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7月18日 17:02
高端水果为何迎来“降价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曾被视为“轻奢”标签的高端水果,如榴莲、蓝莓、荔枝、芒果等,正经历一场席卷全球的价格“雪崩”,部分品种一年内跌幅超七成,价格“拦腰斩”成为常态。这一变局的背后,是供应链从种植到冷链的全链路革新,消费者从“尝鲜炫耀”到“日常刚需”的心态转变,以及电商平台补贴催生的市场新格局。产量大幅增长、技术进步带来的国产化提升、冷链物流成本下降,以及消费观念的理性化,共同推动了高端水果的“平民化”。这场价格风暴不仅重塑了消费者的选择逻辑,也迫使销售端和供应链端进行深刻的模式重构,以品质和效率应对市场变化。

🥭 产量激增与国产化推动价格下降:以荔枝为例,今年全国总产量同比增长一倍,达345万吨,导致主产区价格跌至2-4元/公斤。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面积十年内暴增50倍,也造成了供过于求。同时,科技进步使得蓝莓、车厘子、榴莲等高端水果的国产化成为可能,中国蓝莓总产量已达78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充足的市场供应是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

❄️ 物流冷链升级降低成本:现代农业技术和物流冷链的进步显著降低了高端水果的运输成本和损耗。例如,冷链技术将荔枝损耗率从30%降至10%,跨境快线和海运缩短了车厘子、榴莲的运输时间。中老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大幅提升了水果运输效率,为终端售价下降提供了可能。

🛒 消费观念转变与电商平台助推:年轻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性价比和营养,对高端水果的品牌和身份符号属性需求减弱。电商平台通过大规模补贴和促销活动,如“9.9元包邮三斤”的荔枝,将原本“高攀不起”的高端水果推向大众市场,加速了其“平民化”进程。

📈 产业链调整与洗牌加速:价格大幅下跌给种植户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前期高投入的农户,面临“价格倒挂”的风险。行业洗牌加速,规模化、科技化程度高的农场更具抗风险能力,而中小农户则可能被迫退出或转种。为了应对竞争,种植者将更注重品质提升、品种优化,以摆脱“以价取胜”的模式。

📦 电商平台竞争加剧与模式创新:高端水果从“高毛利引流品”转变为“平价走量品”,加剧了生鲜电商平台间的竞争。平台纷纷通过降价、补贴、流量扶持来刺激销量。头部平台如“多多买菜”通过“源头直发”模式降低采购成本,“盒马”通过大额订单和品牌合作推动价格下降。未来的平台竞争将更加精细化,注重品质和供应链整合能力。

文 | 鲸商,作者 | 胡笃之

曾经被贴上“轻奢标签”的榴莲、蓝莓、荔枝、芒果们,正从“按个计价”的神坛跌落——这不是局部市场的偶然波动,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的价格雪崩。

一年间,部分品种价格腰斩再腰斩,跌幅超七成。货架上“每日调价”的标签,正改写着消费者对“高端水果”的认知。而在广西南宁,这类热带水果出现了“烂大街”现象。

这场变局背后,是供应链从种植端到冷链的全链路革新,是消费者从“尝鲜炫耀”到“日常刚需”的心态转身,更离不开电商平台用补贴撕开的市场口子。或许,中国供应链的渗透力有多强,高端水果的“平民化”速度就有多快。

而从“吃不起”到“吃不下”,这场价格风暴正沿着产业链上下游掀起连锁反应。消费端的选择逻辑如何重塑?销售端的盈利模式面临怎样的重构?供应链端又将迎来怎样的生死考验?

高端水果为何“大降价”

今年年初,就有杭州的水果店老板吐槽:“发现车厘子的价格与刚上市时相比,已经“拦腰斩”。到了最近,刚上市的荔枝,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以往畅销的桂味荔枝曾卖到每公斤94元,妃子笑最高接近24元。而到了今年,许多主产区的妃子笑已跌至2到4元一公斤,甚至有电商平台推出9.9元包邮三斤的超低价促销。

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荔枝大量上市,价格低于成本更是成了普遍现象。在北方市场,荔枝的价格比5月又下降了30%,远低于去年同期。

榴莲同样“跌落神坛”。仅一个月时间,全国榴莲批发均价从35元/斤急速下滑到22元/斤,降幅超过三分之一。阳光玫瑰葡萄的价格更是不断下滑,从10年前的500元/斤跌到如今3元/斤都少人问津。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高端水果价格的全面“塌方”?

从生产供应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高端水果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增长。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高端水果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推广和改良。例如,一些原本种植难度较大的热带水果,现在可以在更多的地区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使得市场上高端水果的供应量迅速增加。当供应量远远超过市场的需求时,根据经济学的供求原理,价格必然会出现下降趋势。

同样是荔枝,今年全国总产量同比增长一倍,突破345万吨,广东、广西、海南齐迎大丰收。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面积在十年内暴增50倍,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大跳水。《2025年全国荔枝生产形势分析与管理建议》预计,明年全国荔枝预计产量将进一步创新高,达到365万吨以上。

其次,科技进步大幅提升国产能力。过去很多高端水果依赖进口,如今通过品种优化、温室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蓝莓、车厘子、榴莲等纷纷实现国产化。例如,2024年中国蓝莓总产量已达78万吨,较2020年增长近两倍,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蓝莓生产国。云南、山东主产区的新技术提升了产量和供应周期,市场供给更加充足。

在技术层面,尤其物流冷链技术的升级,让水果运输的成本下降不少。冷链运输让荔枝的损耗率从30%降到10%,跨境快线和海运极大缩短了车厘子、榴莲的运输时间,降低了成本,最终拉低了终端售价。

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推动了高端水果“去贵族化”。与过去相比,年轻消费者越发理性,更注重性价比和营养而非品牌和身份符号。平价果切成为办公室新宠,拼多多等平台的试吃频道用户激增。在电商补贴和超市促销的共同作用下,“高攀不起”的高端水果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归根结底,高端水果的价格断崖式下跌,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国产替代和消费理念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这些积极因素持续发酵,未来“吃不起水果”的局面或许会改变为“吃不下水果”的新常态。

对产业种植上游影响大小如何水果产能过剩有没有对食品加工有影响

降价潮对产业链影响几何?

