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绩创坛 07月19日 01:09
早期产品增长系统设计:关键策略与实操路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产品增长的本质,强调真正的增长源于产品价值而非购买流量。它指出,增长的起点在于找到真正需要产品的人,并详细阐述了冷启动的三大策略:主动出击、用户自传播和渠道放大内容,同时结合AI时代的新范式,如创始人IP和邀请码机制。文章还强调了打造用户行为反馈引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渠道测试和科学评估用户流程来验证增长的有效性。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由信任驱动、持续自我强化的增长系统,让产品自然留住用户并引发自传播。

🎯 **增长的本质是产品价值的回响**:真正的增长并非依赖于购买流量或营销活动,而是产品解决了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引发用户的使用和自发推荐。创业者应跳出对运营手段的依赖,回归增长的第一性原理,即产品价值是增长的根基。

🚀 **增长的起点是找到“催你上线的人”**:增长的启动时机并非产品上线,而是找到第一个真正关心产品解决的问题的人。创始人应深入用户世界,倾听痛点,建立信任,并与早期用户(尤其是前10名)高频互动,共同打磨产品,以小时级响应速度收集反馈。

💡 **冷启动的三大策略与AI时代新范式**:冷启动可采用主动出击(高密度交流、亲自演示、Cold Email)、用户自传播(设计参与感钩子、降低分享门槛)和渠道放大内容(利用优质渠道实现裂变)。AI时代,冷启动更侧重于通过视频内容、创始人IP或邀请码机制来吸引“注意力”,驱动传播和增长。

🔄 **打造用户行为反馈引擎**:增长系统应是一个闭环,包含“知道你、愿意试、愿意留、愿意付费、愿意推荐”五个关键节点。产品应能自然留住用户,或成为用户“日常动作”及“自我表达”的方式。产品与增长的统一,以及引入外部专家,有助于持续优化产品和增长策略。

📈 **科学评估增长效果,关注用户流程**:评估增长应避免被虚假数据误导,关注用户能否自然走完整个流程(知道→试→留→反馈),而非仅看DAU。应重视前置指标(如用户行为频率、使用深度)而非滞后指标,同时培养对用户行为背后动因的敏感认知,以形成增长直觉。真正的增长是稳定、自我强化的。

原创 奇绩创坛 2025-07-18 21:42 北京

让产品自然留住用户、引发自传播,构建可复制、可持续的增长引擎。

: 

为什么增长总在投流时发生,一旦停止投放,数据就立刻停滞?很多创业者将增长乏力归咎于营销预算不足、渠道竞争激烈,但本质问题可能是他们误解了增长。真正的增长不是靠购买流量,而是找到 PMF 后,产品价值的自然回响。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好早期产品增长的设计呢?我们节选了奇绩创业公开课第二课(董科含主讲)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本文提纲:

增长的本质产品驱动的用户自传播

增长的起点找到那个催你上线的人

冷启动:三大策略与 AI 时代的新范式

打造增长系统:不是突然的爆款,而是形成了反馈引擎

渠道测试与优化:投放前,先测试系统是否跑得通

评估增长效果:5 个用户走完流程,比 5 万个点赞更重要

正文

增长的本质:产品驱动的用户自传播上期分享中,我们探讨了 PMF(产品与市场匹配)的本质和如何实现 PMF。在判断 PMF 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增长。

什么是增长?一些创业者可能会将增长和产品分开来理解,比如,认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投流、事件营销等运营策略,其实不然。

增长实际是“产品做对”的一种信号,即产品真正解决了现实的问题,使得用户忍不住使用,甚至会自发推荐给新的用户。要实现这一目标,创业者需要打造一套可复制、可优化、可自我修复的增长体系,来帮助自己在做增长的过程中持续优化产品本身。

那么,如何构建这样的增长体系?关键在于跳出对表面运营手段的依赖,回归增长的第一性原理。

首先,增长的起点是“有人真的需要”——产品价值是不可动摇的根基。其次,做好增长需要明确“他是谁”——用户画像必须精准,是“拥有某些行为习惯的人”,而不是“所有人”。最后,创业者应该“出现在他身边”,在对的池塘里钓鱼,渠道要精准,而非贪大求全。

可以补充两个创业者自己对增长的定义。Jenni.ai 的创始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本科辍学创业者,他多次创业失败之后,创办的 AI 学术写作助手已经达到了 800 万美金的 ARR,用户数量超过了 500 万。ElevenLabs 已经达到 30 亿美金的估值,增长负责人是 Luke,ElevenLabs 在三年之内用户数量突破了 3000 万,ARR 破亿。

