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真是港股圈
作者:kyle
過去一年時間裏,比特幣從底部的5萬美元一路飆升至12萬美元,不斷創新高的背後,最大的邏輯是虛擬資產的監管合規化。
自從Trump上任後,美國政府認可比特幣,將比特幣納入儲備貨幣的地位,越來越多上市公司仿照 $Strategy (MSTR.US)$ 微策略的做法,發行可轉債囤比特幣,以及像Blackrock這樣的大機構不斷增配,再到近期世界各國推行穩定幣的趨勢下,虛擬資產的地位與過去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以往市場常常認爲虛擬貨幣沒有使用場景,實用價值有限,而穩定幣的出現可能會讓全球貿易效率提升,股票代幣化等使用場景的出現,讓市場越來越重視虛擬幣資產,不少外資機構已將比特幣列爲長期資產配置中的一環。
同樣,背後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例如囤比特幣的MSTR微策略,股價翻了數倍,再到現在發行穩定幣的各家機構等。我們從市場參與者的角度上看,香港市場在虛擬資產的佈局上是十分迅速的。
尤其是在近期穩定幣法案通過後,無疑將虛擬資產的共識度再提升一個維度,大幅降低了虛擬資產的波動率。比如,以往美股劇烈波動時,比特幣往往是被市場資金抽血最重的風險資產,而今年我們能看到比特幣的走勢越來越穩定,越來越有「數字黃金」的意思,背後是長線機構資金帶來的穩定性。
目前來看,接下來虛擬資產可能會往幾個路線發展,我們投資者可能會接觸到哪幾種?
1.加密貨幣等系列ETF。
首先,虛擬資產的早期雛形是大家熟知的加密貨幣,例如比特幣、以太幣等。近年來,亞太地區加密貨幣ETF市場發展迅猛,香港憑藉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和開放的監管環境,已成爲該領域的重要樞紐。在這一快速發展的市場中,華夏基金(香港)發行的 $華夏比特幣 (03042.HK)$ 和 $華夏以太幣 (03046.HK)$ 憑藉其卓越的市場表現和規模優勢,在加密貨幣ETF領域遙遙領先,拔得頭籌,是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配置數字資產的首選工具。
近一年來,華夏比特幣ETF的漲幅翻倍,在各類資產中表現亮眼,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加密貨幣投資領域的標杆地位。那麼,華夏比特幣ETF爲什麼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收益率呢?
有兩個原因,一是過去加密貨幣的期貨ETF損耗太高。根據華夏基金(香港)的研究,2023年至2024年一季度香港上市的比特幣期貨ETF,出現近60%的跟蹤偏離度,也就是說,即持有期貨ETF的投資者,收益比直接持有現貨大餅,要低近60%。
相比之下,華夏現貨比特幣ETF在申贖模式上,除傳統現金模式外同時支持以底層實物資產進行申贖。該基金直接持有接近100%的比特幣,幾乎完全複製比特幣的價格走勢。產品一年滾動跟蹤誤差在0.06%左右,爲投資者提供底層資產幾乎全部收益。
二是華夏比特幣和華夏以太幣是市場上流動性最好的ETF。截至2025年7月最新數據,華夏比特幣ETF流通市值達20.9億港元(約合2.7億美元),產品自成立以來日均成交額爲3200萬港元,這一數據是同類產品的8-13倍。
另一方面,華夏比特幣ETF提供了多樣化的交易機制,開通了美元、港元和人民幣三個交易貨幣櫃台來滿足投資者的交易需求。因此,大多數香港投資者都願意用華夏基金(香港)發行的產品,既完善了交易機制,同時流動性也是香港市場同類產品中最好的。
後視鏡看,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裏,加密貨幣有兩個問題。一是監管不規範,過去有點類似於三不管地帶,二是缺少應用場景。而現在這兩個痛點都已解決,越來越多國家和金融機構認可,接下來就延伸出虛擬資產的下一步,利用虛擬貨幣便捷的優勢。
2.穩定幣發行,拓寬了加密貨幣的使用場景。
虛擬貨幣在過去通常被市場認爲是暴漲暴跌的品種,所以難用來交易,但虛擬貨幣的優勢是足夠便捷,且交易成本更低,而這就是世界各國發行穩定幣的核心邏輯,用便捷、成本低的特性來做高頻的貿易。
與傳統的清算系統SWIFT對比,Web3交易網絡的效率更加高。
SWIFT的結算速度平均耗時0.5-6天,需要經過多級代理行清算,受時區、全球各地不同的節假日限制,拖慢了跨境貿易的效率。而以穩定幣代表的Web 3交易,結算速度是以秒級至分鐘級完成,區塊鏈點對點傳輸,7x24小時實時結算,例如Solana鏈3-5秒就能確認交易。
更重要的是,成本結構上Web 3有更大的優勢。
SWIFT:綜合成本約2%-7.2%(含代理行費、匯率差、報文費等),小額交易費用佔比畸高。
穩定幣:成本可降至0.01%-0.2%,鏈上交易費低至$0.001(Solana鏈),無中間行抽成。
穩定幣不僅速度快,還能節省更多的交易成本,從而促進跨境貿易效率有極大的提升,這就意味着將來用穩定幣做跨境貿易的商家可能會越來越多。這就能理解爲何現在港股有那麼多公司在申請穩定幣的牌照,因爲這會是將來的大趨勢。
目前,華夏基金(香港)是唯一一家參與三大沙盒項目(CBDC、數碼港元+、穩定幣)的資產管理公司。
3.資產代幣化。
有了穩定幣後,與我們投資者息息相關的是「代幣化」。
代幣化就是把真實世界的資產,比如說股票、債券、房產等引入到區塊鏈上。比如最近香港非常火的RWA,就是把真實世界的資產轉化爲可以在鏈上交易的數字代幣。而「證券代幣化」,就是代幣價值與底層股權掛鉤的區塊鏈交易資產。
根據波士頓諮詢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33年,代幣化資產市場的規模,可能要增長到18.9萬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RWA監管快速推進的今天,市場早就不滿足於國債代幣化的收益,很多人想追求更具彈性,收益更大的代幣化基金。
比如說,華夏基金(香港)在2月28日推出的亞太首個零售代幣化基金,華夏港元數字貨幣基金,投資者可以通過區塊鏈工具,獲取港元貨幣基金收益,而不再是所謂的非生息資產。
接下來投資者想投資代幣化基金,可持續關注華夏基金(香港)的動作;因爲,華夏基金(香港)是首家且唯一一家發行全面代幣化零售基金的資管公司,也是亞太地區推動虛擬資產最快的機構。
總的來說,香港作爲我們WEB 3的快速發展地,這將成爲香港在亞太地區的新優勢。
既有像華夏基金(香港)這樣的在交易機制上創新的資管機構,也有全球大力扶持的創新政策,站在新時代金融變革前,理應理解創新,擁抱創新。
編輯/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