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指南 15小时前
卧安机器人绝非下一个小米:冲击AI具身机器人第一股的进阶之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SwitchBot(卧安机器人)作为SwitchBot母公司,正积极寻求在香港主板上市,有望成为“AI具身机器人第一股”。该公司以“非侵入式、后装改造”的独特理念,在日本智能家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并成功拓展至欧美市场。凭借对目标市场的精准洞察和本地化策略,SwitchBot构建了一个以AI具身技术为核心的家庭机器人生态系统。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收入达6.10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49.0%,毛利率稳定在50%以上,已连接设备总数超910万台,展现了强大的生态系统粘性和扩张潜力。从最初的“手指机器人”到模块化的家庭AI中枢K20+ Pro,SwitchBot正以“以小带大”的战略,逐步实现家庭智能化的未来。

💡 SwitchBot以“非侵入式、后装改造”的产品理念切入智能家居市场,其“手指机器人”通过模仿人手按压的创意,解决了用户不想更换老旧家电的痛点,并降低了智能家居的入门门槛,这一策略在日本市场尤其受到欢迎,使其成为当地智能家居赛道的领导者。

📈 公司在日本市场实现了显著的成功,近60%的收入来自日本,并在日本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零售额方面连续三年位居榜首。这种成功归功于其对日本市场的极致洞察,包括产品开发的“精细化”(如针对小户型设计的超小直径、低噪音扫地机器人)和社交媒体营销的“本地化”(如节奏型促销、卖点型表达和信息密度控制)。

⚙️ SwitchBot的产品线从“小而巧”的智能小工具(如手指机器人、窗帘机器人)逐步扩展到能够独立执行家居场景任务的“大而全”的家庭执行型产品(如扫地机器人),再到搭载人工智能的“具身机器人”,通过模块化思路构建未来家庭生活。这种“以小带大”的战略,有效提升了用户粘性和生态系统的扩张力。

🚀 公司在创新和产品溢价方面也展现出实力,例如其2023年在美推出的扫地机器人S10,凭借“水基站分离+反向供电”等差异化卖点,在Kickstarter上获得了128万美元的众筹佳绩。这表明SwitchBot的产品创新能力具备市场接受度和溢价空间。

🌐 SwitchBot正从一个“产品公司”向“平台型家庭机器人系统”演化,通过具身AI、分布式协同与多模态感知,致力于重构更人性化的家庭生活系统。其持续的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支出占总收入约18%)也预示着公司在智能家居新赛道上占据先机的决心。

近日,卧安机器人(SwitchBot 母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上市,有望成为“AI具身机器人第一股”。(AI 具身机器人是搭载人工智能技术、拥有物理实体的机器人,其中 “具身” 指其通过自身的实体形态与周围环境进行直接的感知、交互和行动。)

这家总部设于深圳、起家于日本的机器人品牌,凭借其“非侵入式、后装改造”的独特产品理念,在日本智能家居赛道实现市占率第一,并逐步打开欧美市场,构建起一个以 AI 具身技术为核心的家庭机器人生态。同时其也凭借对目标市场的极致洞察和细致入微的针对性策略,不断提升其在海外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

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卧安机器人 2024 年收入达 6.10 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 49.0%;毛利率稳定在 50%以上,已连接至 SwitchBot App 的设备总数超 910 万台,显示出其生态系统的粘性和扩张力。

从“手指机器人”到“扫地机器人”再到“家庭 AI 中枢 K20+ Pro”,SwitchBot 正尝试用模块化思路“装配”家庭生活的未来。其“以改造代替替换”的智能家居哲学,也被不少媒体及行业观察者视为“又一个小米模式”——以亲民价格和高性能,撬动家庭硬件升级潮。

但和小米不同的是,SwitchBot 对其智能家居生态的构建之路与其产品研发的路径一致,即以智能小工具入手,逐步延伸至能独立执行家居场景任务的设备,再升级到搭载人工智能的“具身机器人”。01
“以小带大”,布局全屋智能家居机器人

从“小设备”撬动市场切口,再用“大系统”构建品牌生态,SwitchBot 正是典型的“以小带大”战略样本。SwitchBot 的发家,就是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产品开始。

