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通过回顾地球生命史上的几次关键智能突破,从犬齿兽的温血与夜行,到哺乳动物新皮质的想象与计划,再到人类语言的社会化符号系统,阐述了智能如何弥补身体劣势并成为生存优势。文章将这些生物演化历程与人工智能(AI)的发展相类比,探讨了AI在强化学习、模拟预测、心智理论等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人机结合的第六次智能突破的可能性。作者强调,历史上的重大改变往往源于偶然的、不合常理的突变,并鼓励读者在AI时代保持主动性,运用智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 **智能是生存的关键优势**:文章以犬齿兽为例,说明即使在体能不如恐龙的情况下,温血和躲避策略等优势,以及后来哺乳动物新皮质带来的想象和计划能力,都帮助它们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繁衍,最终在恐龙灭绝后崛起,证明了智能在弥补其他不足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 **生物智能演化与AI发展的五次突破**:作者将生物大脑的演化划分为五次突破,并与AI发展进行类比:1.转向(条件反射与情感);2.强化学习(量化奖励,提高AI效率);3.新皮质(想象与慢思考,系统2思维);4.心智理论(模拟他人意图,政治与长远计划);5.语言(社会化符号系统,知识传承)。这些突破都对应着AI能力提升的关键节点。
💡 **AI的“超能力”与未来展望**:文章指出,AI的每一次重大进展,如强化学习的“奖励过程”而非仅“奖励结果”,以及大语言模型的“理解”和“生成”能力,都体现了生物智能的某些“超能力”。作者推测,第六次智能突破可能在于人机结合,AI可能先于人类实现自我迭代、跨模态感知等更高级的智能形式。
⏳ **突变是历史的驱动力**:文章强调,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无论是生物大灭绝还是人类大脑的进化,往往不是渐进改良的结果,而是源于偶然的、危险的、不合常理的突变。作者以此类比AI的快速发展,鼓励人们以历史的定力看待变化,并主动适应未来的智能时代。
🚀 **主动应对智能时代的变革**:文章最后呼吁读者,在面对AI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时,应少一分被动,多一分主动。通过学习和运用智能,如同生物演化中的关键突破一样,为个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而不是仅仅做出反射式的反应。
万维钢 2025-07-18 16:26 北京
少一分被动,多一分主动。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如果你能暂时摆脱忙碌的日常生活和钩心斗角的地缘政治,有时间想一点儿更大的事儿,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地球上一切哺乳动物的祖先叫犬齿兽(cynodont),大约最早出现在距今2.6亿年前。它的身体就像今天的老鼠一样小,力量和速度都一般,不可能跟当时地球的主宰恐龙争锋,所以生活很低调,平时只能躲在洞穴里。但犬齿兽也有自身的优势:它是温血动物。这意味着晚上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它仍然可以灵活行动。对比之下,恐龙作为爬行动物,体温会和气温一起降低,身体随之变得僵硬而难以活动。所以犬齿兽拥有夜晚。但温血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需要更多热量,为此必须得吃很多东西才行。犬齿兽一般吃昆虫和一些小动物,为了躲避恐龙,基本上只在晚上出来活动,可晚上又没那么容易找到食物,生存相当艰难。到了距今大约1亿年前,犬齿兽的某一个分支的后代,演化成了哺乳动物。其他都不论,它有个最新的特点是大脑中长出了新皮质。这给它带来了“超能力”。你现在待在洞穴里,外面视线可及的范围内有个猎物,你很想出击。爬行动物面对这种局面都是感觉不错就出手,万一中间遇到什么事儿就临时见招拆招,但我们的哺乳动物祖先不会如此。它的“超能力”是想象和短期计划。等会儿我冲刺,猎物会往哪个方向跑?我追过去会不会遭遇恐龙?如果恐龙来了我该往哪跑?我逃生的机会大不大?它会把这一切都想好再行动。