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4小时前
魅、附魅与祛魅:近期热点背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魅”、“附魅”与“祛魅”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体现。文章以娃哈哈事件为例,引出了孔子的“春秋笔法”和“时中”智慧,阐述了附魅与祛魅在评价人物、处理事件中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解释了“魅”的本义是神秘吸引力,而“附魅”是赋予事物神秘色彩以增强吸引力或意义,例如品牌营销和文化传承。相反,“祛魅”则是剥去神秘外衣,回归事物本质,但可能导致世界“干瘪”。文章指出,现代社会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祛魅困境”,人们在理性与精神追求之间寻求平衡,例如既相信科学又关注星座运势。最终,文章倡导一种“理性的浪漫主义”生活方式,在需要意义和凝聚力的领域适度附魅,在追求科学和效率的领域坚持祛魅,在健康、事业、感情等方面找到科学认识世界与诗意感受生活的平衡点,为心灵保留一个“神秘角落”。

📜 **“春秋笔法”与“附魅祛魅”的智慧:** 文章以娃哈哈事件为例,引入孔子的“春秋笔法”和“时中”智慧,强调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恰当地“附魅”与“祛魅”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对人物和事件的处理,避免极端评价,追求一种朴实且切合事实的表达方式,如同“春秋笔法”般讲究时机和分寸。

👻 **“魅”的本义与现代解读:** “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指鬼怪或神秘力量,引申为一种超越理性的吸引力。《说文解字》解释“魅”为“老精物”,由“鬼”和“未”构成,暗含不可见的超自然和未来的不可知。“魅”的现代应用体现在个人魅力、物品吸引力,以及品牌营销所营造的情绪价值,它能让平凡事物变得不平凡,为现实增添想象空间。

✨ **“附魅”的意义与风险:** “附魅”是给事物添加神秘、神圣或超自然特质的过程,旨在增强吸引力、权威性或意义,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文化传承。然而,过度附魅可能阻碍理性、扭曲现实,甚至引发负面舆论,如文章中提到的对企业家形象的过度附魅后又彻底祛魅的现象。

🔍 **“祛魅”的必要性与代价:** “祛魅”是剥去神秘外衣,洞见事物本来面目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理性化和科学化发展的基石。然而,祛魅也可能使世界变得“干瘪”,如同知道了魔术原理后索然无味。文章指出,完全祛魅可能导致意义真空,对精神领域产生潜在冲击。

⚖️ **理性浪漫主义:平衡“附魅”与“祛魅”:** 文章倡导一种“理性的浪漫主义”生活态度,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平衡科学理性与精神追求。在健康、事业、感情等领域,应坚持科学认识(祛魅),同时保留适度的个人信仰或仪式感(附魅),例如相信医学检查的同时也佩戴平安符,从而在清晰认知世界与诗意感受生活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既是一个处处皆魅的大网,又是一个万物皆可附魅的大网,更是一个万物皆可祛魅的大网。

君不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不见,秋夜簌簌风吹过,满眼望去梨花落。每每看到此景,心里总是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这几天,娃哈哈事件又上了热搜,想想宗老爷子的一生,真的令人唏嘘不已。这本来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一旦上了互联网,就成了“还原现场”的大事。

古训有云,家丑不可外扬。其实这句话来自孔子的“春秋经”,后来被“左丘明”述而不作,由此便有了我们都知道的“春秋笔法”。春生秋收,春秋也,历史也!孔子留下的春秋笔法,在今天来看,就有点像我们所说的“附魅与祛魅”了。

说到孔子的春秋笔法,如果不查百度,估计很多人很难说清楚其中的内涵。“春秋笔法”,什么时候用“春”的笔法?什么时候用“秋”的笔法,很多人恐怕是难以把控的。其实这个智慧是“时中”。

你看眼下的互联网事件,娃哈哈事件没有把握好,大连女生事件也没有把握好,你说他们没有智囊吗?当然有,但是很多的智囊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吃瓜群众,他们并没有吃透“春秋笔法”的内涵。

那到底该如何用好“春秋笔法”呢?

我们经常在社会上看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单位做了一点好事,如果他的人缘再好一点,那么所有的荣誉就会像雪花一般飘来,属不属实不要紧,加到他身上就有竞争力,在向上级申报的时候就会所向披靡。

殊不知,老子早就给出了真诚的敬告:“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有时候,仔细想想,一个人再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他们既有普通人身上的不凡之处,也有普通人身上的不可言说之处;

一个人再不好,他也会有普通人身上的闪光之处,但是,有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好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不好的时候说得一无是处,简直就是罪大恶极。

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当听到人们说一个人全是好的时候,你要思考一下;当听到说一个人全是不好的时候,你也要思考一下。

我们来仔细谈谈——魅、附魅与祛魅。如今的时代,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你看魅力这个词,在生活中我们其实都是张口即来的。说一个人充满魅力,说一个物品充满魅力,说一首歌曲充满魅力,总的来说,魅力一定是充满美好想象的存在。

何为魅?何为附魅?

我们该不该附魅?我们该如何附魅?

何为祛魅?我们该不该祛魅?我们该如何祛魅?

附魅与祛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我们该如何参透魅?

