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18日 10:01
大V的邪教本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剖析了当下知识付费领域普遍存在的“贩卖焦虑”模式,指出一些公众号、大V等内容输出者通过迎合用户的情绪需求,制造和缓解焦虑的循环来盈利。文章还探讨了话语权如何导致“党同伐异”的现象,并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揭示了意见领袖如何利用权威感和“NPD式霸凌”来巩固其变现基础。作者强调,真正的创作者应在表达自我与尊重他者之间寻求平衡,以真实连接为目标,而非追求名利。

💡 贩卖焦虑是知识付费的盈利模式:文章指出,当前很多内容输出者通过研究人性弱点,特别是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来设计商业模式。他们通过暂时缓解焦虑,同时又不断激发新的焦虑,形成一个稳赚不赔的循环,这在知识付费领域已是普遍现象。

🗣️ 话语权导致“党同伐异”:作者通过个人经历说明,一旦拥有话语权,意见领袖容易被趋同惯性裹挟,形成“信我者得永生”的氛围,排斥不同意见。这种“党同伐异”的趋势,旨在通过强化权威感来巩固其变现基础,如广告、付费内容、课程等。

🛡️ “NPD式霸凌”强化权威感:文章揭示,部分内容输出者展现出一种近乎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霸凌气场,通过强调“我最懂、我最聪明、我最正确”来树立权威。这种强势输出风格,利用了人们害怕迷茫、渴望确定和控制感的心理弱点,从而更容易建立起变现所需的权威感。

⚖️ 真正的创作者需平衡自我与他者:作者提出,真正的创作者应将表达和沟通作为主要目的,而非名利。核心在于如何在完整表达自我的同时,有效地让他人理解,即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找到平衡。这需要对表达技巧的掌握和对读者的尊重。

💖 以真实连接为目标:文章强调,当表达能引起共鸣是好事,但无人共鸣时也应习惯冷清。作者以自身为例,表明不放广告、不卖课,只为真实地与人连接,并清晰表明自己并非真理或智慧的化身,这是一种对内容创作本质的回归。

因为朋友的推荐,我订阅了一个著名的公众号。文章很长,这本不算问题,但那种无可置疑、甚至盛气凌人的口吻让我感到不适。他们的置顶文章全是付费长文,标题动辄改命,看似充满洞见,实际上是一套熟悉的剧本。今天我付费读了一篇,顿觉有感,不吐不快。

为什么他们能做成每篇五万以上流量、付费人数过万的生意?按照他们自己的方法论来说,不过是精准地研究了人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弱点,满足了市场需求。

当下人们最大的需求是情绪价值,而最普遍的情绪是焦虑。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贩卖焦虑——一边暂时缓解焦虑,同时暗地里再激发更多的焦虑。如此循环,稳赚不赔。这并不新鲜,知识付费商人已经把这套模式玩到了极致。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类内容输出者——无论是知识付费平台、大V、公号还是女性成功学导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党同伐异,信我者得永生

意见领袖文章下的评论如同“日出东方,唯我不败”般一边倒的吹捧,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

话语权的陷阱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自己的一个经历。从博客时代起我就喜欢的一个女性博主,曾以文艺女青年的人设走红,后来转型心理学,以“温柔”著称。我延续了年轻时的好感,继续关注她的公号。

有一天,她写了一篇文章,说有些朋友的存在让人安心,有些人什么都不说就让人焦虑,并以自己朋友圈为例。这话不算什么洞见,也无伤大雅,但我忍不住留言:像我们这些容易焦虑的人呢?抑郁症患者呢?难道我们都不配拥有朋友吗?

我没想到,她秒回了一句她绝对不会公开的私信:“你说的都对,你是全天下最聪明的行了吧!”

