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刚好,爆肝熬夜,读了《晚点》对美团CEO王莆中的那篇访谈。
他不仅讲了外卖行业的现状,还提到几个很少被公开讨论的问题:外卖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生意?美团核心竞争力,真靠补贴和规模堆出来的吗?如果未来竞争不再靠价格战,那靠什么?
智远认为,这些问题和答案合在一起,指向了一个更高起点:外卖行业正在从「补贴时代」,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而新阶段关键,是看谁能更快看清未来的方向。既然这样,补贴到底真是非理性吗?还是资本在赌“行业重置”的期权?
01
智远觉得,京东、美团、阿里三家都不是傻子。
从行业角度看,这场补贴大战看起来对整个生态是一种伤害;但换个视角,站在资本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它是一场关于“未来控制权”的豪赌。在智远看来,这场战争背后藏着三张通往未来的入场券。
第一张,是支付入口。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不管是用美团还是饿了么下单,系统总是“顺手”让你绑定它的支付工具?
这不是巧合。外卖是高频行为,大家每天都要吃饭,一顿、两顿、甚至三顿。这种高频率的使用场景,是最好的支付教育方式,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培养用户习惯,他们自己就养成了。
我查了一下数据,美团财报显示支付业务已经覆盖60%以上的用户,而在外卖场景中的使用率更高;饿了么那边也不低,支付宝在里面占了将近一半的结算比例。
京东做外卖,也是为了让“京东支付”在三四线城市站稳脚跟;抖音一开始搞外卖,第一件事就是让你绑定“抖音支付”,而不是跳到微信或支付宝。
这些动作,看起来为了订单,其实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抢占支付入口这个战略高地。
滴滴当年为什么愿意亏钱打车?为了让你用微信支付。今天外卖平台复制的,就是这套玩法。所以你看,表面上砸在订单上的补贴,其实买的是用户的支付习惯。这个价值,比单笔订单本身要大得多。
第二张券,智远认为是:数据资产。
很多人没意识到,外卖平台上产生的数据,比淘宝、京东上的还要细、还要实时。这比电商资产要“性感”得多。
比如,你知道用户什么时候会突然点一份热汤面吗?加班、下雨、深夜……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能被算法捕捉的行为信号。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做什么?预测库存、动态定价,甚至给保险公司提供健康消费模型。
美团几年前就推出了“商业大脑”,专门把这些区域消费趋势卖给品牌商;美国公司 Palantir 甚至靠分析外卖数据,帮政府判断城市的经济活力。
阿里之所以死守饿了么,不只是为了对抗美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补全自己的本地生活数据拼图。这些数据,未来可能比广告变现更有想象空间。
所以,从资本角度看,补贴是在囤积高颗粒度、实时性强的“行为期货”。谁手里握的数据越多,谁就越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用它们换回真金白银。
第三点毋庸置疑:补贴,是抢占最后1公里的入场券。
为什么当年亚马逊宁愿连续亏损二十年,也要坚持建物流网络?因为一旦建成,就成了别人绕不开的基础设施。
外卖也是一样。不管美团、饿了么有多少骑手,他们都是中国最庞大的同城配送网络之一。
闪电仓、前置仓,这些看似只是为外卖服务的小仓库,其实是一个个微型的物流节点。这背后是什么逻辑?为了构建一套“即时配送”的基础设施。
滴滴当年用补贴统一网约车市场后,抽成一下子涨到了25%以上;如果美团或饿了么将来垄断了70%以上的配送订单,是不是也可以向其他行业收“基础服务费”?
京东发力外卖,也是在测试“即时配送”这套体系,未来可以直接复用到京东到家、生鲜配送等场景。所以,补贴不只是为了赢得今天,更是为了掌控明天的基础设施。
因此,智远认为,表面上是非理性的烧钱,实际上每一分钱都可能是冲着“行业重置期权”而去的。
资本看到的,是谁能掌握支付、数据、配送这三个未来钥匙的控制权;真正支撑这一切的,是背后那套看不见却持续运转的“系统能力”。
02
这套系统到底有多重要?它真像王莆中说的那样,是美团真正的护城河吗?你会发现,美团的系统能力,并不只是算法调度那么简单。
它更像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平台生态:一个不靠流量垄断、不靠高抽佣,而是靠协作和服务来维系的商业网络。
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一提到“平台”,第一反应抽佣、剥削、买广告、冲排名……这些词几乎是电商平台的标配。
但在美团身上,有个数字特别有意思:我数据比对交叉差了下,它的整体抽佣率大概在8%左右,远低于淘宝15%-20%,甚至比美国DoorDash的15%-30%还要低。
这是为什么?
因为美团不是靠“流量垄断”赚钱。它的收入更像是“系统使用费”,配送成本、技术支持、结算服务,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本项。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城市里的水电公司:不是因为你用了电就多收钱,而是因为你用了一套系统化的服务。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点,美团到店业务的抽佣只有2%-5%;这进一步说明,它的定位不是“流量地主”,而是“基础设施服务商”。
从这个角度看,8%更像“水电煤”式的基础服务费,而不是“流量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小商户愿意留在平台上。比起动不动就要买广告、冲排名的淘天电商生态,美团反而显得“轻”了不少。
另外,如果你以为美团是一个像阿里或滴滴那样的“中央集权式平台”,那就错了;在我看来,它更像一个“规则制定者”和“系统协调员”,而不是资源控制者。
举个例子:
骑手不是美团雇的员工,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包力量;商户也不是平台选的,而是通过闪电仓、拼好饭等模式自主接入。
整个系统就像一个“自组织网络”,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节奏做事,但都被同一个系统规则引导着。
这不是传统的“平台控制一切”,是一种“算法润滑的协作网络”,有点像诺贝尔奖得主奥斯特罗姆说的那种“公共资源治理”,大家共享一套规则,各自努力,彼此受益。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美团的净利润率常年维持在3%-4%,看起来很薄,甚至有点危险。但换个角度想,这种“薄利”反而成了它的护城河。
为什么?
