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7月18日 18:38
车轮加速:油电替代暂未终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能源转型中的三个经典故事,从石油危机对全球汽车业的影响,到中国汽车工业与大众的合作,再到钱学森关于发展电动汽车的远见卓识。文章详细阐述了电动汽车如何从概念走向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越燃油车,标志着历史性转折。同时,文章也指出燃油车市场不会完全被颠覆,传统车企正通过混动技术和智能化寻求反攻。作者还提及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分析师对能源危机的预警被忽视的教训,强调了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且充满博弈的过程,中国汽车产业正采取多技术路线并行,迎接智能化和车路协同的未来。

💡 能源危机与产业变革的先兆:1973年的石油危机前夕,分析师查利·马克斯韦尔曾预警能源依赖可能带来的经济动荡,但当时的汽车巨头因能源供应稳定而忽视了这一警告,直到石油禁运导致油价飙升,才追悔莫及,这为后来全球汽车产业的剧烈变动埋下了伏笔。

🚗 中德合作与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1978年,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率团访问德国大众,促成了1984年上海大众的成立,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与全球合作、引进技术、“以技术换市场”的四十多年发展历程,为中国汽车产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 钱学森的电动汽车远见:1992年,钱学森致信国务院,预见到环境污染和石油危机可能带来的挑战,力主中国汽车工业应直接跨越燃油车阶段,发展电动汽车。他的建议推动了电动汽车成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对电池技术和车联网雏形进行了精准预判,展现了其超前的战略眼光。

🚀 电动汽车的崛起与市场格局重塑:从2021年起,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渗透率迅速提升。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月度超越燃油车,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车年产千万辆的国家,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

🔄 多技术路线并行与未来挑战:尽管电动汽车销量已占据主导,但燃油车市场依然存在。中国汽车产业正采取纯电、混动、增程等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传统车企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未来,中国汽车产业还需解决电网瓶颈、自动驾驶安全等问题,并积极参与车路云协同的智能联网系统建设。

2025-07-18 18:00:00

近半个世纪,关于新旧能源转换、石油危机引发一系列变动、尤其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布局的前瞻预判和关键决策,至少有三个经典故事。

1978年,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年份,改革开放春风正要吹拂全国。世界上,极受能源影响的汽车业也将迎来巨变。当年发生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经济受石油短缺油价疯涨重挫,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制造业全球竞争力下滑,与中东国家关系紧张,而日本汽车以小型、省油、便宜涌入美国家庭,迅猛冲击美国汽车产业重镇底特律,美日贸易摩擦逐渐升级。1980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占率激增至20%,全球产量突破1000万辆,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78年11月,时任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率队去欧洲,了解世界机械工业发展情况,寻找合作伙伴。在德国,他们发现大街上的奔驰并不多,大多是甲壳虫或高尔夫。打听一番,周子健果断决定,代表团坐火车奔赴大众总部狼堡。一群身穿中山装的中国人,风尘仆仆从火车站徒步前往几公里外的大众工厂。周子健通过翻译对门卫说:“我是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部长,想跟你们厂的领导聊一聊。”

这个不约而至的惊奇场景,给汽车业留下了令人感慨的细节。《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一书写道,那天负责销售的大众董事维尔纳-史密特博士正巧在公司,接到电话后说:“请他到大楼我的办公室来吧。那将是我的荣幸。”中国和大众接触,1984年建立首家中德合资轿车企业上海大众。随后更多全球汽车公司来华,开启了中外合资汽车、“以技术换市场”的四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第二个是1992年一封关于建议发展电动汽车的信:“我国汽车工业应跳过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电动汽车时代!”

1992年是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汽车业在也进展显著。众多汽车合资项目上马,全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上海大众桑塔纳日产200辆,每辆20万元左右,一车难求。而就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一位科学家发出了冷静超越的声音。

1992年8月22日,钱学森上书国务院:“今年我国汽车生产将达65万辆,到下世纪20年代30年代估计将达1000万辆(注:2009年国产汽车首次超过1000万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家),保护环境将是十分重要问题。现在美国、日本、西欧都在组织各自技术力量攻高效蓄电池,计划开发出蓄电池汽车。”

钱老远见卓识,建议国家主导实施电动汽车计划:“在此形势下,我们绝不应再等待,要立即制定蓄电池能源的汽车计划,迎头赶上,力争后来居上!”高层宣布将电动汽车列入“八五”(1991-1995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投资1500万元,首开电动汽车研制开发先河。

回头看,钱老惊人的还有他对技术的精准预判:当时试点的氢化物-镍蓄电池,一次充电行程已远远大于铅蓄电池汽车一次充电的100公里,可达250-300公里,可以进入实用。而且,“更先进的蓄电池我们也有力量研制。”他还预言了车联网雏形,用“信息网络”连接车辆、道路与人脑思维,几乎就是后来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

电动汽车销量超越燃油车

《能量与文明》一书认为,能量转型的过程是渐变的,既有的能源和原动力可能存续相当长时间,新的能源或技术需要经过长期普及才能逐步占据主导。这种能量系统的惯性往往由功能性、可获得性和成本等因素造成。

