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名言叫做“我们这一行的关键不在于回答问题,而在于问对问题”。在地缘政治领域,最好的问题,最难的问题是目的。因为现实是目的被手段制约之后的结果。手段是容易研究的,所以如果目的搞清楚了,现实的走向就有了更清晰的图景。
无独有偶,在投资领域也有一句呼应的名言,叫做“股票市场在定价上经常出现错误,但在产业趋势判断上往往具有远见”。这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前面这段话的同义词,目的的判断带来趋势性的方向,实现过程中的曲折带来价格的波动。
判断目的有很多框架,而且结果虽然不同但会有相似之处,我比较喜欢用经济的长周期视角干这个事情,在经济发展三要素里面,80年代初的美国占据了人口增长和科技增长,但在财政和货币扩张上受限,所以他们的政策就偏向于科技,同时对移民也比较开放。货币和财政政策没有同时宽松
2020~2024年的美国在人口增长,科技增长上同样非常不错,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做不到一起宽松,所以虽然我们看到的是2024年秋天一群人cosplay里根,不过从政策去看这个问题和从经济去看这个问题结论是不同的
2025年之后的美国和2024年是不同的,移民政策不可能回到之前一年300万移民的水平。财政和货币增长成为政府的诉求甚至不惜干涉所谓的货币政策独立性。科技的发展是主题。
所以如果说1980年的美国,是人口+科技的希望,那么2025年之后的美国,基本上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科技+杠杆率上。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可以写一本书都说不完,但你看到的就是,各种所谓“改变世界”的技术层出不穷,我也相信会有一些这样的技术出现,但背后的逻辑如上所述,货币财政宽松+技术上取得突破,是目前美国心目中的获胜公式。
同理可知,中国的目的是类似的,在人口压力下,稳杠杆而不是去杠杆,科技进步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诉求。
这种中美用同一个大思路竞争,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有趣的底色。也是你可以在最近几个月,看到越来越多的美国智库开始讨论说,用1980年看苏联的眼光看中国是不是一种错误。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是,在对于技术进步这个问题上,中美的目的类似,但决心稍有不同,有几点原因可能导致了差异
1,传统技术的扩散和应用,中国的优势太大,所以导致美国更有破釜沉舟的感觉;
2,需求国和生产国的区别,举个例子,同样是AI,AI取代低级程序员已经成为目前美国市场的主线逻辑,但即便水平类似,中国也无法完全采用这个思路。
但这些细微的差距,不影响前文说的大整体。从市场角度来说,它影响的是叙事的强度。从战略的角度来说,它影响的是实施的决心
其实写到这里,我觉得有已经足够了,这是很早之前就说过的事情,中美竞争不太可能和美苏竞争完全一样,但美国有一些路径依赖,这也解释了太多事情,我相信带着上面的理解去看问题,会有很多新的感触。
但人总是要进步的,所以我也聊聊欧盟。
如果说对美国和中国的了解高一点,我对欧洲的了解要小很多,我只在欧洲生活过一年,没法完全体会更深层次的东西
但我想回答一个被问最多的问题,叫做欧盟的外交思路为什么这么混乱。我觉得这是两个问题的结合:
第一,北约和欧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存在制度性安排,让欧盟的安全政策不能完全背离北约的安全政策,在以前世界和平的时候,安全和外交的关系隐藏在暗处,在战争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安全和外交就很难分开,所以就会一直存在两种声音。
第一种是更贴近北约,依托美国设计安全政策,这部分声音在今年3月份慕尼黑会议上可以说遭到了他们心目中最怕的黑天鹅,但在接下来几个月,似乎Vance的态度有所软化,让他们又重新保有了希望;
第二种更贴近欧盟,或者用美国的话说,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国在历史上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更愿意保有这种看法,但对他们来说很难说服德国尤其是东欧的国家采纳这个建议。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你是东欧国家,上一次法国人为了东欧和俄罗斯人打仗,要追溯到什么时候?你是相信美国的介入,还是相信法国的介入,这几乎是一道送分题。
所以简单来说,希望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那部分国家,没有保卫全部欧洲的决心和历史记录。希望欧洲和北约关系更好的人,面对美国孤立主义和欧盟内部大国的压力。双方一直存在博弈。
第二种是,就和股票里面,涨多了都觉得基本面好,跌多了都觉得基本面差。欧盟里面,最反俄罗斯的大部分都是俄罗斯的邻居或者东欧国家,在过去很多年,他们确实提示过很多次俄罗斯的地缘威胁和激烈的扩张倾向,但很多时候被无视,这个问题在2022年之后彻底爆发,导致他们的声音和看法被格外重视。如果说在2022年之前,他们反复提示风险就像是每天告诉你股票要跌的尾部风险基金,多少有一点不讨喜,那么2022年之后市场真的跌了,那么自然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就会得到更多重视。
而俄乌战争的走势同样存在变化,在年初Trump说24小时结束战争,到白宫的争吵,到当下,情况也反复发生变化。
所以长期战略上,到底欧盟和北约的外交安全有没有界限,界限在哪里,是一个长期讨论,存在分歧。
同时在短期战略上,俄乌战争的进展,美国的参与程度,俄罗斯的目的判断也存在分歧。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欧盟在外交上的一些反复和迟疑。更不要说我们上面都是从理性角度判断,不理性的部分在民粹主义的推动下也在发生。
之前说过,我完全不相信欧洲的未来,民粹限制了人口,科技进展完全找不到抓手,杠杆率确实是之前说的优势,欧洲之前财政纪律改善了一波,杠杆率更低,更有空间。但在一个没人在乎纪律的世界里,遵守纪律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就不好说了。
或者这么说,现在这个中美都大部分靠科技进步,小部分靠财政货币综合扩张去竞争的年代,比起之前人口自然增长+科技进步+财政纪律的年代,整体更差,且在财政纪律方面观感差别巨大。但好歹这两个国家还是有个获胜的路径。
而且比较微妙的地方是,美国因为有和苏联1980年博弈的历史,他们会有更多的路径依赖,这增加了他们的信心和叙事强度,但也增加了尾部风险的可能,万一中国不是苏联呢......
中国过去的发展路径和现在的路径不同,这被叫做转型和改革,带来了阵痛,可能有反复,所以信心和叙事强度不足,但万一美国不是1980年的美国呢?
与此同时,我才疏学浅,的确不知道欧盟准备通过什么战略,在和中美的博弈中获得胜利...所以我完全理解德国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外交思路,因为北约好歹还有一些获胜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