解答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的过程,其实是我们不断提升认知的过程。

“魅”在汉语中原本指鬼怪或神秘的力量,由此引申为一种神秘、吸引人的特质。《说文解字》释“魅”曰:“魅,老精物也;从鬼,未声。”

如果拆解其结构——“鬼”代表的是不可见的超自然存在,古人认为“鬼,归也”,是人死后所化,具有神秘力量。“未”既是声旁,也暗含“未来不可知”的意味,引申为不可预测的吸引力。

这样一来,“魅”的本义就出现了:一种能蛊惑人心的精怪,后来引申为神秘而迷人的特质。比如,我前面说的“魅力”,那是让人不自觉被吸引的魔力;“鬼魅”既指幽灵,也形容某种难以言喻的诡异美感。

我们平时喜欢看的《聊斋志异》里的狐妖、花精,都是“魅”的化身——既让人恐惧,又让人着迷。现代人说的“这个人很有魅惑力”,依然保留着“魅”的原始意涵——一种超越理性的吸引力。

我们看看如今的互联网上那些被人们买回来弃之一旁的所谓“好物”,其实也是被一种“魅”的力量所驱使的,说好听一点,购买的是情绪价值。

在学术语境中,“魅”常常与“魅力”或“神秘化”相关。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理论中使用了“魅”的概念,特别是在讨论“世界的祛魅”时。

在韦伯的语境中,“魅”指的是前现代社会中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神秘化理解,即认为世界充满了神灵、魔法和不可知的力量。这种“魅”赋予世界以意义和目的,使人们通过宗教或神秘的解释来理解世界。

“附魅”是给世界加上滤镜的过程。它是将神秘、神圣或超自然的特质赋予某些对象、现象或观念的行为。附魅可以增强某些人事物的吸引力、权威性或意义。“附”在古文中意为“依附、添加”,所以“附魅”就是给事物赋予神秘色彩。

你看看这个“附”字很有意思,中国汉字真是大有深意——一个“耳”,一个“人”,一个“寸”,很形象,一个靠身边人的传闻、听闻所描绘的“魅”就完成了,这也是“附魅”这个词的本来内涵。

譬如,品牌营销可以通过故事和象征赋予商品超越其使用价值的意义;文化传统可以用某些习俗被赋予神秘或神圣的色彩来维持其权威。

附魅的本质,就是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让现实多一层想象空间;附魅的作用在于创造或维持一种集体认同、意义体系或社会秩序。说到底,这个世界有时也是需要一些“附魅”的,否则生命的意义就会无法追问。

“祛魅”是撕掉世界的魔术贴,是不断洞见真知的过程。“祛”意为“去除、驱逐”,所以“祛魅”就是剥去神秘外衣,露出本来面目。

你再看这个“祛”字,从左边向右边理解,那就是“去除”一些神秘的祭祀成分;如果从左边向右边理解,那就是要充满敬畏心地“去除”一些神秘成分。

人、事、物、境、情皆可祛魅,但是祛魅的代价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世界更清晰了,但也更“干瘪”了——就像知道了魔术的原理后,再精彩的戏法也索然无味。仆人眼中无英雄!

那我们该不该附魅呢?是否附魅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附魅,可以赋予意义,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文化传承;但也存在阻碍理性、滥用权威、扭曲现实的作用。

适度的附魅在特定领域,譬如在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方面一定是有益的,但需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如今网上舆论话题里的企业家,其展示企业家精神时就是一种“附魅”过程。网民在宗老死后,缅怀其“一妻一女一布鞋”的完人形象,进而攻击农夫山泉钟睒睒儿子的国籍问题,对其造成了很大的负面舆论……如今舆论反转,人们又对宗家完全祛魅……

祛魅是韦伯提出的概念,指现代社会通过理性化和科学化,逐渐消除对世界的神秘和宗教解释的过程。祛魅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中是必要的,但需注意其对人文和精神领域的潜在冲击。

如今的言论,附魅很彻底,祛魅也很彻底。在网上展示完美形象的企业家们,都会面临这个考验。

其实,附魅与祛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完全祛魅可能导致意义真空,需要适度的附魅来补充;过度附魅则需祛魅以保持理性;高度祛魅的社会可能会出现对附魅的重新需求——复魅。

在需要意义和凝聚力的领域,适度的附魅是有益的;在追求科学和效率的领域,祛魅是必要的。

附魅与祛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现代社会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参透“魅”需要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理解其本质和作用,从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祛魅困境:

为什么科学越发达,人越容易陷入虚无?

数字时代的品牌、网红、虚拟偶像该如何通过“魅”吸引大众?

数字时代的个人,如何在理性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保持“魅”的适度存在?

当我们早上被智能手环的睡眠数据惊醒时,也会不由自主地顺手查查今日星座运势;

当我们在上班路上刷着科普短视频时,也会在重要会议前偷偷摸摸口袋里的“幸运符”——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一边又忍不住给生活加点“玄学调料”,这就是我们矛盾的生活日常。

年轻人一边刷科普视频,一边转发锦鲤;白领们做完数据分析,转头就去算塔罗牌;程序员debug到崩溃时,也会对着屏幕拜一拜。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魅”?科学能告诉我们如何延长寿命,但回答不了“活着为了什么”;医学能解释抑郁的生理机制,但治愈不了“存在的空虚”。

这是“魅”的心理按摩作用。就像朋友圈常说的:“我知道星座不准,但看看今天的运势,总觉得心里踏实点。”

做个理性的浪漫主义者,找到平衡点:分清“可以认真”和“别太当真”。要知道哪些是该祛魅的,哪些是可以附魅的。

譬如健康,相信医学检查是祛魅,戴个平安符无妨,可以附魅;

譬如事业,靠真才实学是祛魅,讲究一下着装风水,可以附魅;

譬如感情,用心经营是祛魅,看看星座合盘,可以附魅。

或许,最好的活法是:用科学认识世界,用诗意感受生活,给心灵留个“神秘角落”。因为,完全祛魅,人生像白开水,正确但无趣;过度附魅,容易陷入迷信,看不清现实。

毕竟,人类既需要显微镜看清世界,也需要星空让自己仰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附魅 祛魅 互联网时代 春秋笔法 理性与诗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