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7月17日 16:47
“抱冬瓜睡觉”一夜爆火,网友:这玩意省电还治失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面对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网上流传起“抱冬瓜睡觉”的防暑降温方法。文章探讨了冬瓜的物理降温原理,指出其高含水量和表皮特性使其能有效吸收人体热量并蒸发水分带走热量,尤其适合儿童。同时,文章还追溯了古代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情况下,人们通过建筑设计(如通风、隔热材料)、器物(如冰鉴、扇子、竹夫人)以及饮食(如冰镇瓜果、酸梅汤)等多种方式进行消暑降温的智慧。这些方法不仅科学有效,更体现了顺应自然的低碳生活理念,在电力紧张或极端天气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冬瓜降温原理:冬瓜含水量超过95%,具有高比热容,能有效吸收人体热量。其表皮的绒毛和微小气孔促进水分蒸发,蒸发吸热进一步降低表面温度,从而产生清凉感,尤其适合皮肤敏感的儿童,因其降温方式温和。

👍 冬瓜选择与使用:选择个头大、表面光滑无裂痕的冬瓜降温效果更佳且持久。使用前只需微湿软布擦拭表面,保留其天然绒毛以增强降温效果。皮肤敏感者可用纱巾包裹后使用。使用后的冬瓜需置于通风处保存,注意观察其状态,及时更换。

🏛️ 古代建筑降温智慧:古人通过建筑设计巧妙利用自然条件降温。例如,开阔的室内空间利于通风,如汉代未央宫的“清凉殿”使用“水精盘”承冰降温;故宫太和殿的“金砖”地面吸湿降温,琉璃瓦反光,飞檐翘角促进通风;南方骑楼的遮阳走廊、福建土楼的中空天井和厚土墙,以及吊脚楼的架空设计,都有效隔热和促进通风。

❄️ 古代器物与饮食降温法:古人有储冰制度,使用“冰鉴”器具为酒饮降温。扇子(如便面、团扇、各种材质的扇子)是重要的随身降温工具。竹制品如竹席、竹床和“竹夫人”则通过空气对流提供凉爽。饮食方面,将瓜果浸于寒泉或井水中冷藏,宋代已有多种冰饮和酸梅汤等消暑饮品,佩戴含薄荷、藿香的香囊也有提神醒脑的清凉作用。

2025-07-17 16:00:00
最近,网上流行起“抱着冬瓜睡觉”,各大社交平台上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分享帖子和热搜话题,很多人表示这方法可以有效防暑降温。

的确,7月以来,我国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山东、江苏、安徽等,不少地方热到气温直接破纪录,关于各种降温方法也层出不穷——“抱冬瓜睡觉”真能降温?在前空调时代,人类还有哪些“降温大法”?

“抱冬瓜睡觉”,管用冬瓜究竟能不能起到降温的效果,首先就得厘清一下冬瓜这一蔬菜的特性。

冬瓜是含水量极高的蔬菜,其水分含量超过95%。我们中学上物理课时学过一个概念叫“比热容”,说的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单位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如水的比热容约为4.18kJ/(kg·℃),1kg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³J的热量。冬瓜的水含量很高,它也就接近水的导热能力,你就能想象抱着冬瓜相当于拥抱一个“水枕”。

冬瓜表皮温度通常比环境温度低3℃-5℃,形成天然的温度梯度,人体接触冬瓜时,热量会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冬瓜通过持续吸收人体的热量,减缓体温上升的速度,从而产生清凉感。

若将冬瓜提前置于阴凉处或短暂冷藏,降温效果会更加显著。

冬瓜的表皮结构也起到关键作用。其表面分布着细密的绒毛和微小气孔,能够促进水分蒸发,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会带走周围环境的热量,进一步降低表面温度。

相比空调和电扇,抱冬瓜降温不仅不费电,也更加“天然”,不少家长让小孩抱着大冬瓜睡。小孩还不具备体温调节能力,稍微热点就满头大汗,而且皮肤嫩得很,对冷热变化特别敏感。

空调的冷风太硬,吹多了容易着凉,室内也容易干燥,电扇转起来嗡嗡响,对着吹又怕把孩子吹得不舒服。冬瓜的凉气是慢慢渗出来的,贴着皮肤散热比较温和,不会刺激到孩子娇弱的身子。

