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17日 15:14
长沙,热翻了一个北方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描绘了长沙夏日令人难熬的高温体验,从大学军训的酷热难耐到摄影工作中的设备罢工,再到对城市高湿高热的深刻感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夏日炙烤的无奈与挣扎。文章也记录了在高温下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缩影,以及作者在避暑无门下的防晒新思路。长沙的夏天,从四五月持续到十一月,体感温度高,即使在阴凉处也难以缓解,空调成为必需品。作者通过观察外卖骑手、卖瓜老乡等群体,以及分享各种防晒装备和技巧,揭示了在极端高温下,人们寻求生存和舒适的各种方式,也引发了对高温下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思考。

🌡️ 长沙夏日酷热难耐,体感温度极高。作者详细描述了在长沙经历的极端高温,包括军训时的闷热、烈日下的工作以及即使在阴凉处也无法缓解的体感温度,指出长沙的夏天从四五月可能持续到十一月,夜晚最低温也高达三十三摄氏度。

📸 摄影工作在高强度户外拍摄中面临挑战。作为摄影师,作者在一次下乡拍摄农产品宣传时,无人机和相机在高温下相继罢工,需要不断降温,并对在长沙夏天户外拍摄产生了生理性抵触,反映了高温对专业工作的实际影响。

🚶‍♀️ 普通劳动者在高温下的生活写照令人触动。文章描绘了菜市场里混合的气味、席地而睡的工人、汗流浃背的环卫大爷以及被烈日劈开的榴莲,这些画面展现了在高温天气下,普通劳动者艰辛的生活状态,也提及了外卖骑手高强度工作和低“性价比”的现象。

🛡️ 多样化的防晒策略成为夏日生存之道。面对无法逃避的高温,作者分享了零成本的“退去上衣”、升级的防晒皮肤衣和遮阳伞、脸基尼与冰袖的组合,以及防晒喷雾和冰凉贴等物理与魔法结合的防御措施,这些都是人们在烈日下“活下去”的应对方式。

🏠 空调成为衡量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无论是露宿货车的卖瓜老乡,还是室内工作的人们,空调的拥有与否似乎成为了区分生活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凸显了在高温环境下,空调对于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今年夏天有多不简单?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写着“中国冷极-根河 39.5°C”。

六月我在东北,朋友发消息说:今年的长沙晒得肉疼。我在想,什么叫晒得肉疼?等月底回到这座“大蒸笼”,我不再怀疑,因为真的肉疼。

回想了一下,我在这座城市待了八年,这份肉疼并不是今年独有的,而是每年都如此。

最早肉疼,是刚来长沙时,大学军训的操场上,踩在垫了两层卫生巾的军训鞋上,站久了依然如踩指压板般难以站立。比这个更难以忍受的,是头顶的太阳,领导站在阴凉的主席台上指挥,我们三百六十度旋转,充分又必要的接收了四十度太阳的照耀。

在一只风扇摇摇欲坠的大学宿舍,半夜被汗珠烫醒是常有之事,下铺舍友买了个充水床垫,不一会就变成了热水床垫。晚饭也不敢吃辣吃咸,不然要面对的是又热又渴的局面。

在长沙,一年到头最难熬的就是夏天,运气不好的话,这里的夏天会从四五月持续到十一月。工作以后如果有了辞职的念头,心里想的也是——等过了这个夏天再说。

毕业开始实习,我每天早上骑着电动车从星沙到开福区,途经一条笔直的三一大道。我上班的时间也是洒水车在这条路上工作的时间。有一天,洒水车从我身边经过,猝不及防喷我一身水,正要嘀咕两句,突然看见洒水车在十字路口留下了一道持久的彩虹,坏心情和好心情抵消了。

后来才发现,只要太阳够大,光线够强,这条道几乎每天都能在洒水车后面看到彩虹。那段时间,对长沙的彩虹祛魅了。

我的正式工作是摄影师。对我们来说,夏天拍摄要出外景的消息简直就是噩耗。

有次要下乡,给一个城镇宣传农产品,做一场伪直播——所谓伪直播,就是前期拍摄完毕,后期剪辑在一起,假装是一场直播。我在里面担任无人机飞手和兼顾副机位的拍摄。下了车,举起相机稳定器就开始拍,两个小时的持续录制,索尼相机在高温下居然罢工了。我一边给相机降温,一边盯着主机位陷入了沉默,只好去商店买了冰水给它降温。三天下来,在不断重复经历衣服被汗侵湿又被太阳晒干的过程之后,我对举着稳定器在长沙的夏天出外景这件事,已经由抗拒变成了生理性抵触。

