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仍处于合理范围,并无意主导全球市场。他强调,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国内消费驱动。
廖岷称,过去四年,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年均贡献为56.2%,较2016至2020年高出8.6个百分点,内需整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达86.4%。他还指出,中国去年的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为2.2%,处于“全球公认的合理区间”,显示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并不过高”。
廖岷星期五(7月18日)在南非出席20国集团会议期间,接受彭博社专访时说:“中国的大部分产能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当海外有需求时,中国会相应出口,但这并不代表中国试图主导每一个市场。”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二(7月15日)公布上半年GDP增长5.3%。廖岷称这一增长“符合预期”,“当下全球经济最需要的是稳定和确定性,而中国的确定性和稳定正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我们正稳步迈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同时保持外贸结构的相对平衡。”
彭博社指出,中国最新GDP数据显示,出口为第二季经济增长提供支撑。今年上半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约5860亿美元(7522亿新元),部分原因是企业抢在关税生效前发货。尽管未来出口增长预计趋缓,但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全年贸易顺差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创下新高。
美国财政部一名高级官员去年曾指出,中国制造业商品的贸易顺差接近全球GDP的2%,约为1990年代初日本水平的两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多次称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不平衡的经济体”。
廖岷还对中国最新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表示肯定,认为中国在关键时刻为全球经济作出贡献。受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影响,经济学家普遍下调了今年的全球增长预期。
他强调,单从某个产业的视角看中国贸易,容易产生偏差。“不能因为中国某些产品的市占率高,就指责我们产能过剩。这样的说法太过简化,无法真实反映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