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以来科创板扶持脉络 5月13日,科技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15项改革措施,首次形成覆盖“募—投—贷—保—退”全生命周期的政策闭环。 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吴清主席宣布了将对科创板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1.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将推出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2.推出科创债ETF;3.支持编制更多科技创新指数、开发更多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目前围绕“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中央部委和地方同步推出了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可归纳为“一套顶层设计+五大资金渠道+三项保障机制”。 2.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解码 偿债能力方面:与2019年相比,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明显提升,且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与主板上市企业相比,短期偿债能力也更强。已获利息倍数方面,科创板企业则发生了大幅回落。 运营能力指标方面:沪市主板的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019年的1.48次下降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0.3次,下降幅度为79.73%,科创板企业的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019年的0.98次下降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0.13次,下降幅度为86.73%。 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提高:根据Wind数据显示,科创板企业2021、2022、2023和2024年的境外业务收入分别为2952.24、3659.55、3951.88和4182.16亿元,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含科量”方面:研发投入方面,由于科创板企业通常规模较小,可用资金相对更少,因此从研发投入总额来看不如沪市主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比方面,近三年来这一比例在科创板企业均超过了100%,而沪市主板企业仅不到5%,凸显了科创板企业以研发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特质。 3.科创并购多元化 科创板并购企业则高度集中于民营企业,202家民营企业构成了并购活动的核心力量,公众企业与国资企业数量相对有限。这种结构是科创板“聚焦硬科技、培育创新主体”宏观定位的直接体现。 4.后续政策展望 随着成长层揭开面纱,我国资本市场梯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成长层->科创板主板->主板/其他板块”的更清晰企业成长路径;我们预计十五五规划或从精细化分层机制、上市标准多元化、投资者结构优化、构建科技金融生态、深化沪港融合与国际协同等方面有所突破。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改革不及预期;海外流动性收紧;中美科技摩擦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