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我们不能再深陷于「文件格式」,传统文件格式已死。
大部分人认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强不强,看他的电脑桌面就知道了。桌面干净,文件夹井井有条,仿佛就和“高效”、“专业”划上了等号。
但今天我想说一个颠覆你认知的观点:如果你还在乐此不疲地整理文件夹,那你很可能正在被 AI 时代淘汰。
为什么?因为你把最宝贵的认知资源,投入到了价值最低的“数字整理”上。你以为你在“管理”,其实你只是在整理信息的“容器”。更致命的是,你还在为信息的“格式”所奴役。 传统工作流的一大痛点在于,人们被迫屈从于格式和工具的桎梏,而非集中精力于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和创新表达。为了写报告,你打开 Word;为了分析数据,你切换到 Excel;为了展示,你又捣鼓起了 PPT。你被迫在不同的软件和文件格式之间跳来跳去,精力被无情地割裂。这是一种典型的“伪工作”,它让你看起来很忙,却没有产出任何创造性的价值。
这和“好好工作就能晋升”的逻辑骗局一模一样。你闷头把手头的事干得再漂亮,如果你不抬头看路,不理解公司的整体业务,不花时间去思考和链接,晋升就永远和你无关。同理,你把文件按格式、按项目分门别类整理得再漂亮,如果这些信息无法在你需要时自由地碰撞、链接、并产出新的洞见,那它们就是一堆沉睡的数字垃圾。
真正高层次的思考者,追求的是“混乱中的秩序”。他们需要的是能随时捕捉灵感,并让所有知识自由碰撞、产生化学反应的环境,而不是一个个刻板的、需要不断维护的数字柜子。
那么,如何做到?答案是把“整理”这件事,彻底交给 AI。
我用 flowith 之后,就彻底告别了文件夹思维。我的工作流程变得异常简单粗暴: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不管是文章(.pdf),代码片段(.py),网页链接,还是一段对话记录(.txt),我不再把它们扔进不同的文件夹,而是统统丢进 flowith 的「知识花园」(Knowledge Garden)。 我不需要考虑它该放哪里,更不用在乎它是什么格式。
因为对于 AI 而言,文件格式将不再重要。 flowith 会将导入的资料自动分解为知识的最小单元——“知识种子”(Seed)。当我需要创作时,flowith 的 AI Agent 可以在一次调用中,同时理解 PDF 里的论文、网页上的数据和笔记里的灵感。它不受模态和格式的限制,能自动将这些异构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帮你完成创作。这才是真正的效率——不是把东西放得有多整齐,而是能以多快的速度,把已有的信息组合出新的价值。
所以,别再把时间浪费在整理文件夹和转换文件格式上了。那是机器该干的活。你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链接,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Derek 一直强调:“品味是人类在 AI 时代最后的壁垒。” 能听懂的人,说明你已经开始摆脱低级的“工具人”思维,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 AI 创作者。
from Agent 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