外景拍摄是低概率事件,但外出走动这件事无法避免。

我是洛阳人,对于洛阳的夏天来说,即便最热的时候,你躲在路边的阴凉地依然有用。而在长沙,你即使在阴凉地,也仅仅是躲避了太阳的直射,体感温度并没有下降。洛阳的夏夜,你盖一个小毯子,吹个小风扇,就已经足够。但在长沙,没有空调便很难入睡,即便入睡,也会轻易被热醒。

相较于被称为“捂汗”的武汉,被称之为“常痧”的长沙似乎更恶毒一些。

同样以高温度、高湿度、昼夜温差小的特点,这两座相邻的华中大都市,每年都牢牢把“四大火炉”的名额把握在手里。在长沙最热的几个月,夜晚最低温也有三十三摄氏度。在轻易就能把人热晕的今天,全天候防暑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去菜市场买菜,腐烂瓜果的气味和刚刚被解剖的小龙虾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再由太阳发酵,组成了你对长沙菜市场的第一印象。

店门外,席地而躺睡午觉的工人大哥,挂着豆大汗珠的环卫大爷,疑似被开了刃的太阳劈开的榴莲,这是长沙普通人的生活样貌。我们看似强大的空调矩阵,面对太阳的持续输出依然微不足道。

七月初,看到青岛宿管大爷被热死的新闻,才惊觉从中暑到热射病,好像只有彻底隔绝了高温才是良策。但又有多少人有这个条件呢?那些在即便是天气预报也无法言说的高温下外出工作的人,有谁能保障他们的体温?从2022年在洗碗厂被热死的五十四岁农妇女工,到今天五十八岁的宿管大爷,河南信阳三十七岁的快递员,这些死亡经验对于我们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公司等电梯的时候,我碰到一位外卖骑手,闲聊了几句。我说,可以给您拍张照吗?他一边拉起衣服擦了擦脸上的疲惫,一边跟我说:“算了,在外面跑了一天,眼睛都晒得睁不开”。后面得知他的收入还是可观的——日薪三百到四百,但是通常每天要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性价比”一下就显得不高了。

回家路上碰到一位卖西瓜的许昌老乡,他的货车就停在离麦德龙不远的马路边上。卖的是河南的本地西瓜,尝了一下是童年的味道,甜而不过。商场均价五块钱的西瓜,他这里卖一块六。我问他晚上睡在哪里,他说就睡在货车的前面,又补了一句“有空调的”。是啊,只要有空调,其他都是其次的。

对上班的人来说,避暑是奢侈的,太阳晒得肉疼,请假避暑扣工资同样肉疼,何况除了云贵高原,无处不是“火焰山”。

避之不及只能防守。今年夏天,我似乎从四处奔走的外卖小哥、公园乘凉的大爷和注重防晒的年轻阿姨身上,找到了防晒的新思路:

1. 零成本防晒

退去上衣,在树荫下和公园的温风亲密接触。缺点,不太雅观,需要做心理建设。

2. 防晒皮肤衣与遮阳伞

层出不穷的各类品牌防晒衣。防晒衣已经快要取代遮阳伞,成为出行的基本搭配。UPF值和莫兰迪低饱和时尚配色,成了大家的首要考量标准。

另外,传统的麦杆草帽和竹编草帽,帽檐大,覆盖范围广,价格低廉,工艺成熟,文化深厚,除了年轻人嫌过时之外,也不失为一种优良的选择。

3. 脸基尼➕防晒手套➕冰袖

在防晒衣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下,防晒行业开始往更精细化发展。

4. 魔法防御——防晒喷雾、冰凉贴

物理防御和魔法防御综合防护,即使在烈日下,也能“活一活”了。

以上措施,治标不治本。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长沙夏天 高温 防晒 劳动者 生活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