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7月18日 23:04
俄军向乌克兰机器人投降时,人类战争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丨军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近日宣布,在哈尔科夫地区成功运用无人机和自杀式地面作战平台,迫使俄军士兵投降,标志着战争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机器人抓获战俘。此次战斗中,乌克兰部队使用装备有大口径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和反坦克导弹的D-21型作战机器人,成功摧毁俄军阵地并迫使士兵投降。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也预示着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与传统军事力量相比,乌克兰在无人作战平台上的创新应用,凸显了技术进步和非对称作战策略的重要性,预示着未来各国将加大对无人作战平台的投入,军事技术的革命已在眼前。

🤖 **机器人首次在实战中抓获战俘:** 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在哈尔科夫地区通过无人机和地面作战机器人,成功迫使俄军士兵投降,实现了“机器人抓战俘”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现代战争中无人装备应用的新里程碑。

🚀 **D-21型作战机器人展现多功能性:** 乌克兰此次使用的D-21型作战机器人,配备重型武器,能够执行侦察、火力支援等攻击任务,同时也能进行伤员撤离、后勤补给、布雷排雷等支援任务,显示了其高度的灵活性和战场适应性。

💡 **技术进步推动战争形态变革:** 俄乌冲突中的无人化作战趋势,得益于电子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无人作战平台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战术规划能力,能够更有效地执行复杂任务,对传统军事力量构成挑战。

⚖️ **非对称作战与思维局限性:** 乌克兰在军事技术上的创新,源于其面对俄罗斯时需要采取非对称作战策略。而传统军事大国在拥抱新技术时,常受限于既有利益集团的思维定势和政治经济因素,这可能阻碍其在新技术应用上的步伐。

🌍 **俄乌战场成为军事技术试验场:** 俄乌冲突为现代军事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场。战场上固定战线和近距离交火的特点,使得地面作战机器人等无人装备能够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其影响可能比战争胜负本身更为深远。

2025-07-18 22:00:00

2025年4月16日,乌克兰部队的操作员进行地面作战机器人系统培训(乌克兰信息社/图)

据央视新闻报道,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近日通过“电报”软件发布消息称,在哈尔科夫地区,他们首次成功地仅凭无人机和自杀式地面作战平台,迫使俄军士兵向无人装备投降。该通报称:“历史上第一次,俄军士兵在纯粹由机器人系统发起的进攻中投降。”乌克兰方面将之形容为战争中的里程碑:一场机器人抓战俘的现代战争。

战斗发生的地点系哈尔科夫地区,机器人部队使用炸药和轻武器攻击俄军的坚固阵地。机器人部队成功摧毁数个掩体后,当一台武装机器人逼近一个已经被命中且坍塌的掩体时,俄军士兵主动表示投降以避免伤亡。幸存的俄军士兵随后在多旋翼无人机的押送下到达乌军防线,并按照军事规程被收押为战俘。第3独立突击旅还提到,该俄军阵地此前已成功抵抗两轮由人类突击队发动的进攻,终于在战斗机器人参战后败下阵来。

目前,俄罗斯对乌克兰方面宣称的这一战例并无任何回应。然而,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完全由机器人进行的战争已不再是科幻小说创意,而是当下由成熟技术带来的战争形态改变。

本次战斗中,乌克兰使用的战斗机器人很可能是2025年4月刚刚被批准装备的D-21型作战机器人,其中D-21-12R采用四轮越野动力。这款用于作战的机器人配备大口径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和反坦克导弹/火箭,能执行监视、巡逻等任务,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D-21在越野地形、泥泞和浅水中具有很强的越野能力,操作人员可以在后方安全的地点进行操控。

这款机器人并不仅仅用于攻击,还能够通过更换任务模块执行多种任务,包括伤员撤离、部队后勤支援以及布雷和排雷。早在攻击型机器人装备之前的几个月,乌克兰就已经开始用这款装备来执行后勤补给和战场救护等支援性任务,并且在前线广受好评。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笔者就已经在军工部门看到类似乌克兰D-21这样的无人作战平台被投入实验,并且在模拟对抗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可以说对传统重装步兵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之所以一直没有大量装备,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电子科技技术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方面,比如观瞄系统和抗干扰能力还有所欠缺,虽然作战效果突出,但是一旦被对手掌握弱点,就很容易被破解。

到了俄乌冲突的时代,不仅电子科技有了很大的进步,且人工智能技术也大规模普及,现在的无人作战平台已经不需要后方有太多的操控,就能凭借自身的电脑和传感器完成目标识别和作战规划,甚至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战术规划能力。

相对于无人机,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地形的遮挡,态势感知能力有所不足,且对于复杂地形的通过性也有待考验。另一个问题则是远距离机动时,此类作战平台需要专用的载具搭载,在纯电驱动的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如何补充电力的问题,因此跟现有部队的配套需要完善。

对于地面作战机器人而言,俄乌战场是个理想的试验场。随着双方战线的固定,战斗往往发生在非常近的战线上,这使得高机动和大纵深作战计划无法实施。乌克兰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和可动员兵力远远少于俄罗斯,开战前就开始认真研究无人作战平台在战争中的应用。此前,无论无人机还是无人艇,都曾经打出不错的战绩,作战机器人的出现,也标志着无人作战平台可以承担更广泛的战场任务。尤其这种攻击纵深只有公里级的传统堑壕作战,战斗机器人几乎可以不用考虑远距离机动和后勤压力,只需专注于战斗,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性能。由此看来,俄乌战场为现代军事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恐怕比两国最终胜负还更为深远。

作为多年的军工产业观察者和参与者,笔者愈发感觉到军事技术进步的阻碍并不在于技术,而往往在于上层管理者的思维局限性,以及相关产业所衍生的政治经济问题。

在俄乌冲突之前,俄罗斯军工行业还在努力研发下一代坦克和装甲车辆,并宣称其是未来改变战争的全新装备——是俄罗斯军工体系之内没有对新技术足够敏感的人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自苏联时期以来,坦克装甲科研制造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政治经济共同体,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和配套院校,另外还有大量的陆军高级将领出身于装甲部队,他们掌握着装备采购的印章。无人机和机器人属于微电子和信息技术行业,与传统机械行业重叠性不高,如果用此类新概念武器取代传统的坦克装甲,则意味着与树大根深几十年的陆军保守力量直接对抗。新概念武器,在其诞生初期往往又会存在很多问题和缺点,这些都是保守势力很容易借题发挥的罩门。

另一个问题在于,大国竞争往往采取盯防战术,比如美国陆军的坦克是否在更新?英国是否已经用无人机和作战机器人替代坦克装甲?如果情报系统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俄罗斯陆军要这么做?万一这么做,在战场上失败了责任由谁承担?反观乌克兰,早在2014年乌东危机之后,其位于东部的主要军事产业部门已经岌岌可危,且军队自身深知,依靠前苏联的军工底子对抗俄罗斯无异于以卵击石,只能另起炉灶打非对称战争。随着俄乌战争的无人化,全世界已经看到了传统军队面对新技术的无奈和脆弱,并且应该很快会看到,未来各国将进一步加大在无人作战平台上的投入。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俄乌冲突 无人作战平台 军事技术 机器人 人工智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