谋定而后动,一击不中全身而退。我们的身体素质不如恐龙,但我们是专业杀手,恐龙不过是街头混混。我们的祖先就这样在恐龙的世界中默默地获得了一个小小的生存优势。但我们并没有击败恐龙。我们能够接管世界完全是因为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把恐龙给灭绝了……而我们的祖先因为体形小且藏身在洞穴中躲过了那一劫。我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你需要智能,智能的优势能弥补其他条件的不足。二是你有多大智能、你的智能有多大发挥,并不完全取决于你,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历史的进程。麦克斯·班尼特(Max Bennett)的《智能简史》,说的就是在生物演化的大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大脑如何获得一项项新能力。这些能力在当时都是能颠覆世界的超能力。班尼特是个年轻的人工智能(AI)领域创业者和研究者。他写这本书,是因为他想读这本书——因为他想知道大脑智能的演化对人工智能有什么启示。启示很多。班尼特将生物大脑的演化分为五次突破,这些突破都能与AI联系起来。第一次突破是转向。这是5.5亿年前生物界最初的大脑拥有的功能。这个功能并不简单,它能通过条件反射区分好坏刺激,简单地权衡利弊,比如判断利大于弊就行动,还能知道自身的状态,比如现在自己饿不饿,还有了情感,而大脑只需要数百个神经元就做到了这些。第二次突破是脊椎动物的强化学习。这是大脑对多巴胺的高级运用:条件反射只能让你对“好事将近”做出反应,而强化学习则允许你量化感知那个好东西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你距离得到它的时间有多近……这让脊椎动物能通过一些复杂动作达成目标,并且有了“好奇心”。强化学习大大提高了AI的能力,因为它的思路是“奖励过程,而非只奖励结果”。比如AI下棋,可以从每一步中学习好棋和坏棋,而不是等到漫长的棋局结束后才知道这一盘该不该学。强化学习还提升了AI的格局,因为有时候,哪怕没有明显的收获,只是探索了一个新地方,这种新奇感也是奖励。第三次突破,哺乳动物长出了新皮质。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新皮质带来了想象力,哺乳动物在做什么事情之前可以先在头脑中想象这件事,进行一番内部模拟,从而做出计划。如果说反射和强化学习都是快思考,那么新皮质则让哺乳动物有了慢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对几个想象的结果进行权衡比较。这相当于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说的系统2思维。对AI来说,大语言模型每一次“生成”什么作品,都相当于一次想象;而以OpenAI的o1、DeepSeek的R1为代表的最新推理模型,则相当于对各种想象做一番评估再走下一步,这是系统2思维。这也是AlphaZero下围棋时针对每一步先快速生成几个选项,然后对每个选项做深度评估,再决定怎么走的路数。第四次突破是灵长类有了心智理论,能模拟他人的意图、想法、知识和情绪。这让灵长类成为动物世界唯一会操控政治的物种,我们能猜测谁是敌人、谁是盟友。心智理论能力又附带了两项新能力:一是模仿学习,现在我们能知道别人做某个动作的意图是什么,所以我们能模仿他,达成同样的目的;二是把自己的心智也放入模拟之中,从而能够对未来做一番长远计划,比如在秋天为冬天储备物资。截至2025年初,AI在心智理论方面还有待突破。大语言模型有时候能猜到你在想什么,但很不稳定,而且这不是它的正式用法。我们期待AI智能体(agent)有一定的自我计划能力,但目前还不成熟。第五次突破是人类的语言。语言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后天学习的、社会化的符号系统。没有任何理由要求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思,这只是我们的约定。而有了这个约定,我们就可以直接传递想象或模型,而不必再依赖动作示范。语言允许我们传承复杂的知识。语言让人类爆发了文明。对大语言模型的一系列研究表明,AI似乎已经“理解”了我们的语言,而不只是背诵它学过的语料。现在AI已经不仅能生成文本,还能编码和解码人类的大量抽象规则与信息。这是神奇的突破。类比AI,我们可以想象——没错,我们会想象——一个家用机器人的故事,它最初的名字叫K1。