上世纪90年代末,电动汽车的愿景在一些国家已经看到了,但技术还不成熟,传统石油公司和燃油车势力强大。最典型的冲突莫过于纪录片《谁杀死了电动车》。为了应对上世纪90年代初加州《车辆零排放法令》,通用汽车1996年孵化出EV1,世界第一款现代电动汽车,科技感造型和性能领先时代。铝合金和复合材料,交流感应电机最大功率为137马力,铅酸电池可续航60英里。当年轰动行业,好莱坞名人埋单,传统车企竟然自我革命。

但EV1续航里程有限,充电网络还没铺开,限制了使用范围。通用投入超过10亿美元,只有1117辆EV1下线,成本非常高,内部争议也很大。2003年通用终止该项目,召回并销毁所有EV1。一群车主为这台早夭的电动车举办了葬礼。据说这刺激了特斯拉汽车同年成立。半年后,埃隆·马斯克投资并担任董事长。他说,汽车巨头扼杀了自己的电动汽车,创建新的电动汽车公司存在机会。《谁杀死了电动车》的导演后来以特斯拉为主角,拍摄了纪录片《电动车的复仇》。2017年,特斯拉超越通用,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车企。

第三个故事大家更耳熟能详。中国汽车业没发生“杀死”或“复仇”的版本,而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用20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市场。

从2000年到2020年,电动车在汽车总销量的占比逐渐上升到5.4%。但从2021年到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开始爆发式增长,渗透率分别达到14%、27%、33%。2024年,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车年产1000万辆的国家。新能源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成为制造出口“新三样”之一。

这一年,历史分水岭出现了:2024年7月,全国乘用车零售172万辆,其中电动汽车(含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下同)超88万辆,常规燃油车84万辆,电动汽车销量首次月度超过50%,达到51.3%。

燃油车市场不会完全被颠覆

商业变迁未必戏剧化。即使电动汽车销量很快会超越燃油车,但也不会完全颠覆燃油车的市场,仍有此消彼长的过程。

能源变革涉及人类多年对有限能源的使用、大国之间复杂的能源储备竞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原油进口最大国,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1.9%,扣除疫情因素,二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来源国超过40个,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下滑至964万吨,占同期进口总量的1.74%,在中国进口渠道跌至第11名。美国加征关税,导致油价波动加大,但对中国影响有限。

在2025年4月底的上海车展,电动汽车与传统力量博弈明显。流量企业家缺席,之前过度营销的“智驾”降温了,新势力车企从参数炫技转向“安全冗余”。上百款新车中有43款全新车型,半数SUV,电动车占七成,混动和纯电(BEV)车型比例为4∶6。在纯电赛道,蔚来、零跑们用智能化卷出新高度,连10万元级车都配激光雷达。主力纯电车企业加快卷插电式混动车(PHV),如极氪、小鹏汽车等。2024年中国PHV新车销量达到514万辆,比2023年增长83%,势头超过同比增长15%至771万辆的BEV。

传统车企强势反攻。一汽奥迪发布新车A5L与Q5L,首次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大众ID.ERA概念车采用增程式混动车型。通用别克推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其“逍遥”融合架构支持MPV、SUV、轿车,兼容纯电、插混、增程三种形式。吉利与雷诺合资的Horse动力总成公司首次独立参展,推出将内燃机、电动机、变速箱集成在一起的混动系统,可以对纯电车改造,从“油改电”到“电改油”。

燃油机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智能化提升传统车企的存量积累、研发成本优势。新旧替代不是单一故事,中国汽车业多技术路线并行,充电、换电、氢能等齐头并进,未来还要解决电网瓶颈、自动驾驶安全等问题,参与车路云协同融合的智能联网系统。

而要理解当下的变局,还有第四个故事,它发生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

1973年6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投行分析师查利·马克斯韦尔,从纽约飞到底特律,目的是向三大汽车公司进言。研究石油行业的马克斯韦尔认为,当越来越多国家转向城市化、工业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加深,油价暴涨的可怕时刻将会到来,而全世界将发生急剧的革命性变化。

遗憾的是,当年的底特律日子过得太好了,能源便宜,供应稳定,卖什么车都不愁销量。马克斯韦尔没见到汽车巨头的高层,低阶经理对他的鲁莽和危言耸听不以为然。直到四个月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卷入,OPEC实施石油禁运、暂停出口,原油价格从每桶不到3美元疯涨至每桶超13美元,西方国家经济一片混乱,底特律因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后悔莫及。

知名记者大卫·哈伯斯坦的《汽车大亨》(The Reckoning)记录了当年美国、日本汽车业的剧烈变动。他写道:“10年以后,眼光敏锐的观察家们把这一时刻,即1973年年中,称为旧秩序存在于工业化世界的最后一刻。”

很多年后,马克斯韦尔遇到当年克莱斯勒的一位经理,对方说,“你呀!你是我最不愿见到的人。天啊!我还记得你的警告。”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汽车产业 能源转型 电动汽车 石油危机 钱学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