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7月19日 19:10
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张译的方法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演员张译在新剧《以法之名》中饰演的检察官角色引发了观众关于“审美疲劳”和“角色同质化”的讨论。尽管张译在角色塑造上力求突破,但观众对其“体制内好人”形象的认知根深蒂固。文章回顾了张译从《红海行动》至今的“体制内”角色,分析了高启强与安欣的对比,并探讨了张译表演中的“小动作过多”问题,以及他作为方法派演员在角色选择和内化上的挑战。文章还提及了其他中年男演员面临的类似困境,并以丹尼尔·戴-刘易斯为例,强调了演员回归生活、汲取养分的重要性。张译选择暂停接戏,展现了其反思精神和及时抽身的克制。

🎬 **角色同质化与观众审美疲劳**:张译近年来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体制内的“好人”角色,尤其是在《狂飙》、《他是谁》、《三大队》等剧中扮演警察,导致观众对其表演模式产生审美疲劳。即便在新剧《以法之名》中尝试饰演“怂”的检察官,也因角色与过往形象的相似性而未能完全摆脱同质化质疑,最高点赞的短评即表达了对重复角色的不满。

💡 **“好人”角色的创作局限与张译的自我认知**:张译本人也意识到“好人”角色的创作空间狭窄,并坦言“好人的创作空间非常狭窄,给他找点缺点挺费脑仁儿的”。他曾在获得华表奖影帝后表示要“停一停”,担心观众和自己都会产生厌倦感,体现了他对个人现状的清醒认识和主动调整的意愿。

🎭 **表演风格与“方法派”的挑战**:张译作为一名方法派演员,其表演风格中的“小动作过多”现象受到关注,尤其在塑造带有喜感的小人物时更为明显。尽管这种表演方式曾带来惊喜,但随着年龄增长和角色增多,如何将“锋芒内敛”并实现表演的内化,成为他面临的挑战,也使得一些热门角色的出彩度被其他演员超越。

🌟 **“不疯魔不成活”的敬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张译在演艺道路上展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和艺术坚持,为了角色能够付出巨大努力,例如为《一秒钟》暴瘦20斤,或在《悬崖之上》中体验酷刑。这种“吃进”角色的敬业精神使其成为许多导演的青睐对象,但也可能带来巨大的身心消耗。

🔄 **行业困境与演员的自我探索**:张译的困境并非个例,许多中年男演员面临角色同质化质疑。文章以丹尼尔·戴-刘易斯息影为例,暗示了演员在深度投入角色后可能面临的“油尽灯枯”风险。张译选择暂停接戏,回归生活以汲取养分,寻找新的表演方法,体现了一种反思精神和克制,也为其他演员提供了借鉴。

2025-07-19 18:00:00

张译又演“公检法”角色了。在新近收官的电视剧《以法之名》里,他演了一个性格有点怯懦但坚定执法的检察官。观众对这个角色的评价两极化明显。豆瓣短评区有网友如此吐槽:译哥,我真的审美疲劳了,接点别的角色吧。这条短评收获了六千多个点赞,是短评区的“最高赞”。也有不少网友为张译抱不平,分析他如何用一个个小细节确立起人物形象。单就这一个角色来说,张译的塑造不能说不准确,问题可能在于,大家对他和他对这一类角色的演法太熟了,削弱了角色的新鲜感。

对于这种争议,张译应该早有察觉。2025年4月,凭借《三大队》二封华表奖影帝后,他坦言要停一停,“前几年集中上映了一批作品,我觉得有点太密了,所以就故意让自己停下来……我演到最多的时候,我很担心,不是观众烦自己,首先自己烦自己了……我希望自己多沉淀一下。”看得出来,张译对个人现状有着清醒的认知和改变的自觉。

从2018年在电影《红海行动》中饰演蛟龙突击队队长杨锐开始,这些年张译演了太多体制内“好人”。仅2023年一年,他就在《狂飙》《他是谁》《三大队》三部作品里演警察。他也深知这其中潜在的问题,“好人的创作空间非常狭窄,给他找点缺点挺费脑仁儿的。演坏人,你可以去发挥想象,展现一种不合常理的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他演了那么多热门作品,但作品中最出彩的却往往不是他。《狂飙》大爆时,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要比张译饰演的安欣更显眼、吃到的“红利”也更多。高启强从底层崛起,从鱼贩成长为黑社会老大,自带“打怪升级”的爽感叙事。反观安欣的人设就单薄了很多,热血赤诚,被钉在正义的十字架上。即便张译尽力从口音、神态到精神面貌等方面都给人物做了设计,演出了20年的时光蹉跎对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的锉磨——年轻时体态挺拔,眼里有光;20年后体态佝偻,动作拘谨,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可这些都很难改变安欣这个“正义符号”本身的扁平性。

