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Potentials 2025-07-17 10:54 北京
AI办公工具越出越多、自动化与多模态生成也越来越强,但团队协作的混乱与低效,依然如旧?
你有没有发现,AI办公工具越出越多、自动化与多模态生成也越来越强,但团队协作的混乱与低效,依然如旧?除了初稿阶段,AI能起点作用,团队后续还是需要应对多轮手动的数据整合、跨职能协同审阅、意见汇总、风格统一等各种复杂需求。
问题不在于一个AI聪不聪明,生成结果是不是足够好,而是办公协作这个环节它就少不了,毕竟工作大多数都是一项团体活动。可是AI都已经重构那么多环节了,让AI融入办公协作流程这件事真的处理不了吗?
最近刷Product Hunt,笔者就意外发现了一款叫Agnes的AI办公协作产品,出自一群新加坡顶尖大学博士之手,创始人Bruce Yang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本科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在微软和领英做过工程管理。
对于让AI融入办公协作这件事,他提出的核心理念是:AI不该只是工具,而应该成为团队中的“智能中枢”。换句话来说,Agnes要做的并不是Office Copilot这种增强Office,而是直接推翻Office的底层逻辑,以AI原生的方式重构整个协作,将AI嵌入到每个操作步骤和环节中。
Office Copilot这类工具之所以缺少良好的团队协作体验,是因为它们仍然依附于传统的Office软件,软件割裂,缺乏上下文记忆,一些AI原生的办公平台开发又默认关注“单人提效”。而Agnes的出发点就是“多人协作”,它从底层设计就考虑了任务分工、版本管理、上下文记忆、多角色参与等真实团队需求。不是输出个PPT或者报告就结束了,而是从起草初稿、团队讨论、意见整合、修改到最终版本输出,整个环节都有AI协助。
比如说,如果你平时经常写方案、做报告,下面这个流程你可能很熟:ChatGPT或者其他AI帮你写大纲→ Genspark/manus帮你生成PPT→浏览器搜索资料和数据,验证修改,形成初稿→传给同事审阅→ 拉群讨论 → 各种版本多轮修改,整体依然靠人工。AI解决了一部分内容生产问题,但协作流程依旧割裂,AI无法处理,沟通成本依旧高。
Agnes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所有任务、内容、反馈和版本整合在一个“AI原生协作工作空间”中,理解的是一个完整的任务链。团队不再需要切换多个工具,信息流转也不再靠“人工接力”。Agnes不是另一个“写稿助手”或“AI PPT生成器”,而是一个基于多智能体架构的AI原生的协作办公平台,不仅负责初稿生成,还能在后续版本整合、风格统一、多部门反馈中始终保持上下文不丢失,AI会追踪修改,理解每次反馈背后的目标变化,并在过程中持续优化输出。
总结来说,它的三大核心特性包括:
真正的协作型AI工作空间:Agnes构建了一个深度适配团队协作场景的AI工作中台,融合了团队记忆、智能体分工和一体化内容生成。这使得任务推进和信息传递能够围绕实际协作流程展开,而非零散的输入输出。
多人实时协作编辑:Agnes支持团队成员实时编辑文档、报告和演示内容,所有修改即时可见,提供接近Google Docs的流畅协作体验,显著优于传统Office的单一文件版本管理模式。
一体化内容生产能力:Agnes不仅仅是辅助优化某个环节,而是通过调度多智能体完成专业文档与幻灯片的全流程生成,底层就是以多Agent架构构建,具备完整的一体化内容生产能力。
Agnes产品主要定位白领、学生与内容创作者,在新加坡本地已经积累了一批种子用户,并赢得了不错的口碑,被当地媒体称之为新加坡的“DeepSeek”。
Agnes总部就位于新加坡,核心团队不少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一直以来,Agnes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保持着密切和深度的合作,包括AI信任协议,多智能体框架研究,模型训练等。
Agnes 的底层核心结构也来自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的研究成果,Agnes创始人更是直接担当了多篇论文的一作,堪称技术派创业者。平台底层核心主要是团队自研的Agnes-R1推理模型和Code Agents多智能体框架。
Agnes-R1模型是一个自研的推理大模型,专为多人协作背景下多智能体的复杂任务编排与上下文保持而设计。
Code Agents框架的主要作用是以结构化伪代码取代传统自然语言的多Agent沟通方式,将任务拆解、角色分工、工具调用转为模块化流程,避免了token爆炸和推理失控的问题。
架构大致分为三层:
结构化流程管理:对全流程、动作和反馈状态进行结构化管理,精准定位关键失败点和状态变化。
模块化任务拆分:将任务分解为乐高积木式标准化模块,每个模块的目标、分工、工具、反馈均明确细化,组合形成完整的协作任务流。
复杂流程控制能力:支持循环、条件分支、多轮任务自动回滚,以适应复杂工程和多轮协作场景。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采用这种架构能够让最终token消耗大大降低,同时准确率提升。根据多项公开基准测试结果,在GAIA、HotpotQA等多步骤推理和跨工具协作任务中,相比自然语言提示,CodeAgents token成本显著降低,准确率反而更高。在VirtualHome长链路仿真环境下,CodeAgents任务成功率则提升近20%,token消耗减少约40%,大幅降低了成本和算力压力。
这也意味着,Agnes 在运行成本上更有优势——这一点对所有做AI Agent产品的人来说有重大意义。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下方地址查看他们的论文,创始人Bruce担当论文一作,另外五名共同作者分别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
Bruce曾在路透社Reuters NEXT大会上透露,模型训练成本不是最大负担,推理成本才是,推理阶段的成本几乎占据公司70-80%的年度开销。消费级AI应用要落地,必须在推理阶段又快又省又稳。
Agnes团队还在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一种“AI信任协议机制”。Bruce在Reuters NEXT大会发言,希望能够推动AI的“可信任进化”,提升AI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
Agnes产品还在持续打磨,体验也仍在调优,虽然不够完美,但它代表的是一个明确的方向:不是让AI更像助手,而是让AI成为组织的“智能中枢”。
AI插件、自动化工具、智能助手,大多还在“打磨旧流程旧环节”。而 Agnes 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从底层架构、模型训练到Agent框架全部自研,重新建构协作流程,让AI融入内容生成、反馈整合、信息沉淀的每一步。
过去20年,我们一直在用Office 的方式工作——不论工具再怎么升级,本质都是“一人一份文档”的思路。Agnes为我们开拓了新的想象空间:面对问题复杂、协作密集、信息高度流转的工作流程,AI 应该如何参与?
Agnes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是一个集AI、记忆、分工、内容生成于一体的全新协作操作系统。这是一场从底层开始的范式革命,可能不够性感,却非常扎实。这个来自狮城的挑战者,已经悄然站在了下一代办公工具的大门口。
-----------END-----------
🚀 我们正在招募新一期的实习生
🚀 我们正在寻找有创造力的00后创业
关于Z Potent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