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18日 17:49
别在威尼斯吃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通过朋友在威尼斯遭遇餐厅天价账单的经历,揭示了欧洲游中存在的“餐厅刺客”和盗窃诈骗等乱象。文章指出,中国游客在欧洲旅游时,常因语言不通、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成为灰色产业链的“KPI燃料”。从威尼斯餐厅的“宰客”到意大利的盗窃案,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权益,也严重打击了中国游客对欧洲旅游的信心。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经济、法律及文化原因,并探讨了欧洲游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 餐厅“宰客”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以亲历者的遭遇为例,详细描述了威尼斯某餐厅将菜单上标价500欧元的红酒私自加价三倍至1500欧元,且在沟通中态度强硬,拒不退让。这并非个例,许多欧洲餐厅存在类似“宰客”行为,例如通过隐藏克数收费、设置不同版本菜单等方式,专门针对游客进行价格欺诈,尤其在海鲜定价上存在猫腻,不按条卖而是按克卖,且“克”的标识非常隐蔽。

🚨 盗窃和诈骗成为欧洲游的“副产品”:文章列举了近期发生的意大利整车盗窃案,30余人旅行团的贵重物品在短时间内被洗劫一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此类事件并非孤例,欧洲多地存在盗窃和诈骗行为,如街头“免费”系绳后强索费用、假递鸽食收费、热心搬行李实为骗钱、街头“赠花”变强卖等。这些行为已形成产业链,犯罪团伙手法专业,甚至利用未成年人作案,使得中国游客成为“行走的提款机”。

⚖️ 法律监管缺失助长犯罪:文章指出,欧洲部分地区在法律监管上存在缺失,导致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例如,报警后处理不及时,破案率和赃物追回率低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宽容,这些都变相为犯罪分子“铺路”,降低了犯罪成本,使得盗窃、诈骗等行为得以猖獗。

📉 欧洲游吸引力受损,信心亟待重建:尽管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对欧洲游兴趣不减反增,但频繁发生的“宰客”、盗窃和诈骗事件,正在严重侵蚀中国游客对欧洲旅游的整体信心。当这些负面体验成为欧洲游的代名词,即使有增长的游客量预测,也难以掩盖其内在的风险和挑战,欧洲游的健康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需要正视并解决这些深层问题。

🌍 欧洲游面临“输血”与“失血”的博弈:一方面,欧洲旅游业渴望吸引中国游客,特别是意大利等国家预测中国游客量将大幅增长;另一方面,盗窃理赔却占出境游总量相当大的比例。这种“输血”与“失血”的矛盾,使得欧洲游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若不有效解决治安和诚信问题,欧洲游可能重蹈其他地区因类似问题而失去中国游客市场的覆辙。

最近,朋友贝玛向我吐槽了他在威尼斯遭遇餐厅“刺客”的经历。

事情的经过是,他和妻子去欧洲休假,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深度漫游德、意、瑞、法四国。

结束了罗马的行程之后,7月2日他们和朋友一起前往了威尼斯。因为很多年前就来过,所以对这次重游故地也充满了期待。

当晚他们找了一家名为RISTORANTE RIO DE LA VESTE的西餐厅用餐。用餐过程还算顺利,一切的转折出现在结账时。

贝玛从服务人员手上接过账单的第一眼,就发现了Sassicaia红酒价格从菜单标价500欧元翻了三倍,变成了1500欧元。

贝玛开始和餐厅服务人员交涉、协商,希望对方能够合理调整价格,但他们态度非常强硬,几乎毫不让步,不仅没有得到解释,反而遭受到侮辱与羞辱。

强忍愤怒完成支付后,贝玛当即向餐厅索要消费凭证,却遭断然拒绝。于是在离开餐厅后,他立即联系了当地导游,询问遭遇这种情况如何投诉。

导游得知情况后很快赶到了餐厅,并进行交涉。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导游到达餐厅后,餐厅老板也出现了,而且还是个中国人。其实老板一直都在,且目睹了整个过程,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表明身份。

据贝玛回忆,通常来说,在国外能够遇到中国人大家都会倍感亲切,打个招呼。但这次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发来友善的关怀,反而与现场的几位外国人在一旁偷笑。