也许是吸取了安欣的教训,这次出演《以法之名》,张译尽力摘除了角色的“伟光正”标签。他在剧中饰演的检察官洪亮主要负责侦办司法系统内的职务犯罪,处于一个容易得罪同事的尴尬位置上。作为一个从大山中走出的“寒门赘婿”,洪亮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怂”——对领导怂,对家人怂,甚至对监察对象也有点怂。虽然张译演出了角色的“怂”,被网友评为“班味十足”,但这种“怂”并没有解决洪亮与“张译式体制内角色”的同质化问题——同样会窝囊执法,同样带点理想主义色彩,同样是执拗的好人。结果就是,张译这次诠释的角色有变化,但还不足以让人忘记他过去的角色。

观众对张译的审美疲劳不只因为他塑造了太多同质化角色,还与他的表演方法有关。很多影评人写过张译的表演存在“小动作过多”的问题。这一点,在他演绎带点喜感的小人物时表现最明显。比如,洪亮出场时的形象是要从检察系统离职的一个“边缘角色”,从语言上的俏皮感到动作上的谨小慎微再到表情上的嬉皮笑脸、捂嘴、眨眼、皱眉,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2017年,张译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大方承认:“我是个以方法派为主的演员。”那几年他在《亲爱的》(2014)里演一个丢了孩子的暴发户,在《山河故人》(2015)里演煤老板,在《追凶者也》(2016)里演杀人犯,一次次让观众眼前一亮。他的方法奏效了。导演管虎曾这样夸赞张译:“你的表现力有时候会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爆发力很厉害,我猜不到你下一步会干什么。”同时也点出了他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即如何将锋芒内敛。”

张译算是“大器晚成”的演员,直到28岁才等来演《士兵突击》(2006)的机会,凭班长史今被观众记住。在此之前,他得到的多是负面反馈,如“没有表演天赋”“你演戏就是个死啊”。早年的这些经历,很难不让人自卑,因此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拼命想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会演戏,证明自己热爱表演。因此他对于演戏、尤其是与大导演合作的机会倍加珍惜。

这种进取心让张译成为了很多导演的心头好。因为导演们知道,只要把角色交给张译,不管这个角色有多难演,他都会“吃进”角色。比如,出演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2020)时,为了演好饥饿消瘦的劳改犯张九声,张译在46天内暴瘦20斤。比如,在同样是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2021)中,他饰演被捕的地下党张宪臣,亲身体验电击酷刑,演到痉挛、瞳孔失焦。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大抵就是这样。

然而,当张译有机会演越来越多的主角,管虎当年的预言照进现实,他走到了需要把表演内化的阶段。

张译是有职业素养、有艺术坚持的男演员,这点毋庸置疑,但他遇到的困境也是真实的。放眼行业,“角色同质化”问题并非独属于张译一人,很多中年男演员都面临着类似的质疑,比如雷佳音的“窝囊废人设”、沈腾的“喜剧人设”、张颂文的“反派人设”、黄磊的“居家人设”、王耀庆的“霸总人设”等。对于这些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中年男演员来说,他们或许不缺大戏、好戏,但问题在于:他们究竟想演什么?怎么演?

提到息影很容易让人想到英国男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奥斯卡封帝次数最多的男演员(三次获奖),且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2017年,60岁的刘易斯宣布息影,不再以演员的身份进行活动,他的收官之作《魅影缝匠》在第二年还再度提名了奥斯卡影帝。刘易斯没有详细解释他的心路,影迷普遍认为,因为他把自己投入到每一个角色里,每次走出角色都要花很多气力,消耗过大,“油尽灯枯”了。

张译选择暂停接戏的感受大概也与之类似,“演员不能离开土壤,不能离开生活。”唯有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演员才能充实自己,才有望跳出原有的表演范式。《以法之名》是2024年开机的作品,此后张译就放缓了接戏的节奏,观众大概短时间内不会看到他主演的作品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张译算得上拥有反思精神和及时抽身的克制。希望他从生活中找到新的方法。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张译 角色同质化 演员的自我修养 表演艺术 中年男演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