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数量和规模均有显著增长,总规模达到285.6万吨/日。沿海省市积极推进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为高耗水行业提供稳定水源。同时,我国在海水淡化关键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关键部件如反渗透膜、高压泵等已实现全国产化。报告还指出,海水冷却用水量有所增加,辽宁、山东等沿海省份用水量巨大。此外,天津、福建等地也在积极研发海水提溴、提钾等技术,以实现海水资源的多元化高效利用。
💧 **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国共有158个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达到285.6万吨/日,较2023年增加33.3万吨/日,显示出海水淡化能力的稳步提升,为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 **关键装备实现全国产化**:在天津南港工业区先达海水淡化项目上,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实现了100%的国产化,标志着我国在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降低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提升了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 **海水冷却用水量增加,沿海省份需求旺盛**: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到1883.36亿吨,比上年增加29.57亿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年海水冷却用水量均超过百亿吨,反映了这些地区工业发展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
🧪 **海水资源多元化利用探索深入**:天津、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正积极研发海水提溴、提钾等工艺技术和装备,并推动成果转化,旨在实现海水资源的高效梯次多元化利用,进一步挖掘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IT之家 7 月 18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今日报道,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 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4 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 158 个,工程规模 285.6 万吨 / 日,比 2023 年增加了 33.3 万吨 / 日。
《报告》提到,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市积极推进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为沿海电力、石化、钢铁等高耗水行业用水提供可靠水源保障。自主研发的海水淡化装备产品取得突破,天津南港工业区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第五条生产线(3 万吨 / 日)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实现全国产化。

▲ 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图源“天津南港工业区”公众号《报告》显示,2024 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 1883.36 亿吨,比 2023 年增加了 29.57 亿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年海水冷却用水量超过百亿吨。此外,天津、河北、山东、福建等地积极开展海水提溴、提钾工艺技术装备研发与成果转化,探索海水资源梯次多元化高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IT之家注:海水淡化亦称海水化淡或海水脱盐,泛指从咸水中去除盐分及矿物质的技术过程,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热法(如蒸馏)与膜法(如逆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