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4小时前
这两年靠AI毕业的朋友们,你们好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校园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论文选题、撰写到图文生成,AI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催生了“论文靠AI”的新现象。面对AI带来的效率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了一场“猫鼠游戏”,在技术、规则与道德间进行博弈。检测工具的局限性,促使教师调整策略,从“照妖镜”转向“人眼识别”和“钓鱼执法”。同时,学生也研发出“笨蛋大法”等反侦察技术。尽管AI普及率极高,学生普遍存在“用与焦虑”并存的心理。面对这一趋势,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双通道制度”,允许AI但需注明。然而,AI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成为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 **AI深度融入大学学习流程:** 如今的大学教育已深受AI影响,毕业论文的选题、参考文献查找、正文撰写、图文配图乃至降重修改,都可借助ChatGPT、Perplexity、Gemini、DeepSeek等AI工具完成,使得本届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论文靠AI原住民”。

⚖️ **“猫鼠游戏”与道德困境:** AI在大学的普及引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新的“猫鼠游戏”。学生利用AI追求效率,而教师则试图通过检测工具或调整作业形式来辨别和规避AI作弊。这种博弈也伴随着效率与诚实之间的道德拉扯,学生普遍认为AI在“灰色地带”打擦边球,但将其视为“项目管理”能力的体现。

🕵️ **教师应对策略的多样化:** 面对AI检测工具效果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们正从依赖检测转向“人眼识别”,通过分析语言风格来判断AI痕迹。更有甚者采用“钓鱼执法”,在作业中故意设置陷阱,如加入无关词汇,以暴露使用AI的学生。同时,部分教师也通过拆分作业、要求手写、展示草稿等方式重构作业流程,从源头上限制AI的使用。

💡 **学生的反侦察与“效率至上”心态:** 学生们也积极研发“反侦察技术”,包括优化AI提示词以模仿人类写作风格、先自行撰写提纲再由AI填充内容,甚至故意制造错误和口语化表达以规避AI检测。部分学生还采取“主动投案”策略,通过口头复述论文逻辑来应对质疑。这种对效率的追求,反映了学生“只学习感兴趣内容”的心态,但也可能导致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退化。

📈 **AI普及率与潜在的教育危机:** 近九成大学生承认在学习中使用AI,其中相当比例为“日用型用户”,AI工具已成为他们学习的“军火库”。尽管多数学生对使用AI持矛盾心态,认为其省时省力却也担心“越用越笨”。这种趋势对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培养独立思考、表达和探索能力——构成了潜在威胁,引发了对教育未来方向的深刻反思。

又是一年毕业季。

为一纸毕业论文焦头烂额的时代过去了,再也没有了暑假前一天天常坐在图书馆、自习室、咖啡馆的状况。

如今的大学,就像是一块浸泡在AI大水桶里的海绵。

毕业论文的题是 Claude 开的,参考文献是 Perplexity 给的,正文是 ChatGPT 写的,图是 Gemini 配的,降重修改是 DeepSeek 做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届的大学毕业生,正是“论文靠 AI 原住民”。我们似乎早习以为常,但 ChatGPT 公开上线并突破百万用户也只是2022年底的事情——不足三年,比龙珠战士备战未来人造人的时间都短。

这也催生了一场大学校园内崭新的“猫鼠游戏”,学生与老师在技术与规则之间博弈,同时陷入要效率还是诚实的道德拉扯。

大学如逆旅,而 AI 早已是同路人。

我只会“亲自”学我感兴趣的那些

2022 年底,OpenAI 发布 ChatGPT,一周用户破百万。学生们迅速发现,这玩意儿比“百度+知乎+小红书”加起来还好使,堪比“赛博哆啦 A 梦”。

于是,先用上 AI 的人,先“享受”大学生活。

Alex 是一名纽约大学文科专业的本科生。他对《纽约客》记者坦言,要不是靠 ChatGPT 写的入学申请书,可能都考不进来。“我知道这很不诚实,但我现在已经在这里了。”

