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期牵头发布了首个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该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标准空白,首次构建了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关键控制特性体系,并明确了比容量、首次库伦效率、体积膨胀率等核心指标的测量方法。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硅基负极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优势成为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此标准的发布将指导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生产,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发展。
🔋 我国主导制定并发布的《纳米制造—产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领域首个国际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标准空白。该标准首次系统性地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关键控制特性体系,并详细规定了比容量、首次库伦效率、体积膨胀率等核心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为该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 硅基负极材料因其理论比容量是传统石墨材料的十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的需求驱动下,已成为开发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解决方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直接拉动了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使得硅基负极材料的市场地位日益凸显。
📈 中国是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最大的生产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8.5%。其中,以硅基负极材料为代表的新型负极材料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已超过60%,并且随着电池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其市场需求预计将持续攀升。预测显示,到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 这一国际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不仅为全球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生产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引,还将有力推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它将促进材料研发、电池生产以及终端应用的各个环节实现更高效的对接与整合,加速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为新能源技术的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科技日报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付丽丽)17日,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近期正式发布。这也是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领域首项国际标准。
据介绍,该国际标准首次构建了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关键控制特性体系,明确了相应的测量方法,涵盖比容量、首次库伦效率、体积膨胀率等核心特性指标,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标准空白。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更高要求,硅基负极材料凭借其理论比容量超过传统石墨材料十倍的显著优势,已成为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核心解决方案。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量为216万吨,中国作为该材料最大的生产国,全球市场占有率达98.5%。其中,以硅基负极材料为代表的新型负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且随着电池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硅基负极材料的需求将持续提升。据预测,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该国际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生产提供指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全球材料研发、电池生产、终端应用等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衔接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