“抱冬瓜睡觉”是管用,但选用冬瓜时也有讲究。

最好选择个头较大的冬瓜,表面积大,降温效果比小冬瓜更持久;外形匀称、表皮光滑无裂痕,这样的冬瓜散热更均匀,降温效果好,还能避免汁液渗出,弄脏衣物或床铺。

使用前只需用微湿的软布轻轻擦拭表面,不要用力搓洗或使用清洁剂,因为冬瓜表皮天然的细密绒毛能帮助维持凉爽效果,过度清洁反而会破坏这一特性。

对于皮肤敏感或易过敏的人群,可以用干净的棉质纱巾包裹冬瓜后再使用,减少直接接触可能引发的皮肤不适。

抱着冬瓜睡觉后,要把冬瓜放在通风处,避免潮湿环境导致霉变。冬瓜毕竟是有保质期的蔬菜,一般来说,干燥通风的环境下,冬瓜可保存2-4周,冷藏的话保质期可达1个月。

要是发现冬瓜表皮开始变软、发皱,或者闻着有淡淡的酸味,就得赶紧换一个。

不用电的“降温大法”盛夏酷暑难耐,我们更多是依赖空调风扇降温,多数人未曾想到抱着冬瓜睡也能降温,自然是觉得新奇。

很多人不免产生好奇:在没有电或者有电但空调并不普及的年代,我们的先辈还有什么“降温大法”吗?查一查历史文献,先辈的生活智慧让人惊叹。

建筑设计上,古代建筑在构造上充分考量气候因素。《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夏后氏世室的设计,室内空间开阔,利于通风。

汉代未央宫设有“清凉殿”,“以画石为床,张紫玉帐,其上加水精盘,以承冰于其上,盖以避暑”。故宫太和殿的“金砖”地面,由苏州澄泥烧制,质地细密,能吸湿降温,殿顶的琉璃瓦反光性强,减少热量吸收,屋檐设计成“飞檐翘角”,增大通风面积,热空气易排出……

民间建筑也有降温的缜密考量。比如广州、厦门、泉州等南方城市常见的骑楼建筑,屋檐伸出数尺形成遮阳走廊,以避炎日。

福建土楼的中空天井设计,形成“烟囱效应”,热空气上升排出,厚达两米的夯土墙导热系数远低于现代混凝土,形成天然温度调节系统,夏季窑洞室内与窑洞外的气温差可达8℃-12℃,要凉快不少。

还有吊脚楼,依山傍水,楼下架空,可通风防潮,楼上住人,开窗即有穿堂风。

器物降温方面,周代已有储冰之法。寒冬时节,工匠凿取江河之冰,存入名为“凌阴”的冰窖,《诗经·豳风·七月》所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周礼·天官·凌人》明确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当时储冰已形成制度。储存冰的器具叫“冰鉴”,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初期)出土的青铜冰鉴,双层结构,外层置冰,内层盛酒,兼具降温与防腐的功能。

扇子是古人随身的降温利器。汉代出现“便面”,呈半圆形或梯形,材质以竹篾编织为主。

唐代盛行“团扇”,宫女持扇侍立,风过处暑气渐消,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中,多名宫女手持团扇侍立,敦煌壁画中也有大量宫女执团扇的形象。

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了当时南宋都城的各种扇子铺,宋代扇子种类繁多,包括竹扇、羽扇、纸扇等。

古人夏季还常以竹制品降温,竹席、竹床等竹制品是平民常用的降温工具。宋代文献明确记载的“竹夫人”(又称竹几),以竹篾编织成镂空圆柱,通过空气对流实现物理降温,苏轼“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的诗句,描绘了其作为卧具的日常使用场景。

白居易在《谢恩赐冰状》中提到“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说的是,在炎热潮湿的地方,竹席是对身体很适宜的物品。清赵翼在《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写道:“编竹为筒,空其中而窍其外,暑时置牀席间,可以憩手足,取其轻凉也,俗谓之竹夫人。”

饮食上,古人也有很多食疗消暑的方法。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将瓜果浸于寒泉中以消暑。

井水也是天然的降温资源。井水属于地下水,受地表温度影响较小,夏季通常保持在15℃-18℃的恒温状态,可以将西瓜、甜瓜放入井中浸泡,半日取出,瓜肉冰凉。

《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种类丰富的消暑冰饮,比如乳糖真雪、刨冰、酥山冰和冰雪冷元子等,完全可以看作是古代的“冰淇淋”。酸梅汤除热送凉、生津止渴,适合夏日里辛勤劳作。

《燕京岁时记》记载:“酸梅汤以冰糖合酸梅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者为京都第一。”此外,将薄荷、藿香等草药制成香囊佩戴,气味清凉,可提神醒脑。

从建筑结构到日常器物,从饮食调理到生活节律,古人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降温方法。这些法子不仅古籍里有记载,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也很有道理,它们几乎不耗能,处处体现着顺应自然的智慧。

现在总说低碳生活,其实古人一直在实践中。眼下正是盛夏,电力供应紧张的时候,把这些老法子重新捡起来用用,说不定比开空调还管用,顺带还能省下一笔电费。

哪怕暂时用不上,也是有备无患,真遇上停电或是极端天气,祖辈传下来的“降温大法”就能派上大用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冬瓜降温 传统消暑 古代智慧 低碳生活 夏季降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