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
一部聚焦心理议题的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因部分情节尺度引发观众热议。这部剧凭借独特的题材和深刻的社会关照,开播前便备受瞩目,被不少媒体列为年度值得关注的作品之一。
但几天前,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透露称,EP3播出后,收到了50多条有关“剧情尺度过大”的投诉。
投诉中指出:高文英闯入男更衣室,不仅赤裸裸地紧盯文康泰的身体,更是不顾对方的拒绝,贴身抚摸。
除此之外,台词尺度也饱受争议。在医院的大厅里,当着众人面,高文英说:“对我为什么这么冷冰冰?明明晚上那样火热?我确实欲求不满,要和我睡一次吗?”
第三集故事的主人公权起道,更是可以被直接扣上“暴露狂”的名声。
初登场便是以全裸状态突然冲到女主车前;在医院监控镜头下故意脱衣服,还说“就喜欢有人看我”;他会因为兴奋对着夜店所有人喊出“今晚我买单”,被爸爸的保镖追赶时,脱掉衣服在路上狂奔。
最失控的一幕是,权起道冲上了父亲的竞选台,脱了衣服。
观众看这部剧,“不适感”是非常直观的反应,“这人神经病吧”会脱口而出。
是的,他们都是神经病。
言语袒露大胆的女主高文英、沉默自闭的男主文康泰,都有着非常多的心理病症,而暴露狂权起道是精神病,病名为“双相情感障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躁郁症”。
抑郁发作时就像函数进入了长时间低谷,躁狂发作时就像有了出奇强烈的峰值。躁郁发作等同于双相障碍,指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心理疾病,就像函数的波动失去了控制,峰值时过于强烈,低谷时过于低落,无论哪一种波动对于人类来说都太大了,脆弱的我们无力承受。
精神病、神经病、疯子、变态……长久以来,这些词在我国的语言习惯中都作为脏话存在。因此,双相障碍也已被污名化太久了。
疗愈它需要的,或许不止是医学上的诊疗。
生在政治家庭,成绩却不好,一直被父母嫌弃、被忽视,闹事是为了获得关注,然后真的得了病。在夜店撒钱裸露、在父亲的竞选台上发病,导演用一个转场告诉大家:这些全是权起道的幻想,他依旧被拘于只有一张床的房间里。
这个非常直白且略显破坏感的转场,也在提醒观众以及心理咨询师群体们:我们需要为患有双相障碍的病人做些什么。
二、双相障碍确诊路,要走10年
对于被双相情感障碍困扰的人来说,求医之路可能也不容易。双相经常被误诊,甚至有研究显示,被双相困扰的人通常需要十年的时间,才会得到正确的诊断。
一方面,双相病发的年龄范围很广,通常来说,双相在成年早期开始出现,但也可能在童年,或是中年出现,在幼年,双相一开始体现为抑郁居多,青少年期有一个半年到一年左右亢奋的经历,爆发期一般在25~30岁左右。
另一方面,识别双相情感障碍对于专家来说可能都是难题。虽然躁狂发作时比较容易识别,但在治疗最为关键的前期和中期,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精神病专家,都很难对其进行确切的诊断,该病经常会被误诊为抑郁症。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大约有4%的人在生活中的某一阶段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但据统计,在过去的一年中,只有2.8%的成年人被诊断患有这种疾病。
除上述两个原因之外,误诊还有来自社会向的诸多原因:
1. 病人在低潮期寻求专业帮助
纽约布鲁克林的心理治疗师杰里米·施瓦茨曾说,双相情感障碍之所以很难诊断,因为人们通常只在低潮期间寻求专业帮助,却在就诊时忽略了自己的躁狂期。
“躁郁症的躁狂并不总是困扰着他们。”施瓦茨说,“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动力去做事情。因此,躁郁症的病人并不会主动和心理咨询师讲自己躁狂的事情”。
此外,一些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年轻人可能经历过抑郁症,但还没有躁狂发作。因此,对抑郁症的误诊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个人还没有经历过躁狂。
因此,施瓦茨说,那些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常常被误诊为抑郁症,并可能接受不适当的治疗。根据2016年的一项回顾研究,一些临床医生与病人相处的时间有限,这也可能是诊断不正确的一个因素。
2. 污名化严重,病人和家人对躁郁症的了解太少
研究发现,很多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依从性很低,原因是多样的,有些双相来访者会觉得药物抑制了他们情绪高昂的时期,因此拒绝服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则是“难以接受自己被诊断为神经病”。
早期,人们认为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是“着魔”或者被“附体”了,之后,医学教育试图通过普及精神疾病的生物学病因、病理,消除对患者人格、性格的不当解读,但事情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容易。
对于精神病症,大众知其一不知其二,叠加媒体以偏概全的放大,这些反而会加重人们的偏见及刻板印象。甚至将有误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作为其特征,也催生了很多偏激的治疗方法。
患者能够得到的关注和尊重并不多,身边的亲人甚至也很可能忽略他们的感受。这种无人知晓的现状,甚至比抑郁和躁狂发作本身更令患者觉得痛苦。
3. 双相障碍=天才病?
