的“ABCD牌”产品矩阵,并通过优化渠道和拓展海外市场,为实现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 **从技术导向到品牌叙事,迈入新发展阶段:**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表示,公司已从过去“不讲故事”的技术导向,转向开始讲述品牌故事,这标志着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将技术实力、价值理念清晰地传达给消费者,零跑正努力将“工程能力”转化为“市场共识”,实现从技术突围到产品突围再到品牌突围的进化,展现出真实而清晰的发展路径。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朱江明

四年前,在杭州运河文化发布中心,笔者见证了零跑第一代C11的发布。

那是一款出人意料的产品:用不到20万元的价格,把四驱、三联屏、8155芯片、长续航统统塞进车里,在彼时的新势力圈子里,C11像是一个“技术刺客”,让人记住了零跑这家不善言辞却工程味十足的公司。

四年后,日前,笔者又回到了同一个发布厅。C11依然是主角,零跑却已变得不再低调。

发布会现场一连讲了五个“故事”,产品力升级的幅度不输换代,甚至连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的微信头像,这四年都没换,始终是一张C11的照片。对零跑来说,C11不是一款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品牌自我定义的“封面”——承载着自研信仰、工程师情怀和产品哲学的集合体。

而如今这张“封面”,又被他重新画了一遍。

新款C11并没有重造架构,也没有改名Pro或MAX来伪装成换代,它依旧叫C11,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技术升级: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驱、640公里续航、AR-HUD、LEAP 3.5架构、激光雷达高阶智驾……一套只在30万元级电车中见到的配置清单,被零跑塞进了14.98万元起售的中型SUV里。

在很多车企将技术力作为发布会关键词,但实际只更新Logo或车灯的当下,零跑的这次更新显得非常用力:它不是为了改款而改款,而是一次对平台能力的集中交付。

朱江明说:“我们所有的3C产品都可以在一夜之间换装,把最先进的装备都武装上去,而且成本可控。”他说这句话时神情平静,却分量十足——这背后,是零跑十年来坚持全域自研的积累成果,以及电驱、三电、智驾、座舱高度集成之后,最终释放出的速度和效率。

而零跑汽车副总裁曹力也直接给出成本逻辑:“我们是以最大的品价比来推荐给用户,而不是为了推高配。”一句话,概括了零跑的产品哲学:不是让用户花冤枉钱,而是尽可能提高“质价比”。

如果说2021年C11是一次初出茅庐的尝试,那么2025年的C11则更像一张“成绩单”——它展示的不是一款新产品,而是一个团队、一套架构、一种哲学的沉淀结果。

从长征到解放:零跑十年,用成本走出性价比陷阱

在C11这张“成绩单”背后,是零跑过去十年持续投入的结果。

几年前,这家曾经新势力并不被看好,它也没有依靠资本风口或情绪价值完成突围,而是用一套几乎“偏执”的工程师逻辑——全域自研、模块复用、平台迭代——走完了从造车新人成长为年销几十万量级车企的路径。

朱江明在交流中把零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他说:“当零跑IPO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走完了25000里长征,我们已经到了陕北,到了延安。从今天十周年的来看的话,零跑已经又走入了新的阶段,已经开始不亏损,接近平衡的状态。我们已经完成了抗日战争,接下来就是要进入解放战争,如果解放战争也能获胜的话,那零跑就走出来了。”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朱江明

这个类比虽然略显激进,但其表达的是零跑在艰难周期中“熬”出来的真实处境。朱江明并未掩饰公司此前的阶段性亏损,也没有将C11的成功包装成拐点,而是将其视作一次阶段性的过渡。换句话说,对零跑而言,现在既不是胜利时刻,更不是庆功时刻,而是“从活下去到开始冲锋”的起点。

而能支撑起这套打法的,是零跑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这套能力并非简单的规模摊薄,也不单纯依赖供应商砍价,而是依靠自研与集成带来的降本。

