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普遍面临外观设计同质化的问题,即便是高档品牌也难以幸免。上汽高管邵景峰指出,新能源时代最大的困境便是设计趋同,摘掉车标后难以区分品牌特色。他强调,应通过注入中式美学等方式,赋予车辆独特的品牌基因,避免落入“全球化模板”的窠臼。从前脸的封闭式设计、贯穿式灯带到内饰的简约大屏,再到车身线条的家族化,汽车设计似乎陷入了“复制粘贴”的怪圈,令消费者产生“脸盲”。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车企对“确定性”的过度追求,忽视了设计的创新与冒险精神,导致汽车设计的灵魂缺失。
🚗 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设计同质化现象,摘掉车标后难以辨别品牌特色,这已成为行业最大困境之一,尤其体现在外观设计上。
💡 注入中式美学等独特元素是解决设计同质化的关键路径,能够赋予车辆鲜明的品牌基因,避免沦为缺乏个性的“全球化模板”。
🤔 汽车设计陷入“复制粘贴”的怪圈,从前脸到内饰,再到车身线条,普遍呈现相似风格,导致消费者“脸盲”,行业亟需反思设计的本质。
📈 设计同质化的本质是车企过度追求“确定性”,沉迷于市场调研、成本控制和快速迭代,从而扼杀了设计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活力。
快科技7月17日消息,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困境是同质化,特别是外观设计层面,这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可?
在MG4媒体发布会上,上汽高管邵景峰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时代,最大的困境就是同质化(普遍采用相似的封闭式前脸、贯穿式灯带和简约内饰,缺乏品牌基因。),摘掉标大家都一样。”
“MG需要自己的东西,哪怕是有一点小争议,那也是自己的,设计很难,很苦,但也很有乐趣。”这位高管说道。
邵景峰还提出需通过中式美学(如中式浪漫)注入独特性,避免设计沦为“全球化模板。
之前就曾有不少网友表示,无论是百万豪车还是十万代步车,车尾的贯穿式尾灯几乎成了标配。从前脸的大尺寸格栅到内饰的“特斯拉式”大屏,再到车身线条的“家族化语言”,汽车设计似乎陷入了一场无声的“复制粘贴”竞赛。
这种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患上“脸盲症”,也让行业开始反思:当“趋同”成为主流,汽车设计的灵魂究竟该往何处安放?
有行业从业者表示,汽车设计的同质化危机,本质上是车企业对“确定性”的过度追求。当车企沉迷于市场调研、成本控制和快速迭代,设计的“冒险精神”便逐渐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