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7月17日 21:36
学术顶刊何以成为头部学者的“自留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南京大学某教授在核心期刊(C刊)集中发表大量研究同一著作的论文,引发了“C刊当自媒体”的广泛关注。该教授在五个月内发表二十篇论文,其中大部分聚焦于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被指内容高度相似,如同读书笔记的“连载”。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头部学者”与“青年学者”之间的不平等,也触及了期刊的公信力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C刊目录”更新、头部学者扩大影响力、期刊自身利益驱动以及部分期刊被“学阀”把持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这种“吃相难看”的学术生产模式。这种机制对青年学者造成了“逆淘汰”,损害了学术共同体的声誉和公信力,亟需改革,回归以学术质量为核心的良性循环。

🌟 学术期刊“连载”现象突出:南京大学某教授在五个月内于C刊发表二十篇论文,其中大部分围绕同一著作《空间的生产》展开,内容高度相似,引发“C刊当自媒体”的质疑,暴露出部分学者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批量生产”的现象。

⚖️ 头部学者与青年学者的不平等:该事件反映了学术界“头部学者”与“青年学者”(青椒、硕博生)在论文发表机会上的巨大差异。青年学者面临严峻的发表压力,而头部学者却能将核心期刊视为“自留地”,加剧了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公。

📈 利益驱动下的期刊生态:C刊为维护其顶刊地位,倾向于吸引有影响力的头部学者发文,这反向增强了头部学者的议价权。同时,头部学者通过频繁发表论文扩大影响力、争取科研经费,并为门下弟子铺路,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博弈。

📉 学术评价机制亟待改革:文章指出,当前的学术生产与评价机制存在“论文质量不等于论文发表”、“学术水平不等于学位职称”等问题,导致负面激励,侵蚀学术价值观,并可能引发“逆淘汰”。长此以往,将损害学术共同体的公信力,甚至引发公众对科研投入的质疑。

💡 改革方向与建议:为重塑学术生态,文章建议学术共同体应加强自我改良,如强化匿名评审机制,打破以发文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逐步建立以学术质量为核心的良性循环,回归学术期刊创刊之初的探索与研究精神。

2025-07-17 21:00:00

日前,“C刊当自媒体发”事件引发关注。知网数据显示,南京大学某教授5个月时间内在C刊发表了二十篇论文。而仅仅从2025年1月1日到2025年5月7日,就发表了十八篇论文,几乎是一周时间就有一篇论文。在数据之外更令外界震惊的是这些论文的“高度一致性”:几乎所有文章均为研究哲学家列斐伏尔之作,今年度的十八篇里有十三篇都是研究列斐伏尔的作品《空间的生产》。

公开资料显示,该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学界享有崇高地位,论著等身。而从此次引发关注的这些论文来看,十几篇论文几乎都是《空间的生产》的读书笔记,只不过角度各异、侧重不同。坊间笑言“这是在将核心期刊当自媒体发”,也有网友慨叹“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青年学者出路在哪”。

外界对此次“C刊自媒体”事件的关注点,已经不仅是论文学术质量的问题,还扩展到为何头部学者可以发发发,而青椒与硕博生却“发个论文都难”的议题,而这也是积年已久的老问题,关系到当下的学术生产与评价机制。众所周知,硕博生与青椒面临诸多考核与评职称压力,“发C刊论文”成了他们学术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回过头来,学术期刊能否发文章,似乎又不以学术质量为标准。

通常而言,学术期刊尤其是“C刊”“顶刊”代表着一个学术领域的研究水准,投稿者拿出自己最佳的学术成果,期刊编辑依据论文质量与匿名评审结果决定是否刊发,由此形成一个“论文质量—投稿程序—学术水平—优秀学者—核心期刊”的正向循环。然而,“C刊论文发表”却并未遵照这一套本应有之的运行逻辑,而是屡屡沦为“头部学者自留地”,这是理应深入思考的。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方博弈的结果。首先,“C刊目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每两年更新一次,每一个学术领域的C刊数量是有限的。出于自身利益驱动,C刊也希望吸引大牌学者来发文,有助于保住自身的顶刊地位,这就反向造成了头部学者的议价权上升,几乎到了“想发就发的地步”。

其次,对于那些早已著作等身、地位稳固的头部学者而言,他们“发发发”也有助于持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为职称评定与硕博招生带来好处,还能为自己的学生门徒架桥铺路。而议价权的强大也足以让头部学者把C刊变成自留地乃至自媒体,继而在学界创设一些寻租空间,打造种种“门户”“山头”“近亲繁殖”,让本该是天下之公器的学术界变成党同伐异的争夺之地。

当然,还有一些学术期刊本来就被学霸学阀及其徒子徒孙们把持,自己人的文章当然是想发就发,根本不用管什么学术质量问题。大谈特谈“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的拍马文章,也能堂而皇之登上学术期刊。

如此一来,本来有志于学的青年学者成了“最受伤的人”:论文质量不等于论文发表,学术水平不等于学位职称,进而催生更多的负面激励,侵蚀学术界的价值观,长远来看也造就了向下沉沦的恶性循环。“论文掮客”“版面费”,甚至是不少权力寻租带来的腐败也屡见不鲜。

这种学术生产机制自然就催生了“C刊当自媒体”的“吃相难看”。表面上看,此次事件中的各方都受利益驱动而达成共识,但从效果来看却是一次“负和博弈”:C刊虽然拉到了头部学者“捧场”,但这么多刊物几乎是“连载式”地发一本著作的读书笔记,难免让外界怀疑其含金量,本身影响因子也会因为标题重复下降,明年还能不能留在C刊目录都不一定了。

而从张一兵的视角来看,身为早已功成名就的头部学者,如此把C刊当自媒体发,总还是有些“砸了自己的牌子”,损害自身本来稳固的学术声誉。难免令人联想起小说《围城》里那句借助虚构人物说出的讽刺名言,“现在许多号称哲学家的人,并非真研究哲学,只研究些哲学上的人物文献。严格讲起来,他们不该叫哲学家(philosophers),该叫‘哲学家学家’(philophilosophers)”。

进而言之,学术共同体也会因为当下的学术生产与评价机制受到伤害。一方面学术自身面临板结退化,好的学术成果与年轻优秀学者遭遇“逆淘汰”;另一方面,公众也会对学术共同体失去信心,难免怀疑纳税人是否值得投入这么多钱来养活这么多学界中人与学术期刊。

因此,当前的学术生产与评价机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挤出多余泡沫才能让学术界恢复健康。学术共同体应加强自我改良,比如强化完善匿名评审机制、不以发文为唯一评价考核机制,等等,逐步建立本应有之的正向循环,把学术期刊办好,找回近四百年前世界最早学术期刊《哲学汇刊》(《自然科学会报》)创办时的理念,“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今的探索、研究和劳动的若干总结”。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C刊 学术评价 论文发表 学术不端 青年学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