过去几年,在高价刺激下扩大种植面积的种植户,必然会因水果降价受到巨大冲击。

直接收入锐减,利润承压甚至亏损,是最直接、最剧烈的冲击。价格大幅下跌,但土地、人工、农资、设施投入、技术投入等生产成本并未同比例下降,甚至因通胀而上升。

许多种植户,尤其是前期高投入的新进入者或规模较小的农户,会面临“价格倒挂”,即售价低于成本价,陷入严重亏损。

与此同时,行业洗牌加速。相对大型,科技化、规模化程度高的农场能凭借规模效应、成本控制能力、品牌营销、多元化销售渠道、更强的资金实力,抵御价格波动,甚至趁机整合资源。

但中小农户/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议价能力和稳定销售渠道,更容易在价格战中受损,部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或转种其他作物。

加上国内外不同区域、产区间的竞争白热化,比拼成本、品质、品牌和供应链效率。

最终,倒逼生产模式升级与结构调整为品质导向更突出。“以价取胜”难以为继,种植者会更注重提升果品品质、一致性、安全性,以及品种优化来争取溢价。

除了上游的农户、种植园,高端水果价格下降对食品加工产业同样有剧烈的影响。

杭州某食品加工厂的从业人员张亦佳(化名)向鲸商表示:“最明显的好处是食品加工的原料成本大幅下降。毕竟高端水果原料价格下降,直接降低了果干、果酱、果汁、果馅、冷冻果粒、果酒、罐头、酸奶添加物等产品的原料成本,这样我们厂就能消化过剩的鲜果原料,提升产量,提升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如其所述,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深加工产品,可能使终端加工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让企业进行更多营销投入,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而在冷链物流层面,这类专用服务的需求会因价格波动产生波动。高端水果通常依赖冷链物流维持新鲜度,若价格下降导致种植户或中游企业压缩成本,可能减少冷链投入,转头改用普通物流。这会导致水果损耗率上升,但若销量增长覆盖冷链成本,冷链需求可能保持稳定甚至小幅增加。

以东南亚水果进口为例,中老铁路开通后,运输时间从海运的7-10天缩短至48小时,损耗率从超15%降至5%以内,物流成本降低25%。运输效率提升与损耗控制,使得山竹、荔枝等易腐水果终端售价显著下降。

总而言之,高端水果价格下降的核心影响是“利润压缩”,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引发各环节的调整。上游倾向于缩减高端产能,中游倾向于降低处理成本,下游则可能通过销量增长部分抵消单价下降的影响。

长期来看,如果高端水果价格持续低迷,可能导致高端水果的“供给-需求”循环收缩,甚至逐渐退出市场,或倒逼产业链升级。所以,在水果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的当下,也需要关注水果产能过剩、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各平台借题发挥:“水果自由”

当然,除了对传统水果产业的影响,高端水果价格下降还对电商渠道、商超生鲜渠道产生了些许影响。

随着大量高端水果正在从“高毛利引流品”变为“平价走量品”,生鲜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纷纷通过降价、价格补贴、流量扶持,刺激消费者,提升销量,尤其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比如荔枝在电商平台出现“9.9元三斤包邮”,榴莲价格一个月内暴跌36%,短期销量增长可能伴随利润率下滑。中小平台面临更大压力,需通社区团购、会员制或区域深耕等差异化方式维持生存。

不过,这种价格战的方式虽能让水果销量有所增加,但单品毛利率可能被压缩。需要平台采取更高效的运营和损耗控制,时刻调整整体品类策略。

在供应链层面,头部万家之一“多多买菜”采用“源头直发”模式,深入水果产地,直接与果农或种植基地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比如其在云南丘北的“多多农园”雪莲果基地通过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运营,在山东与寿光蔬菜基地的合作延伸至水果品类。

盒马则与佳沛签订4亿元年度订单,推动奇异果售价比首次入华时降50%,同时通过品牌合作提升产品信任度。

这种“量价平衡”策略要求平台具备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进一步拉大与中小玩家的差距。并且,其还在在云南、山东等地建立直采基地,确保水果新鲜度和品质的同时,有效控制价格。

这一切的最直接受益者自然是消费者,大家能以更低价格享受到原本昂贵的高端水果,提升生活品质和消费意愿。

不过,随着市场供应充足,选择范围更广。消费者会更关注品质差异,愿意为真正优质的产品支付一定溢价。接下来的平台竞争,势必会更加精细化。

同时,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加强对水果种植的引导,避免产能过剩,帮助果农提升水果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保障果农合理收益。

食品加工企业和电商企业则要加强对水果品质把控,注重品质化、品牌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加工等方式提高水果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稳定市场价格。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高端水果 价格下降 供应链 消费升级 电商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