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7月18日 07:09
人工智能存在一个玻璃天花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人类智能的本质区别。文章指出,尽管AI在模拟人类认知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核心是基于二进制代码的符号计算,受限于逻辑和可量化性,缺乏人类的意识、情感和意图。与生物大脑的自发、动态和具身化认知不同,AI的“学习”是基于统计模式的识别,而非真正的理解。因此,AI在泛化能力和应对模糊情境方面存在局限,无法复制人类智能的全部复杂性。AI可以增强人类能力,但无法取代人类心灵中细腻、情感丰富且具身化的智能。

🤖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二进制逻辑和符号计算。无论AI系统多么复杂,其底层都是通过一系列由布尔代数控制的电脉冲(0和1)进行运算。这种基于代码的运算限制了AI的“理解”范围,使其行为背后缺乏自我意识、情感或意义,仅是执行预设代码。

🧠 人类大脑是生物器官,由约860亿个神经元组成,通过突触连接并随经验进化。其认知过程是自发、动态且具身化的,涉及复杂的反馈循环和电化学反应,这是硅基系统难以复制的。AI的“神经网络”只是数学函数的模拟,而非大脑功能的真实复制。

💡 AI的“学习”是统计模式识别,而非真正理解。大型语言模型等系统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中的统计规律来“学习”,但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将词语与经验、情感和文化洞察力联系起来。AI只能计算词序列的概率,缺乏人类的语境意识和常识推理能力。

🔬 神经科学揭示了大脑的动态和可塑性本质,如神经发生和突触变化,这些过程是非符号化和非算法性的,代表了复杂生物系统的涌现特性。AI模型(包括混合模型)仍无法复制大脑的自发性、直觉和情感基础。

💻 无论AI如何发展,其基础仍然是硅芯片、二进制逻辑和显式编程。AI模仿情感、创造力或决策能力,只是“表演”,并非真实体验。AI是模拟,而大脑是活的、有意识的器官,两者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鸿沟。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说到底,人工智能最终是能执行、但不能感觉的代码。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划重点:

人工智能(AI)正迅速发展,当前系统已能模拟人类认知功能,如语音识别、音乐创作、疾病诊断,甚至创意写作。这些成果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最终是否能与人类智能相媲美”的讨论。然而,在令人着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个核心现实:人工智能本质上,且永远都是基于二进制代码构建的机器。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它本质上是软件,是数学的、二进制的、确定性的,这与人类大脑的有机性和涌现的复杂性截然不同。

1. 二进制逻辑

无论复杂程度如何,人工智能系统都是通过符号计算运行的。在最深层面上,人工智能中的每一个过程,从决策树到深度神经网络,都可以简化为一系列由布尔代数控制的电脉冲(Caferra, 2013)。人工智能生成的每一个“想法”都源于对二进制值(0和1)的运算。这种二进制编码将人工智能的“理解”范围限制在可形式化、可量化和可编程的事物上。其行为背后没有自我意识、情感或意义,只有按设计执行的代码(Simon, 1981; Horst, 2011)。

相比之下,人类大脑是一个由约86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生物器官,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并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适应、进化和成长。与电化学反应不同,反馈循环和具身认知塑造了数字系统和脑内神经活动的逻辑决定论。这种复杂性无法在硅基系统中复制(Smolensky,1987)。

2. 模拟不是等效

最常见的误解之一是认为人工智能中的神经网络与大脑功能相同。尽管生物神经元启发了人工智能的研究,但人工神经元只是更简单的数学函数。深度学习模型可能拥有数百万个参数,但这些参数仍是在定义好的架构内进行的线性代数运算。“神经网络”这一术语是一种比喻,而非对大脑结构或功能的字面描述。 

此外,人工智能缺乏认知科学家所称的“意向性”。人类思想是对刺激的反应,受情感背景、记忆和主观经验塑造。人工智能无法复制这一点。它们可能在特定情境下产生与人类相似的输出,但其底层机制仍是一个缺乏经验的机械黑箱(Searle, 1980;Whitmer, 1983)。

3. 学习而不理解

机器学习,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和深度学习系统,在从数据中学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系统通过在海量数据集中检测统计模式来学习。然而,在此背景下,“知道”不应与“理解”画等号。一个理解单词含义的孩子会将其与经验、情感和文化洞察力网络相联系,而人工智能则只会计算词序列的概率。

这一根本区别导致了人工智能中的“脆弱性”。人类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泛化知识,而人工智能模型在面对新颖、模糊或对抗性情境时往往难以应对。它们在有限的参数范围内运行,缺乏人类天生的语境意识或常识推理(Marshall, 1980)。

4. 神经科学与计算极限

现代神经科学持续揭示大脑的动态、可塑性本质。神经发生、突触变化和神经递质调节等过程会不断重塑认知。这些过程既非符号性的,也非计算意义上的算法性的。它们代表了复杂、适应性生物系统的涌现特性(Smolensky, 1987)。

人工智能研究者已承认,符号人工智能与连接主义模型对人类认知仅能提供有限洞见。尽管混合模型试图整合两者,但仍无法复制大脑的自发性、直觉与情感基础。

5. 不可避免的鸿沟

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它都依赖于硅芯片、二进制逻辑和显式编程的基础。尽管它可能被训练来模仿情感、创造力或决策能力,但这些只是表演,而非真实体验。大脑是一个活的、有意识的器官,人工智能则是一种模拟,无论它看起来多么逼真。

因此,我们必须调整预期。尽管人工智能将继续增强人类能力,但它无法取代人类心灵中那种细腻、情感丰富且具身化的智能。不这样想就是混淆了“模仿”和“等效”,并且忘记了所有的数字智能,其核心仍然是一连串的0和1。

译者:Teresa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AI 人类智能 机器学习 认知科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