我当时像被狠狠敲了一棒子,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大脑发懵。我立刻反省自己有没有说出什么冒犯的话,但她在我心目中可是一个温柔有智慧的大姐姐啊,为什么说话满是戾气?再看她文章下的留言,清一色的吹捧和马屁。我终于明白,我确实不合时宜。

我总是用自己习惯的真实和真诚去推测别人,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每个人的目的不同。

这种党同伐异的趋势,其实是话语权的固有属性。任何一个拥有一点话语权的人,都很容易被这种趋同的惯性裹挟——建立一个核心粉丝群体,再通过他们扩大影响力,以实现名或利的目的。

所谓的“内容输出商人”,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传播变现:广告嵌入、文章付费、会员制、卖课程、卖咨询、办线下活动……为了最高效地达成目标,他们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权威感。那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是一种近乎NPD式的霸凌气场:我最懂,我最聪明,我最正确,你听我还有救,不听我就等着坠入地狱。

不同人设之下,风格不同,但潜在目标一致。最能够强势输出的风格,最容易建立赖以变现的基础——权威感。这就是人性的一大缺陷,很容易被虚张声势的确定性唬住。因为人都太怕迷茫和无目的性,太需要确定和控制感了。

随便看看那些大号的留言管理和回复留言的口气就明白了:权力真是件可怕的东西,轻易的就能异化人性。

纵观如今的媒体生态,“营销号”这个称呼其实挺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内容创造者很少,更多的是内容输出者,用最快速、最能收割流量的方式变现。他们擅长的不是创作,而是营销。

这可能也是现在媒体和传播的时代现状,五分钟的视频,两千字的文章能有什么真知灼见呢?快消费时代阅读已经垂死了,沦为少数人的小众习惯。

自我和他者的平衡

如果我们定义:真正的内容创造者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和沟通,而不是名利,那么他要面对的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自我和他者之间找到平衡?

我相信卡夫卡从未分析过他的受众;陀思妥耶夫斯基倒是为了编辑催稿写得很快,但那是为了生计,不是为了取悦。

我认为,内容创造者要考虑的“他者”,更多是技巧和沟通方式。任何一种表达都有基本的技巧作为支撑:画作是线条和色彩,电影是画面和氛围,文字则是节奏和语感。在这个基本平台之上,创作者才有自由——在基本水准之上,才有风格

读者视角,是对他者的尊重。这是任何表达都必须面对的张力:一方面尽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也尽可能有效地让他者理解你。

当你的表达恰好契合了一些人的感受,有人与你共鸣,那当然很好;当没有人共鸣时,要习惯冷清,那是人生的原貌。

这篇文章其实也不到两千字。如果你觉得它也像营销号的作文,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不放广告,不卖课,更不做线下。更重要的是,我把这句话贴在脑门上:我不是真理,更不是智慧,我只想真实地与人连接。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知识付费 贩卖焦虑 话语权 内容营销 意见领袖
相关文章
短剧杀向品牌定制,还能造出几个“韩束”?
身为一个资深韭菜(合计付费超百万,去录了期telegram,还是想说一下知识付费现状: 1. 课程不承诺任何结果,各IP的交付质量差异巨大,割韭菜永远存在,但不是产...
618前夕淘宝抖音互联互通,共同加码内容营销
知识付费,真的不能再做了。 润宇给出的分析是:红利全面收窄,普通人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知识付费的本质是给人向上流动的预期。 在这种错位下,用户就会...
TikTok据悉本周将进行裁员
年轻人,你根本不知道我的内容和我的社区有多高的价值。 你敢想象做知识付费,而且价格还不便宜的情况下,退款率只有五百分之一? 1600+人付款,只有三个人退款...
名创优品是怎么做出海本地化的?
做咨询就是做知识的搬运工,信息差是商业的本质之一 今天出差去大连,高铁上不适合写长篇大论,讲一个我认识到的商业模式。 这世界上存在两种非常朴素的商业模式...
今年2024年618注定会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大品牌下滑,小而美遍地开花。 高歌猛进的企业如果不会用「内容」做规模化精准人群营销,即将严重感受到「挫败感」——原...
和?行业大佬聊天得出一条暴论: 今年的小红书生态, 三流生意做知识付费做陪跑, 二流生意做博主做mcn, 一流生意做卖货做品牌。 看了一个案例:低粉矩阵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