面对餐厅方的冷脸与嘲讽,最后双方也没有达成共识。

因为这次不愉快经历,贝玛和爱人也没有了继续游玩的心情,随即取消了后续意大利行程,直接转去了瑞士。

要知道,贝玛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旅行经验的人,这些年无论是出差,还是旅行,已经来过欧洲很多次,包括这次的威尼斯,即使这样,也没躲过餐厅“刺客”。

不要以为贝玛只是意外“中奖”了,换个人也未必能躲得过。威尼斯餐厅“刺客”、天价账单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社交媒体上关于在威尼斯餐厅如何被坑的吐槽也是一片一片的。

套路不只是酒水,菜单另有玄机。很多餐厅有三种菜单:一本是给本地人,一本是给意大利人的,还有一本是给游客的,价格肯定一本更比一本高。

尤其是不能吃鱼。因为威尼斯很多餐厅的鱼不按条卖,按克卖。但“克”的标识那叫一个隐蔽,不拿放大镜都看不见的那种。甚至流传一种说法是,在威尼斯旅游,别在岛上吃饭,实在饿了用意大利面垫一下肚子就行。如果一定要下馆子,麦当劳是最安全最稳妥的。

贝玛的经历让人想起日前刷屏的意大利整车盗窃案:30余人旅行团在意大利旅游,仅因20分钟午餐间隙,大巴遭洗劫一空。

事发前,不少游客都在法国老佛爷百货买了奢侈品,有人丢了劳力士,有人丢了1千欧现金……整个团损失大约几十万元。报完警后,大家也无心后续旅行提前回国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起事件仅相隔72小时,却撕开了欧洲游同一道伤疤:中国游客正沦为欧洲游灰色产业的“KPI燃料”。

事实上,意大利的盗窃犯罪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像米兰、罗马和佛罗伦萨等热门旅游城市。

米兰警察局数据显示,2024年针对游客的盗窃案报案量同比增长37%,但破案率不足5%。米兰警方也曾透露,赃物追回率不足3%。

更讽刺的是,当地法律的监管缺失也在变相为小偷“铺路”。报警后很少会有处理,也没有跟进,就写口供记录事情经过。

其实不只是意大利,整个欧洲都存在着这些问题。

明枪易躲,暗“骗”难防:街头“免费”系绳后强索10欧元、假递鸽食后收费、火车站“热心”搬行李实为骗钱、埃菲尔铁塔下“赠花”变强卖……套路层出不穷。

国外媒体根据大数据统计出来的前三名是,假的警察上街查护照,在街上被人系手绳,在餐厅临时被涨价。

似乎抢劫、偷盗、诈骗已经成了欧洲文化的一部分,不偷、不抢、不骗反而不欧洲了。

在欧洲小偷眼里,中国游客简直就是“行走的提款机”:一方面是身上现金足够多,另一方面是奢侈品买得多。

好像中国游客就是欧洲“灰色地带”冲KPI的关键变量。

深层次的背后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较高,导致一些人因为生活原因不得已走上盗窃之路;另一方面也与欧洲对盗窃等行为处罚较轻有关,比如意大利法律对14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无需担责,低成本犯罪使得盗窃行为屡禁不止。

这也导致欧洲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职业化的盗窃产业链。这些犯罪团伙往往是跨国流窜的、家族式的组织,分工明确、手法专业,尤其是未成年人作案的重要参与者。

经历了这些事件以后,无论是贝玛,还是整车被偷的中国旅行团客人,估计大家短期内都不会想要再来意大利旅行了。

当抢劫、偷盗、诈骗成为欧洲游的代名词,真正崩塌的是中国游客对欧洲旅游的整体信心。

欧洲旅游委员会公布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相比于美国、巴西、加拿大和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游客对欧洲夏季旅游兴趣下降,中国游客反而对欧洲夏季游兴趣激增:72%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有意愿赴欧度假,比去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

就以最近频频登上新闻头条的意大利为例,意大利国家旅游局公开表示,随着中国赴意旅游热度持续攀升,2025年夏秋季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据最新预测,今年5月至10月,赴意中国游客量预计同比增长27%。

一面是意大利预测中国游客量增长27%的野心,一面是盗窃理赔占出境游总量40%的残酷现实。这场“输血”与“失血”的博弈中,欧洲游会否重蹈泰国覆辙?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欧洲游 威尼斯 旅游陷阱 盗窃 诈骗 消费者权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