David(Jenni.ai)认为,增长的定义是用户在关键的时刻感觉到特别惊喜,愿意持续使用甚至发起传播。而 Luke(ElevenLabs)则将增长视为创造势能。所以 ElevenLabs 甚至会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去设定战术,在每一轮推广时,都在不同渠道进行分发、进行执行。尽管二者对增长的诠释角度不同,但本质上都紧扣着增长的第一性原理:无论是用户因价值惊喜而主动传播,还是通过精准战术积累势能,其底层逻辑都离不开“产品解决真实需求”这一核心起点。

增长的起点:找到那个催你上线的人理解增长的本质后,如何开启增长的第一步呢?我们需要先认清增长的起点,即应该何时开始增长。

我认为不是产品上线,而是找到“第一个真正在意你所解决问题的人”的那一刻。因为早期的目标不是转化,而是确认“是否有人在意”。如果有用户反复提反馈,甚至催促产品快速上线,才是真正的开始。

创始人需要走进用户的真实世界,倾听他们的痛点、挣扎甚至批评的。负责增长冷启动的只能是创始人自己,因为信任无法外包,没有人比创始人更懂产品、更有说服力。早期用户买单的不仅是功能,更是公司的愿景和可信度。在冷启动过程中,创业者可以向用户讲述自己选择做这款产品的理由,甚至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布道师。

另外,冷启动时,建立信任的一个关键点是“说人话”。 用户不关心产品的“稀疏参数”或“智能语义抽取算法”,更关心“能不能一键帮我搞定任务”。同时,和用户“共创”非常重要,尤其是产品的前 10 个用户。他们通常比之后的 1000 个用户更重要。创始人应该和他们高频对话,打磨产品,甚至邀请他们“一起实现这款产品”,并争取以小时级的速度响应反馈。

冷启动:三大策略与 AI 时代的新范式当前期的准备工作逐步落位后,该如何具体实践?有三个冷启动策略可以参考:

策略一:主动出击

早期的重点不是转化,而是通过高密度交流,打磨你的表达,校准你的直觉。

奇绩投资加速的 Authing & Fellou 创始人谢扬,在早期会抓住一切机会演示产品。他曾对我们的技术负责人说:“如果你现在不忙,我直接帮你安装试用一下。”正是这份坚持,为他赢得了最初的客户。

在早期触达时创始人一定要主动出击,亲自走出去发声,参加行业讲座,亲自展示产品,或是写一封 Cold Email。邮件的结构最好是 6~8 句话,要清晰、富有同理⼼。内容开篇直接点题,讲清动机,表明⾝份。用简单⼀到两句话讲清楚产品是什么,并附上产品链接。

策略二:用户自传播

第二种冷启动的策略是通过用户自传播,让用户忍不住分享。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一个“钩子”,让用户有参与感,给他们提供情绪价值,让分享变成自我表达。

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参考几个典型案例:OpenAI 的 ChatGPT 截图刷屏,是因为用户想炫耀自己是“最早的 AI 玩家”;Notion 早期时,用户很认可产品,会自发分享模板,甚至通过分享赚到了钱。

另外,还要降低分享门槛,让用户可以“一键转发”,能顺手帮忙传播。

策略三:渠道放大内容

冷启动的第三种策略,是通过渠道放大公司的内容。一个好的渠道,有时能让好内容产生核弹级的裂变效应。

奇绩投资加速的 AI 学习工具 Thetaview,由两位 18 岁高中生创立,半年实现 50 万美金 ARR,几乎零成本。他们的爆发源于一位真实用户制作的粗糙视频,在小红书和 TikTok 上分享“如何用它像 AI 私教一样提升成绩”,这条视频带来了大量增长。

以上三个策略更适用于可以快速迭代的软件产品。硬件的冷启动路径则不同,需要用户拿到手使用才能有反馈。同时由于不能上线试错,硬件的冷启动往往是从一次众筹开始的。创业者通常需要设计一个故事,在 Kickstarter 等平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等待众筹下单,然后反推做产品,最终留下种子用户。

值得关注的是,在 AI 时代,冷启动的范式正被新一代创业者重塑。过去,冷启动通常从用户画像入手,聚焦功能验证,传播只是后续动作。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从能够迅速抓住用户注意力的视频内容或实用工具切入,用“注意力”驱动产品传播和用户增长。比如,许多 AI 创业公司会通过打造创始人 IP 视频,借助创始人的个人影响力来完成冷启动的破局。

与此同时,“邀请码机制”也成为冷启动中的高效利器。例如 Manus、Clubhouse 等产品,在实现早期种子用户增长后,通过“限制使用”制造稀缺感,进一步放大传播效应。用户为了获得更多体验机会,会更愿意主动分享产品;而还未拿到邀请码的用户,则会主动寻找拥有邀请码的人,形成自然扩散。