入学后,Alex 更是把 AI 用得出神入化。

课前教授布置预习作业,要求他们读完研究的著作并课上讨论,Alex 直接用 AI 给他精炼要点。“教授课堂上不让用屏幕,我就把 AI 生成的要点手抄在笔记本上。”(你说他钻空子吧,他还挺刻苦。)

得益于多模态技术发展,“应付”艺术史课的作业时,Alex 直接拍下博物馆展品的照片和墙上的说明文字,上传给 Claude,让它按教授要求吐出一篇论文。

“这是我不太喜欢的课,所以我尽量不多花时间。”理由充分,难以反驳。

第一次输出不满意,他就优化提示词、重新生成,最后的版本拿到了 A-。

“我大概知道文章讲了啥,但如果教授让我详细讲讲,我铁定凉凉。”但 Alex 耸耸肩,“但谁在乎呢?”

图片来源 Vox

他的同学 Eugene 听得目瞪口呆,他也用AI,但主要用来搞定商科的计算题。还不敢用 AI 写作业和论文,担心“能过了 AI 检测吗?”

结果两人拿着论文检测,一个平台显示是 28% 由 AI 生成的概率,另一个显示61%。“比我想象的低”,Eugene 感慨。

把这篇文章也去试了一下 AI 检测|GPTZero

期末结束,Alex 写两篇人文课程论文,总共花不到一个小时。放在以前,耗上一整个周末都搞不定。

“我现在根本记不得这两篇文章写了什么了,哈哈哈哈。”AI 帮他拿到了学分,一篇 A-,一篇 B+,没人追问,他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这代表很多学生的真实心态:不是抗拒学习,而是只愿意“亲自”学那些真正感兴趣的。

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像 Alex 一样,从入学到毕业都由“AI 包办”,但或多或少沾上了,就很难戒掉。

Eddie 是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的社会学专业学生,同时还要在课余兼职,他对 AI 的态度就有些模棱两可,“我只用它头脑风暴,或者用来辅助答题,真正写东西我还是自己来。”

但当面临课业和打工的时间压力时,Eddie 又妥协了“有时候上完班要赶一个小测验,我就直接用 AI 了……不是什么重要课程,我也不太有负罪感。”

这些学生们也知道用 AI 写作业是在“灰色地带”打擦边球。

但对他们来说,这没有引发“抄作业”的羞耻感,而是锻炼了“项目管理”的能力。

“虽然我写得少,但我管得多呀,是我,主导了整个流程。”学生自嘲道。

猫鼠游戏

最早的一批教师尝试用 GPTZero、Copyleaks、Originality.ai 等检测工具判断论文是否由 AI 生成,但发现效果参差不齐。就像 Alex 那篇艺术史论文,两个检测器给出结果相差甚远,老师不敢随便就给警告或挂科。

主流的 AI 检测工具 Originality.ai丨Originality.ai 

此前德州农工大学一位教授用 ChatGPT 检测学生作业,结果全班被误判为“AI 作弊”,遭到学生反诉。因此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靠检测器抓人是一种既会错杀也会错放的糟糕办法。

于是,越来越多教师决定弃用“照妖镜”,改练“人眼识别”。

“你看多了,就能看出味儿来了。”加州某位教授表示,“那些语言特别平滑、不带一点个性、逻辑滴水不漏的作业,八成是 AI 的手笔。”

另一边,一些老师开始使用“钓鱼执法”抓现行。

Vox 的一则采访中提到,有些教授在作业要求里故意埋雷,加个“周杰伦”或“珍珠奶茶”这种和课题毫无关系的名词,甚至还会把字号放小,改成白色,学生猛一看看不出来,结果学生直接全文复制粘贴,ChatGPT 也照搬全收,一本正经地把“周杰伦”和“珍珠奶茶”融进了课题作业,顺利让学生暴露。

这种“钓鱼大法”已成教师群体的热门战术。

但抓到 AI 作业后,老师们依然头大。“因为学生只要否认,你就几乎拿他没办法。你不能因为某个网站 70% 概率的检测结果就控诉学生作弊。”