2016 年,创始人李志晨团队推出的“手指机器人”在 Kickstarter 上线,以模仿人手按压实现远程控制的创意迅速获得用户青睐。这款售价仅 19 美元的小设备,解决了许多用户“懒得起身关灯”、“不想换掉老家电”的细微痛点。更关键的是,它提出了“后装改造而非前装替换”的产品理念,在不破坏原有家居结构的前提下实现智能化,为智能家居“降门槛”。

选择在 Kickstarter 上首发,并将全球总部设于日本,是卧安精心策划的出海策略。日本市场虽然以“难啃”著称,但其家居面积小、装修限制严格、家电替换成本高等特征,恰好与 SwitchBot 的“轻装智能化”理念高度契合。

2018 年后,SwitchBot 开始在日本亚马逊销售,2020 年以 Curtain 窗帘机器人众筹入局,2023 年推出直径最小的扫地机器人 K10+,在日本掀起热潮。

*Curtain已经升级至第三代,仍然是SwitchBot官网上主打的热销产品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 2024 年底,公司近 60% 的收入来自日本市场;同时,SwitchBot 在日本 AI 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零售额已连续三年居首。

在产品结构上,SwitchBot 构建了“小而巧”的起步产品矩阵(手指机器人、窗帘机器人、门锁机器人等),再逐步向“大而全”的家庭执行型产品(扫地机器人 K10+/S10/K20+ Pro)过渡。目前,其旗下产品已覆盖 42 个 SPU,分布在七大品类中,包括清洁、安防、环境感知、宠物陪护、运动陪练等多种家庭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SwitchBot 在高客单价产品的探索节奏并不激进。其 2023 年在美上线的扫地机器人 S10 主打“水基站分离+反向供电”等差异化卖点,以 899 美元的高价登陆 Kickstarter,最终获得 128 万美元众筹佳绩,显示其产品创新能力也具备溢价空间。

02 极致洞察,SwitchBot 如何做到日本第一?

SwitchBot 为何能在日本击败松下、东芝等本土品牌以及小米这样的智能家电龙头,拿下 28% 的市场份额?除了产品本身的“后装、轻改、低干预”逻辑对症日本用户痛点外,其对市场与用户的深度洞察更为关键。

在 SwitchBot 对日本市场的运营中,可以看到三个关键词:精细、本地化、长期主义。

首先是产品开发上的“精细”。以 K10+ 扫地机器人为例,其 25cm 的超小直径和 45 分贝的低噪音专为日本小户型家庭设计。在宣传上,则强调“工事不要”“轻松拆装”等关键词,以满足日本用户对于“原状回归义务”的法律顾虑。

其次是社交媒体上的“本地化”。据 OneSight 营销云的监测数据显示,SwitchBot 的日本 X 账号(@SwitchBotJapan)是其全球粉丝数和互动量最高的主页之一。从其内容运营节奏来看,有以下三大特征:

1.节奏型促销:经常搭配节假日、新品上线同步开展“抽奖+优惠券+赠品”等互动活动,提升用户活跃度和转化率;

2.卖点型表达:帖子标题中常突出“配線&工事不要”、“録画・アプリ通知・おまかせ応答”等关键词,强化消费者理解与记忆;

3.节奏型信息密度控制:产品预热阶段多用精简文案制造悬念,而正式上线则辅以详细规格、功能图解和用户反馈,层层递进。

*新产品上市前制造悬念,产品正式发售后则推出详尽的产品参数及功能介绍

此外,SwitchBot 在日本还设立了本地总部,建设直营客服和维修体系,并积极与本地 KOL 合作推广众筹产品,从渠道到内容高度贴合本地语境。这种本地化深耕,也正是中国品牌在“高门槛市场”实现突破的关键参考路径。

结语

从最初的“手指机器人”到如今的 K20+ Pro 模块化平台,SwitchBot 用 8 年时间,从一个贴在墙上的小玩意进化为一个“移动的 AI 家庭总管”。招股书显示,其 2024 年研发支出达到 1.12 亿元,占总收入约 18%,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增长率达 34.68%。

SwitchBot 没有停留在“改造旧家电”这个生意上,它试图用具身 AI、分布式协同与多模态感知,重构一整套更人性化的家庭生活系统。而这条路线,也意味着它不再只是一个“产品公司”,而正在向“平台型家庭机器人系统”演化。通过 SwitchBot 的升级路径,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与中国创意的结合,已经开始在全球智能家居的新赛道上,占据先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SwitchBot AI具身机器人 智能家居 日本市场 后装改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