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衆號《雪濤宏觀筆記》
儘管政策影響容易在短期被高估、長期被低估,但預期不會迅速收斂,而是經歷一個發酵過程,直至下一個重要會議召開。
在三中全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出臺一週年之際,近期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會議精神均指向了相同的政策方向——三中全會改革部署要加速執行,地方政府要履行高質量發展。
7月的財經委會議「反內卷」、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和6月的《着力解決群衆急難愁盼意見》,分別對應了改革的三個重點: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與常住人口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從改革的視角看,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會議「綜合治理內卷式競爭」的核心思想是「破除地方保護」,即規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行爲,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實施好《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減少地方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和對資源的扭曲配置。
造成「內卷」的原因是市場失靈,質量監督不足、退出機制不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良幣活不好,劣幣死不了」的局面。所以「反內卷」應該針對質量問題和補貼問題「對症下藥」,而不是「漲價去產能」: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漲價難;地方保護的情況下,去產能也難。
市場監管總局是「反內卷」政策的實施主體之一,近期市場監管總局公佈了7類典型違法違規行爲:商業宣傳違法、商業詆譭、不正當價格、質量不合格、平台制定不合理規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不當干預市場競爭。
地方政府是「反內卷」政策的另一個實施主體。「反內卷」對地方政府提出了進一步要求: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優化產業佈局,避免盲目重複建設,提高發展質量」。
對地方政府來說,用「保護主義、稅費返還、違規補貼」的方式,搞「重複建設、產能複製」的「內卷式」發展道路,財經委會議宣告走不通了;用「大拆大建、攤大餅式」的方式,搞城鎮化衝鋒和土地財政的發展道路,城市工作會議也宣告走不通了。
地方要怎麼高質量發展?答案是「投資於人」。
這也是7月14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核心思想: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就是「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7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文章《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中也指出,「人民城市爲人民,要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果說「反內卷」是中央對地方政府在產業高質量發展層面提出的總體要求,那麼「以人爲本」則是中央對地方政府在城市高質量發展層面提出的總體要求。具體到工作抓手上,就是「城市更新」。
所以從改革的視角看,反內卷不是「漲價去產能」,城市更新也不是「棚改2.0」。
相比2015年城市工作會議提到「加快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加快老舊小區改造」,這次會議僅表述爲「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求是網7月8日發佈的《城市更新,更新什麼?》中也強調,「城市更新不是『建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
「投資於人」,不僅體現在宜居、韌性、智慧這些硬件投資上,也體現在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些軟件投資上。
6月9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決群衆急難愁盼的意見》,明確「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近期政策多次表態要「建立促消費長效機制」,在財政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未來的增量政策將持續向民生領域傾斜。7月10日人社部和財政部宣佈將2025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2%,並明確重點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
當前中國城鎮化率和戶籍城鎮化率相差18個百分點,相當於2.5億城鎮消費人口,完善公共服務短板可以釋放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潛力,鬆綁戶籍限制又可以釋放農村轉移人口的消費潛力。
在土地財政不可持續的將來,直接的消費稅和各種消費場景間接帶來的所得稅增值稅,將逐漸成爲地方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所以對地方政府來說,聚人氣就是聚財氣,「投資於人」就是投資於未來的財稅收入。
市場受「反內卷」和「城市更新」的政策預期刺激,走出了「供改2.0」和「棚改2.0」的主題行情,但是「反內卷」和「城市更新」恰恰反映出的是「加快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不搞需求側大刺激,也不走供給側重複投資建設」的政策思路,這也是政策的預期差所在。
儘管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容易在短期被高估、長期被低估,但預期不會迅速收斂,而是經歷一個發酵過程,直至下一個重要會議召開。在情緒和流動性的雙重驅動下,市場開始醞釀牛市氛圍,目前基本面和政策面不足以刺激去年9月底的指數行情,除非出現類似於2014年的情況,這種情景發生的概率仍然較低。
展望未來,7月底的政治局會議是一個重要節點,將檢驗或可能更換當前階段政策刺激所推動的主題。
編輯/dan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