曹力解释道:“我们65%的成本是自研,如果你外采供应商的话,这65%最起码是15%的毛利,65%乘15%就是10%。这10%就是你要硬性加上去的成本。现实当中跟我们C11同样配置的车型价位,应该在20万到25万左右。”换句话说,零跑的成本优势是技术打下来的。

这一点,朱江明也做了明确阐述:“如何控制成本,我觉得更多是解决方案,你要不断地靠你的创新、你的组合集成,才可能让你的成本每一天都有变化,而不是说去跟供应商议价。因为议价永远是有限的,最终还是靠你自己的能力和创新来获得这种成本优势。”

也正因此,零跑能够用“不涨价”的姿态做加量升级。像这次新C11,标配了800V碳化硅平台、全新智驾系统、AR-HUD、21扬声器。但高配价格只比上一代略有提升,甚至在某些配置上更低。这是一种典型的“成本定价模型”下的产品升级路径,也是工程师文化最清晰的体现。

在价格战横扫行业的2025年,零跑没有盲目入局,也没有高举高打喊口号,而是通过一次有节制、有体系、有算账逻辑的“中期改款”,稳稳地将C11的价值向上推了一层。

工程师的执念:自研的边界与成本的极限

在零跑的产品词典里,“自研”不是用来做发布会包装的字眼,而是一种深入细节的技术执念。

举个例子,新款C11最大的变化之一,是AR-HUD的全面自研和量产落地。从实际体验来看,HUD亮度足够、清晰度优秀,导航信息、速度与AR图像形成了良好的视觉融合。

朱江明评价说:“今天中午已经是夏天最猛的阳光下,我们的HUD非常清晰,亮度足够,细腻度也足够。除了普通显示速度以及导航信息以外,还可以在HUD上放电影。”

曹力则透露:“我们可以说得上是划时代的一个AR-HUD,亮度、清晰度这些我觉得都是比现有的这些车厂都要好,更重要的是它跟眼睛匹配的程度够不够、会不会疲劳、够不够清晰。”

而对于这套HUD系统,零跑研发了多年。朱江明坦言:“我们现在也增加了一些策略,就是说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我们有能力就自研。”他认为,自研的前提是“成熟+规模+成本可控”,而不是盲目推行技术全栈。

这与其在智驾芯片上的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

曾几何时,零跑确实自己做过一款AI芯片——“凌芯01”。那是与大华合作的产物,是时代与资源的权宜结合。但如今面对激烈的芯片战局,比如英伟达高通、地平线、黑芝麻……零跑选择收手,回归产业链分工合作。

朱江明对此看得很清:“研发智驾芯片,我数了一下有12个厂家,将来就算全部1000万台,每一家100万片,每一颗可能要十个亿,所以我觉得零跑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产品做好找合作。”

这句话听起来务实,但也透着某种冷静的战略定力——零跑并不否认自研的重要性,但也不迷信全栈掌控的魔法。对它而言,自研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产品的系统能力,而不是炫技或者资本故事。

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 曹力

出于对行业节奏与用户需求的独立判断,这种工程师式的清醒也体现在智驾方案上。

曹力回应了外界关于“零跑智驾差一口气”的评价:“说实话,这么多厂商讲高阶智驾的,大部分还是在高架高速上用得比较成熟一点。但是高架高速的功能,零跑的车也不差,功能也很好。”

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在ADAS这一块,之前走跟随性的策略。但是后面我觉得我们非常有信心说这款车也做到了第一梯队。”

朱江明则进一步补充:“我认为目前没有谁的智驾在盲测里是绝对优势,零跑在智驾方面的优势,是综合解决方案的整合能力,这个基础之上,我们的成本一定能做到业界最优。”

换句话说,零跑造的不是最惊艳的智驾,而是最好落地的智驾。它没有什么噱头,而是以合理成本、可控体验、快速上车的方式,完成技术闭环。

在智能化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当下,这种逻辑显得甚至有些朴素——但它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零跑可以在看起来并不突出的宣传下,靠C10、C11、C16等主力车型稳定拿下销量,稳定提升毛利。