除被污名化外,受各种人物传记、电影等影响,双相障碍一定程度上“被包装”,成了一种浪漫的天才病:
德国音乐家舒曼也患有双相,研究者曾以舒曼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他在躁狂发作时所创作的作品量是抑郁时期的5倍。
写出《芳华》《金陵十三钗》等作品的作家严歌苓,曾在访谈中说,双相让她一直保持着灵感充沛的写作状态。
画家梵高在创作《星月夜》《向日葵》《麦田与收割者》等作品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双相发作状态,发病期间,他切下自己的耳朵,后来直接开枪自尽。
双相障碍在本质上是一种可控的心境障碍,特点在于情绪、思维、精力和行为的变化十分极端,通常以抑郁和狂躁发作呈现。
抑郁发作时与抑郁症相似。躁狂发作通常以心境高昂,精力旺盛,语速增快,易激扰、易愤怒为特点,经常伴随自己无所不能的心境,所谓的“天才病”会在这个时期起作用。有些人会在躁狂发作时体验到超出平时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自我膨胀,所以适合于创作。
但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躁狂带来的并不是灵感,而是伴随着不计后果的行为。与那些“天才”发病后迎接的是接纳和高捧不同,大部分的人“梦醒后”,则要面临人际、经济和事业方面的不利后果,“醒了很久并不会很感动。“
4. 陷入误区:“药物治疗是针对双向情感障碍的唯一治疗方式”
长久以来,多数健康工作者对双相障碍也有一个误区,认为双相完全是由生理因素导致的。因此我们都认为,药物是针对双相的唯一治疗方案。药物公司也受此影响,他们会以“疗愈”为营销点,大力推广自己的药物。
齐默曼博士是罗德岛改进诊断评估和服务项目的负责人,他在研究双向情感障碍治疗方面的资料时发现,虽然一些符合双相情感障碍标准的人从未被诊断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但更多的人被错误地贴上了两极的标签。这种过度诊断趋势的部分原因在于,生产用于治疗的药物的公司对医生进行了积极的营销,推动他们利用药物治疗双相障碍。
齐默曼说:“一家制药公司会反复说,‘不要错过双相障碍,不要错过双相障碍,当你诊断它的时候,这里有一些你可以用来治疗它的药物’。”
虽然有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确实与基因有很大的相关性,但其发作最终是由环境激发的。这并非一粒药或者几个疗程的药物治疗就可以彻底根除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才是治疗双相障碍最有效的方式。
三、病人是需要被善待和治疗的
事实上,有能力治疗双相的心理咨询师屈指可数。其中也有一些实质性的原因。
首先,双相障碍经常伴随着比较高的自杀风险。出于安全考虑,需要密切监测药物。因此,在接收来访的双相患者时,心理咨询师最好要与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合作。
其次,双相障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不仅在诊断时很棘手,治疗起来也很困难。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患者在综合药物、心理的科学治疗下,可以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越早的心理干预,意味着越好的症状控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交流来了解病人情绪问题,分析症状背后的深层原因,打破大家对于心理疾病的恐惧,让患者重新掌握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由于双相的咨询师与双相患者基数的不对等,加之有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干预双相很有效,我们社会对此类心理咨询师的需求是巨大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针对双相的心理治疗,为了给此类来访者带来正面的结果,作为咨询师,我们可以教育自己如何去识别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近十年的研究表示,心境稳定剂和心理社会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针是很有效的。以下三种心理治疗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有着较好的数据反馈: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来访者识别他们的认知和情绪的关系,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并将其转变为更积极的反应方式。对于双相来访者来说,重点是要学会管理症状,避免复发,并解决疾病给生活带来的其他问题。
IPSRT致力于解决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问题,稳定来访者的社会生活节律,如睡眠、饮食和锻炼。通过解决此类问题来减轻生活压力,由此稳定来访者的情绪。
双相情感障碍经常会引起家庭和婚姻关系的紧张,以家庭为中心的治疗可以帮助处理此类问题,其目的在于重建一个健康的、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该治疗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教育家庭成员有关疾病的知识以及处理方式。让家庭成员学会新的交流技巧和疾病管理策略也是重点之一。
除了一对一的心理治疗以及家庭治疗,侧重于疾病科普的支持性小组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来说也很有帮助。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污名,来访者在生活中很少被理解,所以,和经历相仿的人坐在一起可能会是一个相当治愈的体验。
双相不过是各种疾病中的一种,生病了就好好治疗,这中间没有什么难以启齿、见不得人的部分。
希望心理咨询师们能够帮助双相患者,可以如加缪名言一样生活:
“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