于是,很多老师选择“以退为进”,重构作业形式。

比如爱荷华大学的某教授,他强制要求第一节课的作业要当堂手写,不仅是为了练笔,更是为了让学生留下“书写原始样本”,方便教授与后续作业做文风对比。“有学生当场走了”,该教授称。

还有一些老师选择从流程入手“限制 AI”:比如把论文拆成多个阶段提交、要求展示思路草稿,或者加入课堂即时写作环节。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写作项目主管 Dan Melzer 就明确表示:如果你布置的作业是“一个月后交一篇五段式论文”,那老师就是在鼓励作弊。

所以他要求学生的作业不仅有最终版,还要提交草稿、教授反馈后的修改记录。

然而,学生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这届长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原住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纷纷研发了自己的反侦察技术。

首先是 prompt 升级。Alex 和朋友们会反复调教 Claude 的输出语气,比如他会给 AI 说,“写得要像个凌晨两点还写论文的本科生,带一丝绝望和凌乱。”

其次是“打草稿”策略:有学生先自己写出提纲或草稿,再让 AI 补内容,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更有“人味儿”,也便于回答课堂提问。

最绝的是“笨蛋大法”。一个乔治城大学的学生说:“有时候我故意让文章写得不那么流畅,加入错别字、语病、口水话,好让老师觉得是我亲手写的。”

终极绝招是”主动投案”。一名学生透露,他会交完作业后,主动申请口头复述,“只要我能讲清楚论文逻辑,老师一般不会细追到底是不是 AI 写的。”这招反客为主,搁谁谁不懵?

还有学生不得已只好“倒抓”老师使用 AI,希望换取一些宽松政策。一位东北大学学生向学校申诉,抱怨教授用 AI 写教材、写评分标准,要求退还部分学费。

学院教育的终结者?新起点?

AI 在大学生中的普及速度,可能远超外界想象。

根据 2024 年 Digital Education Council 的一项调查,高达 86% 的大学生承认在学习中使用 AI,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是“日用型用户”。

Digital Education Council

更劲爆的数据来自《纽约邮报》:97% 的 Z 世代学生表示自己用过 AI 辅助学习,包括写论文(31%)、做作业(35%)、备考(56%)、记笔记(46%)。他们“军火库”里有 ChatGPT、Gemini、Grammarly、Quizlet、Brainly 等等工具。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HEPI)的研究也透露:在英国高校,超过 88% 的本科生表示在评估任务中用过 AI 工具,而这一比例在 2023 年还只有 53%。

有意思的是,“心安理得”的人占少数,多数人一边用,一边焦虑

BestColleges 的一份学生调查显示,54% 的大学生认为使用 AI 写作属于某种形式的“学术不诚实”,但讽刺的是,其中 56% 的人还是在用。

大学生们就这样在“我知道这样可能不对”和“可是这样真的省事”之间左右互搏。

而且 Vox 的文章中提到,学生们一方面觉得 AI 省时省力,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越用越笨”。

大学也正在悄悄调整底线。比如澳大利亚的高校开始推行“双通道制度”:考试禁用智能设备,不过作业允许 AI 但需注明来源。

这种抓大放小的策略,是学校既承认 AI 已经无法被阻挡的现实,也维持了一定的学术底线,属于里子面子都有了。

有位老师曾在采访中情真意切地说道,“我不指望学生在毕业后还能写论文,但我希望他们记得,在大学这段时间里,有人认真读过他们的句子,期待他们表达出真正的想法。”

事实上,表达、思考、探索,这些高等教育中应该长出的优秀特质,却在 AI 时代隐迹渐无。

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的 August 用 AI 写的论文被教授当成范文,她当中在系里朗读时,一开始还有些紧张,但下一秒就想开了,“要是大家不喜欢,那也不是我写的,是 AI 的锅。”

AI 成了学生应付老师和学分的“面子”,也成了他们能心安的“背锅”工具。

如果 AI 成为“效率至上”的借口,教育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只管埋头狂奔。那么,大家真的都有光明的未来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果壳”(ID:Guokr42),作者:糕级冻雾,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在大学 AI作弊 教育变革 学术诚信 人工智能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