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7月17日 19:44
折叠屏手机的“厚度战争”,是否真的有意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折叠屏手机在追求轻薄化的过程中,似乎正在牺牲部分核心性能和用户体验。尽管早期折叠屏因技术不成熟而备受诟病,但如今的超薄大折叠手机,在处理器性能释放、影像系统配置、电池快充效率以及扬声器效果等方面,普遍存在妥协。厂商通过在不同配色、存储版本或细分配置上隐藏差异,以实现宣传效果和控制成本,同时也为直板旗舰手机留下了市场空间。这种“不完美”的设计,反而更符合当前商业利益的细分化策略。

📱 **性能与散热的权衡:** 为了实现超薄设计,许多大折叠手机在性能上有所保留,要么采用性能稍低的SoC以控制发热,要么在旗舰平台下采取保守的性能调度策略,导致实际性能表现不如同期的直板旗舰。

📸 **影像配置的妥协:** 相较于价格更高的直板影像旗舰,大折叠手机普遍未能采用顶级的一英寸大底传感器,甚至在超广角和长焦副摄的CMOS尺寸上也存在妥协,摄像头模组的凸起设计也影响了整体协调性。

🔋 **电池与快充的瓶颈:** 尽管通过提高能量密度实现了电池容量的增长,但超薄化的大折叠手机在快充功率和效率上进步有限,甚至可能出现倒退。此外,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长期寿命和稳定性仍有待验证。

🔊 **音质体验的退化:** 紧凑的内部空间和超薄机身设计,可能影响了外放扬声器的水准。与早期部分“厚折叠”手机采用四扬声器营造的沉浸式音效相比,如今的新机在双扬声器设计上已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 **隐藏的配置差异与商业策略:** 厂商可能通过在不同颜色、存储容量或特定版本中,对机身厚度、重量、电池容量等进行区分,以兼顾宣传效果和入门价格。这种隐藏的配置差异,也反映了折叠屏手机作为差异化产品布局,旨在避免与直板旗舰产品形成直接竞争,从而最大化市场利益。

早在2019年2月,当我们三易生活前方团队去往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为大家带来MWC的第一手报道时,看到的除了全球首批5G手机之外,同时也有最早的几款“折叠屏机型”。

当然,现在大家都知道,2019年2月的那一批折叠屏手机因为材料不成熟的原因,可靠性后来基本都成了笑话。但站在当时的角度来说,大家其实并不会责怪相关厂商,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将折叠屏(特别是其中的“大折叠”)看作手机行业的下一个“顶级旗舰”符号,并期盼这类产品能够越做越好,真正撑起符合它们价位的用户体验。

但当我们看到2025年迄今为止的折叠屏新机,那一个比一个薄、一个比一个轻的机身时,反而有点感到疑惑了。

越来越薄的大折叠,短板其实还挺明显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解,因为如今的折叠屏手机似乎并没有在全部的方面,都代表了当前最强的相关技术。相反,几乎所有品牌的大折叠几乎都陷入了对轻薄设计的狂热追求中,并不惜为此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

比如在一些品牌的产品中可以看到,超薄型的大折叠要么会选用没那么新、性能没那么高的SoC方案,以换取低发热和低功耗。或者它们虽然采用了最新的旗舰平台,但在常温、且不使用外置散热器的情况下,默认的性能调度会比同期的直板旗舰“怂”很多,实际上相当于性能打了折扣,并未将SoC的性能完全发挥出来。

又比如说,与各家的直板影像旗舰相比,那些大折叠通常价格都会更贵,但后者不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款使用了真正公认最强的1英寸大底方案,就连超广角和长焦副摄的CMOS尺寸往往也要做不少妥协。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超薄大折叠都只有小小的后置摄像头。可问题就在于,当机身足够薄、足够轻的时候,如果再搭配一个“分量十足”、凸出高度极其明显的大“奥利奥”,那个头重脚轻的手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除此之外,虽然托近年高密度电池相关技术突飞猛进的福,如今的大折叠即便是在超薄化之后,依然能够有足够大的电池容量。但因为这种容量的增加,是靠激进地拉高电池能量密度换来的,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的大折叠在快充功率、快充效率上相比以往不仅毫无进步,甚至可能有所倒退。

而且超高硅负极设计是否会对电池的长期寿命有负面影响,目前其实也还没有真正定论。所以现在这些大折叠将来有没有可能会更容易电池“暴毙”?还真不好说。

最后,对比当年的“厚折叠”,如今这些超薄大折叠还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退步,那就是超薄的机身再加上更紧凑的内部空间,确实可能影响到了这些机型的外放扬声器水准。

要知道,当年可是有些“厚折叠”一口气塞进了四颗扬声器,在手机上做出了类似平板的四声道效果。但换到现在的新机上,它们能把正常的双扬声器位置做到对称,恨不得就该谢天谢地了。

隐藏在配色和存储容量里的秘密,有注意到吗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相关厂商不知道现在这些折叠屏手机的“超薄”设计,会产生种种问题吗。

讲真,厂商们绝对是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所以如果大家真的很仔细地去看那些“超薄折叠屏”手机的参数时,可能就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哪怕在同一个型号里,如今厂商们也可能会在机身厚度、重量,甚至是电池容量上去做刻意的区分。

比如,某款折叠屏手机号称“超薄”,但其实只有某个特定颜色的款式会更薄、更轻,其他配色则会明显更厚、更重一点点。

又比如说,某款折叠屏手机号称实现了同类产品中的电池能力密度第一高,但实际上只有顶配容量的那一个版本采用了更高密度的电池。在注定会更“走量”的其他型号上,则使用了能量密度低一点、容量小一点的电池款式。

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呢?事实上,这可能是厂商们既要宣传效果,又要控制产品的入门价位,所导致的结果。但正因为那些“不够薄、电池不够大”的细分款式实际上注定出货量会更大,所以就不免会让人担忧,这种隐藏在外观颜色、存储版本里的细节配置差异,实际上可能也掩盖了更激进设计所包含的某些技术和品控隐患。

“薄折叠”不完美,但正因如此它更符合商业利益

除此之外,在将目光移到这些品牌的整个产品序列时还会发现,如今的这些超薄化折叠屏手机,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厂商们差异化机型布局的一部分。

那么这是什么概念呢?举例来说,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在一些品牌的大折叠上能看到1/1.3英寸的超大底、液态镜头,甚至是不凑数的“后置四摄”,这些直板影像旗舰的同款配置。但到了现在,当1/1.56英寸、放在直板机上几乎是“两千元档标配”的主摄都能在万元级大折叠上“称王”时,其实就已经能看出相关厂商刻意在营造更加细分的产品定位。

说白了,折叠屏可能不见得做不到既有性能、又有顶级影像,但如果都做到了,那么厂商还怎么卖直板影像旗舰和直板“游戏手机”呢?

于是乎大家现在看到的情况,就是直板影像旗舰的性能调校普遍保守,游戏手机的影像设计普遍孱弱,而大折叠虽然有了超薄这个新卖点,但既不会有充分的性能释放、也不会有能够威胁到影像旗舰的拍照设计。虽然三者谁也不完美,但也正因如此,所以才能在市场层面“彻底细分“,相互不会干涉到各自的目标受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折叠屏手机 轻薄化 性能妥协 影像配置 商业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