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讲述了广东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长期沉迷六合彩赌博,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作者从小就目睹了赌博引发的家庭争吵、父亲的暴力行为以及家庭的贫困。为了补贴家用和支付学费,作者不得不在学生时代就外出打工。尽管家庭生活拮据,父亲和奶奶却依然沉迷于赌博,忽视了对子女的关爱和家庭的未来。作者对这种行为表示不解和无奈,并拒绝了父亲的借钱赌博请求,引发了对家庭赌博问题的深刻反思。
👨👩👧👦 **家庭的经济重担与赌博的恶性循环:** 作者的父亲是一位农民,几十年来深陷六合彩赌博。即使在家庭经济困难时期,例如父亲失业、租用的农田被征收,作者不得不外出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家庭成员的衣着也非常朴素,但父亲和奶奶依然将金钱花费在赌博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成员的生活质量。
💥 **赌博引发的家庭冲突与暴力:** 文章详细描述了赌博给家庭带来的直接冲突,例如父亲因赌博输钱被母亲发现后,引发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出现摔杯子、持铁棍驱赶年幼子女的暴力行为。这种充满戾气的家庭环境对年幼的作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让他感到恐惧和不解,也反映了赌博对家庭和谐与成员身心健康的摧残。
💰 **对子女的忽视与金钱的错位:** 作者提到,在自己极度贫困、对金钱精打细算的时候,父母却舍不得为子女花钱,却仍然将几十甚至上百元用于购买六合彩。这种对子女需求的忽视,以及将有限的家庭资源错配给赌博的行为,让作者感到不被重视和心寒,尤其当他意识到父母的赌博行为并未顾及家人的感受时。
📉 **对亲人的赌博行为的无奈与拒绝:** 作者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面临着父亲当下再次要求借钱赌博的情况。尽管父亲声称近期消息准确并已连赢数期,作者依然坚决拒绝,并对其父的7、8千元存款是否足够他一次性下大注表示质疑。这种拒绝不仅是对自己经济底线的坚守,也体现了作者对家庭赌博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无奈。
💡 **赌博的长期亏损与家庭成员的认知偏差:** 作者回忆起几年前奶奶曾中过3000多元,当时自己还觉得厉害,但后来才了解到奶奶实际上是长期亏损的,每年都会赔几千元。这种对赌博“赢小输大”的认知偏差,以及对亲人赌博行为从最初的“厉害”到后来的“亏损”的认知转变,反映了赌博的迷惑性和对家庭成员认知的影响。
广东家庭,六合彩盛行。我爸农民一个,几十年赌徒了,从我记忆开始(03 04)年就开始赌了,再往前应该也是有赌的。
记忆里最深刻的几个点:
1. 小学时候,我姐教我写字写小一点,省笔水。
2. 08 年的时候我爸相信别人说的什么消息,拿 1 万去买六合彩。后面被我妈发现,他说拿去借人了。他们吵架、摔杯子,然后我爸看我、我姐站旁边看着,追过来拿起旁边的铁棍将我赶到床上,我吓哭了。他说别人小孩怎么那么懂事,看到父母吵架都会去劝,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大概意思,记不清具体的了)
那会租的还是农民房,就是那种农村的瓦房。
3. 初三暑假在西餐厅端盘子赚学费,高一暑假他租的农田被征收了,失业几个月,我去电子厂干了两个月赚学费生活费(16 年左右,赚了好像 3700 , 具体多少记不得了,现在看真黑啊)
4. 高二我爸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去学开挖掘机,月入 2w
5. 大一到大三极其自卑,觉得家里随时完蛋那种。极其抠搜,几块钱都不舍得花,吃饭、买衣服很便宜,穿得破破烂烂的(尤其冬天),头发很长才剪,不舍得对自己好点。
然而前段时间才想到,我爸我奶奶这样赌,也没有考虑过家里其他人啊。比如我奶奶一年估计输 2k-3k(具体我不清楚)。而我在那时还处于因为贫穷而极度抠搜的状态。。。
尤其小时候,本来就穷了,对自己子女不舍得花钱、反而买六合彩几十块 100 块的买,父母总是吵架,我妈也反对赌博。
刚刚他给我说近期跟的消息很准,已经连赢 3 期特码了,赚了 2400+。让我借钱给他,他要买大点。我说他自己有 7 8k 还不够吗,难道要一次下 1 万?(我是肯定不借钱给他赌博的)
各位如何评价呢。
我想起来我奶几年前也是中了一次 3000+,然后我那时没想那么多还说厉害。后面几年才了解到她平均还是亏的,一年赔个几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