“我们是最会算账的技术宅。”如果要给零跑的产品体系贴一个标签,也许可以这样定义。

销量、渠道与国际化:从龟兔赛跑到一张张ABCD牌

在智能电动车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淘汰赛里,零跑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一批。但它还活着,而且跑得越来越稳,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2024年,零跑全年销量达14万辆左右,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2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45%。在新势力品牌中,它成了少数几个在去库存寒冬中逆势增长的公司之一。

朱江明对此有着清醒的判断:“我们今年上半年销量已经公布,是22万辆。一般来说上半年完成 40%已经算很好了,所以我们还是抱非常乐观的态度。今年可以完成我们去年提出的50万+的销量目标。”

而被问到零跑是否已脱离生死危机时,他直言不讳:“如果不能够快速的增加你的销量,让你的盈利能力更强,你的市场的占有率更高,那你可能就很危险,我们刚刚才止血,略有盈利,还在盈亏的平衡点的边界线上。”

换句话说,现在的零跑,还远未“松口气”,而是进入了从活下去到拼增量的冲刺阶段。

零跑C11

为了支撑增量,零跑的产品体系也正在加速拓展。从最初的T系列,到如今覆盖C10、C11、C16的3C产品,再到即将在2025年下半年和2026年落地的A、B、D系列车型,零跑正在“发完整一副牌”。

朱江明形容说:“接下来,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年底,我们的ABCD的车型都会陆续地补齐。上次有一个投资人问我,未来会怎么样?我一直说零跑现在才打了两张牌,明年我们有好多牌可以打。”

也正因如此,零跑的增长从未寄希望于某一款爆款,而是希望“打一个成一个,每一款都逐年增长”。朱江明说得很明确:“我们要打一个成功一个,每年逐步地去提升每一款产品的竞争力,让它成为那个价格段的明星。”

在渠道建设方面,零跑没有盲目大规模扩张,反而选择了收缩与优化并行的路径——一边减少此前商超型轻资产网点,集中资源发展投资能力更强、服务体验更完整的城市4S店;另一边减少经销商数量,提升区域控盘能力和渠道效率。

“我们更多地开这种4S店,就是在汽车城里面更多一些。原来的一些商超等地方,因为那里展示的时间比较久,对品牌已经了解了,所以慢慢减少,我们也在优化整个渠道结构。”朱江明说。

而最令人关注的是,零跑的“ABCD计划”并不只在中国市场进行。2025年上半年,零跑出口海外2万余辆,占总销量近10%。虽然占比尚小,但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其“第二增长引擎”的雏形。

这种稳中求进的外扩节奏,与零跑在国内的发展路径如出一辙:不抢风头,不堆表面,而是用体系能力一步步推进。

就像朱江明说的:“我们一直是乌龟,一步一个脚印。”如今看来,这只乌龟已经开始有节奏地加速,虽然慢,但不慌。

当零跑开始讲“故事”,大概是它新的开始

朱江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零跑是不讲故事的。

它习惯用参数表达诚意,用自研对抗质疑,用技术兑现性价比。哪怕行业已经进入品牌叙事、智能化竞赛的新阶段,零跑依旧固执地相信,“产品力就是传播力”。

但当它终于开始讲“故事”时,反而让人意识到:这家技术导向的公司,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品牌,不只是把车造好,还得让别人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

这背后不是路线的切换,而是能力的进化。一个不讲故事的公司,可能活下来;而一个能把自己的技术、价值、理念讲清楚的公司,才可能走得远。这对零跑来说,并不意味着放弃理性,而是它开始学会用情绪去承接理性成果,让“工程能力”成为“市场共识”的转变。

这也是中国新势力车企成长中的普遍命题——从技术突围,到产品突围,再到品牌突围。这个过程很少一步到位,大多数都是在试错中找路径,在焦虑中补课。

零跑走得慢,但路径清晰,也因此显得格外真实。

而这,大概就是它区别于别人的地方。(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玉鹏,编辑|李程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零跑汽车 C11 全域自研 质价比 新能源汽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