冷启动阶段收到的第一波用户反馈就是产品的第一份“体检报告”。拿到这份报告后,关键在于把握“治疗”的重点:需要调整的不是 UI 或文案,而是流程中的卡点和产品的呈现。创业者在这个阶段应该做的是把产品打磨到能自然留住人的水平。

 打造增长系统:不是突然的爆款,而是形成了反馈引擎
在冷启动之后,创业者通常需要打造一套增长闭环,也可以理解为用户行为的反馈引擎——一个用户自己推动、自己放大的系统。这个反馈系统包括五个关键节点:知道你、愿意试、愿意留、愿意付费、愿意推荐。这是一个循环,而非线性路径,最常断裂的是用户初试后不再回来,或用完后不想推荐。

用户愿意留下,是因为真的用得上、能带来结果;愿意分享,是因为酷、有趣,并且易于转发。

比如 Jenni AI 会通过内容“教会”用户怎么用,并在用户写论文时恰到好处地“跳出来”提醒用户使用;ElevenLabs 则在职责结构设计、团队结构设计上实现了产品和增长的统一。ElevenLabs 就打通了产品和增长。每条产品线都由产品工程师直接负责增长。这种结构使得团队能通过用户反馈持续优化产品。同时,他们还引入了外部专家团,借助像 Shopify、Canva 等一线公司实操者来支撑底层策略。

如果能让产品变成用户的“日常动作”,甚至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增长就会自然发生。

渠道测试与优化:

投放前,先测试系统是否跑得通

产品上线前的关键一步是渠道测试:有没有人看到、愿不愿试、能不能留下。通过这个过程,创始人可以顺便打磨产品、表达方式和团队反应速度。在完成这一步之前就做投放,只会增加试错成本。

那什么才算好的渠道呢?首先,好的渠道能够印证我们的假设,放大反馈。它不是看曝光量有多少,而是看能不能帮我们测试用户行为。有三个信号可以检验:

例如 Jenni.AI 创始人认为视频是可迭代的资产,他们用爆款模板复制扩散,形成账号矩阵,验证渠道效果。

总的来说,渠道测试是增长系统的一面镜子,用来获得用户的清晰反馈。测试完成后,就可以通过相应渠道自动收集信号,引导优化产品。最终的理想状态是通过渠道发布内容,会自然地带来系列反馈,用于产品迭代,当反馈和迭代的循环越跑越顺,就会进入真正的增长阶段。

评估增长效果:

5 个用户走完流程,比 5 万个点赞更重要

渠道测试成功驱动了用户反馈引擎,让增长系统初步运转起来后,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估增长的“效果”与“质量”。

首先,我们要避免“虚假”数据的误导。很多创始人在评估效果时,会过于关注 DAU(日活跃用户数),关注增长数量,结果三个月之后用户没有留存下来。这是因为一次性的流量冲击不等于真正的增长,真正有价值的增长是用户能够自然地跑完一整套流程。因此,光看结果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滞后指标和前置指标。比如,次日留存属于滞后指标,无法直接优化。真正能直接指导我们做决策的是用户行为频率、使用深度等前置指标。这些指标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留存和增长,比如每天用户发起的查询次数。简单来说,用户用得越深、越频繁,留下来的可能性就越高。

那么,关于增长的判断力究竟从何而来?是否真的只依赖这些关键指标?

关键判断来自数据,也来自直觉。而这种直觉不是天赋,是长期沉浸用户一线得来的。例如,乔布斯每天逛门店,看用户怎么用产品,他的增长判断力正是通过这样的行为培养和积累起来的。真正增长的用户“直觉”是对用户行为背后动因的敏感认知——用户"为什么不用"、"为什么用"以及“在哪些点犹豫和困惑"。这种判断力是可以训练的,它建立在对先导指标的感受基础上,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一线去感受,收集数据集,最终慢慢形成直觉。

快速增长未必健康。有的日活暴涨但留存为零,有的靠打榜拉群冲数据,最终无法形成可持续的用户路径。真正的增长曲线,是稳定、自我强化的。

总而言之,真正的增长并不是一次性的爆发,而是一个由信任驱动、持续自我强化的系统:一开始,是由你亲自去说服用户;随后,产品本身的价值会替你表达,说服用户;最后,用户主动替你传播。当这个系统真正运转起来时,增长机制才算是彻底跑通。

如果你正在打磨产品,试着问自己:有没有一个用户,真的因为产品的价值而愿意留下?有没有用户,愿意替你主动传播?

真正的增长,不是靠预算推动,而是靠价值被看见。不如现在就开始,找到那 5 个用户,看看他们能否自然走完整个流程。尝试回答,你离真正的增长有多远。

(全文完)


加入 #奇绩创业社区#

扫描创业营二维码,提交奇绩创业营申请表,即可【免费】加入社区,【滑动】查看并免费领取创业社区独家资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资源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产品增长 用户自传播 冷启动 AI时代 增长系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