因为它表面看不是靠榨取商户或骑手来盈利,而是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化来提升整体效率。
再看一组我交叉比对的数据:
美团商户年流失率可能在15%-20%之间,远低于电商平台的30%;骑手罢工的比例也显著低于网约车行业;而且超过60%的骑手是兼职,能在经济波动时充当就业缓冲垫。
这说明什么?美团这套“低剥削、高协同”的模式,在面对危机时更有韧性。就像7-Eleven的加盟体系一样,总部毛利率可能不高,但靠供应链协同和区域密度实现了长期盈利。
所以,智远认为,美团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极致微利的商业模式,看似脆弱,却暗藏着一个独特性:平台经济不一定要靠“流量税”才能生存,美团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
03
什么可能性呢?王莆中在访谈里提到,美团外卖每单利润只有1块钱,运营利润率3%-4%。听起来几乎不赚钱。
但我觉得,这种极致微利的背后,藏着一个很多人还没完全意识到的东西:
中国外卖行业正在用“人力+算法”的方式,跑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叫作“人力+算法的混合模式”。
怎么理解?
人力,不是工具,是可调度的能力。在美团系统里,人力更像是“活体算力单元”。高峰期,一个骑手一天能送35单,接近人体极限。
而在美国,DoorDash的骑手平均每天只能送22单;中国模式的人效整整高出60%,这不是靠骑手更勤劳,而是靠算法更聪明。
美团的调度系统会根据30多个变量,比如天气、路况、商户出餐速度、骑手疲劳值来决定谁接哪一单,什么时候出发,走哪条路线。
这有点像电脑里的CPU在分配任务,只不过这次,任务是跑在“人”身上。
换句话说,这是把人力资源“云化”了:需要的时候就调用,不需要的时候就释放;高峰期加派骑手,低谷期就让他们去干别的。
很多人认为,未来配送要么是无人车和无人机的天下。现实是,目前的技术还没法完全替代人力。
智远查了下,截至2025年3月底,美团的无人机只覆盖了55条航线,主要在深圳和上海。成本是人力配送的5倍,效率反而不如一个熟练骑手。
更别说在城中村、老旧小区、狭窄街巷,这些地方,机器人连门都找不到。
而中国选择的“人力+算法”模式,正好填补了这段技术断层。这不仅避免了“强推自动化”带来的社会成本(比如骑手失业),也维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看看巴西就知道了:iFood强行推广无人配送,结果引发骑手大规模抗议,政府最后不得不叫停。
那么,这个模型只适合中国吗?不。其实它已经开始走向世界了。美团投资印尼的Gojek,以及印度的Swiggy,都在模仿这个模型。
所以,这套模式的核心在于:
它不依赖昂贵的自动化设备,靠“低技术+高组织”实现效率跃迁;这打破了西方“自动化=高资本投入”的传统模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跳过重资产、直接数字化”的新路径。
因此我认为,王莆中说“外卖永远不会赚钱”,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悲观。
但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这个模型或许不够“高科技”,但它足够现实、足够灵活、足够可持续。比起盲目追求无人化,它更有希望。
04
不信,你在想想,如果这个行业真的“赚不到钱”,那为什么大家还在拼命砸钱?当所有平台都陷入“1元利润”的困局,当资本子弹快打完,大家还打什么?
传统互联网竞争一直遵循“赢家通吃”的逻辑。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所有玩家都在输,只是输多输少的问题。
中国外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从2018年的8%一路降到2025年的3%,但补贴战还在继续,平台们仍在烧钱;在东南亚,Shopee、Lazada、打得不可开交, 每年合计亏损超50亿美元,市场份额却几乎没变。
这整个行业陷入了“负和博弈”。这时候,一个新趋势就会浮现:从“你死我活”转向“成本共担”。
美团与饿了么曾在疫情期间联合推出“无接触配送”标准,降低整体成本;中国的社区团购平台也从价格战转向共建冷链网络。
这些此前的动作说明什么?协作成本正在成为新的优先级,当竞争无法消灭对手时,平台可能会选择把核心能力开放为行业基础设施。
再举个例子:
美团的“闪电仓”实验,把自建仓储开放给第三方商户,收取系统使用费而非流量费,有点像当年AWS对电商的改造。
欧盟强制外卖平台共享匿名订单数据,供中小商户优化选址和库存,打破“数据孤岛”;这些做法背后,藏着一个新逻辑:与其一家独占,不如大家共建共享。
看看电信业就知道了:中国铁塔成立后,三大运营商基站共享率超过90%,行业利润率回升;今天的外卖平台,也在走向类似路径,竞争焦点,从“控制资源”转向“运营效率和服务标准”。
除行业自身的变化,还有两个外部力量在重塑竞争规则:
一,政策监管,国内明确禁止反垄断。另一个是技术变革,AI代理崛起,正在削弱平台的流量控制权,区块链和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也正在被尝试,甚至还有其他国家,开始探索“去平台化”的社会实验。
比如日本,现在已经出现了“超本地化平台”模型,让社区商户联合开发开源配送系统,政府补贴技术成本,完全绕过巨头抽佣。
这意味着什么?监管与技术,都试图共同构建“去平台化”的基础设施。
所以,智远认为,这场战争,光看外卖确实维度低了。马云前两天还说,淘宝闪购要先稳定在8000万单,8月7日立秋冲击1亿单,把基本盘做牢、做实。
而这句话背后潜台词或许是:不着急,先练练拳,上牌桌,稳住阵脚,再想想平台经济的下一局,到底往哪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