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电子科技大学要来了。
近日,位于河南郑州的中原工学院发文,加快建设“河南电子科技大学”。
目标直指三大定位——河南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库”“创新源”和“动力引擎”。
如筹建成功,这将成为全国第五所以“电子科技大学”命名的高校。
作者 | 杜一兰
编辑 | 木 木
图 | 视觉中国
目前,国内现有的四所电子科大已形成鲜明梯队:
“双一流A类”、综合实力最强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稳居顶尖,“国防特色”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独树一帜,“浙商摇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珠三角就业大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各具优势。
由于校名高度相似,容易让人混淆,这些学校的学生常遭遇“灵魂拷问”:
你们到底是哪所电子科大?
随着新成员可能加入,考生更需注意:同样叫“电子科大”,办学层次、科研实力、就业去向差异显著,红星教育传媒·橡树实验室将从学科实力、经费预算、就业质量等维度全面解析。
178所高校却难觅双一流
“电子科技大学”能带来改变吗?
河南历史悠久,常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但在高等教育方面,河南还存在“缺乏好大学”的短板。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20日,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78所,是全国高校数量第一大省;
但是普通本科学校仅有62所,全国排名第九,剩下的全是大专学校。
缺乏高质量的大学引领,这容易使得一个区域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限制当地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
2021年,河南开始了一场追赶,以省政府名义发文称,将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以填补电子科技、航空航天、体育、美术等类型本科高校空白,到2025年,全省理工类高校占比达到60%以上。
一年后,中原工学院召开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工作推进会,并于2023年发布公告,拟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航空港区)建设新校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的主校区。
新校区占地约1583亩,估算总投资45亿元,建设项目分三期进行,其中一期建设项目建筑面积23.69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3.11亿元,包括5000学生入住生活配套,教学实验用房、科研用房、学生宿舍、食堂、配建校园基础设施和室外运动场地等。
中原工学院对自身的定位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创新高地,“深度服务地方和区域发展,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校长夏元清也在为筹建一事四处奔波,并率队相继赴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访问交流,希望这几所学校能够“大手拉小手”,助力中原工学院高质量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
今年6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曾发文指出,要在中西部和东北等地推进高等研究院建设,把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与区域发展重点特色相结合,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
在此背景下,河南加速推进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工作,与这一战略部署极为契合,当地也希望将其打造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点、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以及产业升级的推进器”,全面服务中部崛起战略。
如今,中原工学院新校区的建设进入关键期,根据最新消息,学校一期一标段建设工程项目,包括科研实验楼、专业教学楼等6栋单体的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
新校区的逐渐完善,意味着中原工学院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已迈出重要一步。
但何时更名、能否顺利更名,还有待时间检验。此外,更名并不意味着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原工学院仍需要奋起直追。
从地方队到国家队
电子科大家族历史全解析
如果把河南电子科大算在内,五所电子科大的出身背景、开办历史,则囊括了一部从地方队到国家队的演变史。
中原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织物电子为特色优势的高校。学校始建于1955年,隶属于原纺织工业部,1998年划转河南省管理,2000年更为此名,是一所非双一流本科高校,和其他几所电子科技大学比起来,其背景要弱一些。
图据中原工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88年更为此名,为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图据电子科技大学
该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前面没加地名的“电子科技大学”,也是四所电子科技大学里唯一的985高校和“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可以说是老大哥的存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建校后先后于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河北获鹿、河北张家口等地办学,1988年定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图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该校是国内最早建立雷达、信息论、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相比之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都是非双一流高校。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于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23年被列为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图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该校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于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图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出身背景”不一样,层次不同,几所高校获得的资源也差距巨大。
“钞能力”比拼
电子科大、西电预算遥遥领先
众所周知,高校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更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这两方面,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势明显。
电子科技大学2025年度部门预算文件显示,学校本年收入预算总额为639360.76万元,在几所电子科技大学中排名第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则以489502.17万元的收入预算总额排名第二。
同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收入预算总额分别为238887.51万元、185477.02万元。虽然都比不上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但也远超中原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披露的公告显示,学校2025年收入合计81026.3万元。
具体来看,202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的财政拨款收入为215552.31万元,高于电子科技大学的195560.76万元,也远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115050.57万元、77687.02万元。同期,中原工学院的一般公共预算为32562.3万元。
此外,除了财政拨款收入,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事业收入也很可观,从侧面展示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电子科技大学公告显示,学校事业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其中教育事业收入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向学生个人或者单位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科研事业收入指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承接科研项目、转化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
2025年,电子科技大学的事业收入为355000万元,占当年收入的55.52%,比其他三所电子科技大学的总和还多。同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事业收入分别为220053.62万元、62483.66万元和17500万元,中原工学院的事业收入仅为9700万元。
一般来说,充足的经费,有助于学校高薪聘请顶尖教授、购买先进仪器、支持前沿研究,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增加科研成果。
实际上,高校的经费有高有低,反映在师资实力上也有差异。
据电子科技大学官网介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教师2700余人,教授8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60余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网显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00余人、硕士生导师1900余人,两院院士3人。同时学校还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362人次、省部级人才335人次、青年托举人才98人次。
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61人,正高职称380人,高级职称1063人。拥有国家级人才55人,省部级人才201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400余人,其中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63人,有国家级人才18人次,省部级人才173人次。
中原工学院现有教职工1831人,其中专任教师1317人,高级职称教师613人,博士学位教师671人;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领军人才9人。
而受办学资源等因素影响,这几所高校的排名差异很大。
根据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电子科技大学排在第33位,排名最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次之,排在第40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原工学院,排名分别为97位、201位和284位。
图据软科
电子科大系薪资领跑同等高校
毕业生遍布各个战略行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几所高校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和人才培养基地。
根据几所学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培养的学生大多进入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作。
“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
电子科技大学官网显示,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
该校2023届本科生主要以继续深造为主,同届研究生以协议及合同就业为主;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川渝、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到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超过50%。
此前,电子科技大学发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则直观显示了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本科生初始年薪平均为12.5万元,较2018届增加了1.9万元。年薪8万元及以上的比例为83.42%。
图据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网显示,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36万余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到国家急需重点行业领域就业超过80%,锻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创业英雄多”著称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
该校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7.04%,其中超过一半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95%的研究生以单位就业为主,就业单位主要为国家战略导向单位或行业龙头企业,比如中国电科、中国航天、中国兵器、中国电信、华为、比亚迪等等。
虽然没有披露薪资情况,但报告显示,入职三个月内,2.51%的本科生和3.07%的研究生薪资和职位会有提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网显示,其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起薪多年居省属同类高校第一,超70%毕业生服务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其2022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为7901.67元,比全省普通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6578.73元高了1322.94元,名列省属高校前列。
“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力较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4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6672元,其中60.5%的毕业生薪资集中在4001-8000元区间段。
近期,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近六成2024届本科毕业生的起薪在6000元以内,月收入“破万”的群体相对较少,占比不足一成。
具体来看,本科生高薪职业榜Top10中,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开发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占据高薪榜前三位,月收入均超过8000元。
而位居榜首的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吸纳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专业毕业生。
由此可见,这四所“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优势明显。
在就业表现之外,这几所高校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同样成效显著。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
此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42个国家的188所知名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与海外知名高校、跨国公司等建立67个联合实验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美国、英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高校及机构达成合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宣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五大洲的80余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尽管和老牌电子科技大学比起来,中原工学院存在积淀差距,但依托河南打造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需求,该校有望通过差异化发展,成为辐射中原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枢纽,为中部崛起提供核心智力支撑。
往期精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橡树实验室”,作者:橡树作者,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