K1只有一个功能——打扫卫生,只有反射反应,遇到污渍就擦拭,技能十分简单。K1升级到K2,获得了强化学习能力。在每次完成清扫或者帮助主人做饭时,它会收到“好”或“不好”的评价。好就加1分,下次还这么做;不好就减1分,下次改正。它逐渐学会了试错: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摆放厨具能让主人更满意……它可以做些复杂动作了。K3直接获得一个新硬件,一个新皮质运算芯片,这让它有了先模拟再行动的能力,用时髦的说法叫“数字孪生”。有一次小主人半夜起床找牛奶,K3模拟出他的路线是通往冰箱,并且有可能被冰箱前方的椅子腿绊倒,就赶紧走过去给小主人引路。K4不但能预测人的物理状态,而且能推断人的想法和意图。它开始关注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小主人把牛奶洒在了地板上,以前K1肯定会直接去打扫,现在K4却想到,也许小主人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啊,毕竟妈妈太忙,已经很久没有抱过他了。K4选择了站在一旁播放背景音乐。也许K5在那种情况下会直接开口说话,因为它通晓人类的语言,非常善于沟通,而且能理解任何抽象知识。现实世界中AI并不是按照这个顺序演化的。我们的AI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有了语言功能,但它还不是一个很强的机器人,它在物理世界的动作很笨拙。没想到实现第五次突破比实现轻松做饭还要容易一些。班尼特推测,大脑的第六次突破,也许是人和AI的某种结合。不过我认为AI应该会比人类先迎来下一次突破,因为它们的演化速度比我们快多了。那会是什么突破呢?也许是同时模拟有着不同规则的多个世界。也许是跳出因果框架,用全新的方法总结世界的规律。也许是跨模态感知,比如随时附身在任何传感设备上,用各种信号全面了解正在发生什么,实现无所不在的全知。也许是自己训练自己,自己迭代自己……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突破是什么,但是这本书中的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小小的突变也会给世界带来天大的改变。蓝细菌(也称蓝藻)学会光合作用,给地球带来大氧化事件,这个事件的高潮是生物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绝,因此又被称为“氧气大屠杀”。微生物进化出有氧呼吸,让地球生态进入吃与被吃的军备竞赛。陆地植物的繁盛迅速消耗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冷,海洋结冰。海洋结冰让动物向陆地发展,这才有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恩怨……历史还告诉我们,大脑的突破,也是偶然事件的结果。比如小行星撞地球灭绝了恐龙,才给了哺乳动物大发展的机会;非洲突然多了个大裂谷,东部森林变成草原,人类祖先才开始直立行走;不断发生的气候变动,让我们的祖先必须成立高水平的狩猎组织,必须加强群体协作,大脑的体积才越来越大……简单地说,世界是可以被突破颠覆的,突破是不需要特殊理由的。你所以为的正常生活,只不过是地球历史中的一个短暂状况。给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的,往往不是稳妥渐进的改良,而是危险的、曾经冗余的、不合常理的突变。而下一次突变就在眼前。也许这本书能给你一点历史定力,到时候不至于只是反射式地大惊小怪、手忙脚乱,也许你能有点强化学习能力,有点想象和计划,有点心智理论,有点抽象能力。你会少一分被动,多一分主动。
![]()
《智能简史:进化、AI与人脑的突破》作者:[美]麦克斯·班尼特 (Max Bennett)译者:林桥津出版时间:2025年7月定价:98元ISBN:978-7-5001-8169-9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 中译出版社
推荐阅读司晓、王焕超:《从《纽约客》的担忧谈起:AI不是平庸的推手,而是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智力水位》胡泳:《超级能动性——如何将人类潜能提升到新高度》👇 点个“在看”分享洞见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