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AI 17小时前
美团是怎样被卷入这场“外卖大战”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外卖行业补贴大战激烈,美团日订单量达1.5亿。本文分析这场由京东、阿里引发的大战,探讨补贴对行业生态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指出其破坏健康循环、导致非理性消费和商家困境。作者认为,美团虽参与但相对克制,其成功在于早期搭建的增长飞轮,而非补贴。文章强调,长期发展需回归理性,企业应专注核心能力,避免陷入无意义的内卷。

📈 补贴刺激短期增长:外卖平台通过高额补贴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订单量,但这种外源性刺激如同生物医药的点火效应,效果短暂且边际递减。

🤹‍♀️ 破坏行业生态:长期来看,补贴大战会抑制内源性激素水平,导致商家投入无法收回,平台陷入囚徒困境,最终损害整个行业健康循环。

🛒 非理性消费与羊毛党:低价补贴吸引大量非目标用户,即‘羊毛党’,他们仅创造单量而不贡献稳定收入,增加平台运营治理成本。

🛡️ 美团的增长飞轮:美团早期构建的增长飞轮效应显著,通过提升履约能力和丰富供给实现增长,而非依赖补贴,值得行业学习。

🧘‍♂️ 理性发展路径:企业应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而非同质化的补贴战,避免陷入‘剧场效应’的内卷,实现可持续发展。

“外卖三国杀”渐酣,所有人都在疯狂下单。

根据7月12日的消息,当天,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达到了1.5亿。而一周前,这个数字是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突破1亿。

这是一场本不应该出现的战斗。它超额投入的意义至今不明,坊间有个笑话,各家从年初的all in AI,变成了all in 外卖,因为WAIMAI有两个AI。

但它发生的时间点是明确的,从今年4月京东入局,再到阿里从业务到组织的全面加码,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外卖行业面临着超过800亿补贴的冲击。这种超大规模、超低价格的战争,也将美团拖入了其中。

从过往来看,夏季一直是外卖传统高峰,美团去年的订单峰值也出现在夏季。那是2024年8月7日,美团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活动助推下,单日即时零售订单突破了9000万单。

虽然今年和去年有所不同,美团的峰值订单日提前了33天,也并非只靠奶茶咖啡冲单,但整体来看,这次的增长仍然发生在新一轮补贴大战中,整个市场的气氛被烘托到了顶点。战报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让这个7月成为了第一个外卖双11。

只是无论是1.5亿单的美团,8000万单的淘宝闪购,还是6月份日订单量迅速超过2500万单的京东,我认为都不该为此欢呼。甚至,我为美团感到惋惜,对于这家已经拿下70%市场份额、正在行业生态上持续投入的老大来说,这场额外投入可以说毫无必要。

16日晚,《晚点》发布了对王莆中的采访,可见整个采访当中,王莆中反复透露了一个意思——美团不愿参与内卷,并且一直在反对内卷,最后还是被卷入,但参战是为了生存。

王莆中的一个观点令我共情,他说,外卖大战带来很多无效内卷和泡沫,这是值得各界讨论和反思的。是啊,互联网发展至今已逾二十年,何以我们总是踏入同一条河流?

以往的任何一次营销大战都说明,伴随着参与的深度越深,商战的烈度越强,组织很容易跨过理性边界,变成了为把短期份额推进几个百分点而投入无限资源的消耗战。

一旦大家如梦初醒,会发现飓风过境后,满地都是无法被消化掉的“半杯奶茶”。

01 补贴是外源性刺激

这轮外卖补贴大战,在短期内推动了行业规模迅速攀升。

但须知,补贴属于外源性刺激,可以类比的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现象——点火效应,即女性在使用GnRH类似物初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推动体内激素水平迅速攀升,只是,这种攀升,是一过性的。

补贴是给外卖行业点了一把火,但低价狂欢带来的增长,很有可能也是一过性的。

回归以往的补贴大战不难发现,能发挥最大效应的阶段是整个行业的拉新阶段,那时候广阔的市场宛如未开垦的荒地,加把劲多施肥,就能打出成片的良田。但中国外卖市场,经过上一轮的外卖大战,已经过了市场培育期,进入了平稳期,用户规模并非在起量阶段,甚至已经接近饱和。

以现阶段三家平台的订单量来看,日单量总和很快将摸高3亿,另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约五成,远超其他国家。

当然,对于市占率不高的玩家来说,目前阶段的补贴仍有一定拉新作用。只是大家都是互联网老法师了,一定都考虑过一个问题,在已经告别GMV崇拜的阶段,拉新和短期的GMV攀升,都不是企业追求的有效增长。

真正的有效增长,应该是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增长,它需要通过留存和复购来获得。

但是这波增长主要通过平台缴纳“奶茶税”来实现,原因很简单,正餐外卖是一个相对刚性的市场,有相对刚性的用户,每餐支出也相对固定,这些人以前一天最多点三次外卖,现在也一样。所以,单量的增长主要还是要靠非刚性餐点来实现,尤其是客单价不高、用户以裂变性强的青年客群为主的奶茶。

据IT桔子统计,这轮累计800亿元的外卖补贴,差不多相当于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创业企业获得的全部融资。当前最热的“奶咖冲单法”,也是电商流量逻辑主导下的产物,其目的是短时冲单占领心智,而非真实可持续的需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研究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决策主要取决于其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而非短期或临时性收入波动。现在的补贴属于非常规的“转移支付”,是突然的“意外之财”(外源性刺激),而奶茶作为非刚需品,弹性系数很大,发补贴了,消费者就多点一杯,但消费者的预期长期平均收入并没有变化,没了补贴,消费习惯就会回归原来的样子。

在市场平稳期,靠补贴拉新的效率在一定时期内看似有效,但其实很快就边际递减,至于留存率,就看补贴没了,还有多少呗。

此外,正因为这些需求非刚性,所以补贴也很容易招来薅羊毛的客户,这些“羊毛党”乌泱泱涌入,他们对于平台的意义,仅在于创造单量,长期不具备稳定贡献高ARPU的能力,显然,他们也并不是平台的目标用户,平台为此付出的运营、治理成本,可能非常难打平。

02 高额补贴会破坏行业生态

由于GnRH类似物会产生点火效应,有些人将它误认为是外源性激素,实则非也,GnRH类似物其实是一种激素抑制剂,在经历了短期的攀升后,用药者体内的内源性激素水平会迅速下降,甚至达到类似摘除卵巢的效果。

对于外卖行业来说,长期来看,补贴大战很有可能也会达到类似的效果,它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健康循环。

这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2015年前后,在线教育行业曾经经历过一轮补贴大战,当时高途内部绝大部分声音都是要参战,但创始人陈向东坚决不同意,因为靠补贴是无法实现正向UE的,那些用亏损换回来的用户,很多也都是羊毛党。一旦哪天补贴退坡,这些习惯了低价甚至免费的用户,就会不高兴,就会拂袖而去。

但这只是补贴造成的短期问题,长期来看,在外卖这类需要强基建的行业里,补贴还会造成经典的“囚徒困境”。

虽然补贴之下,生意看似红火,但商家并不确定平台什么时候会停止补贴,如果自己贸然增加了人手、签订更多供货,扩张了产能,万一平台停止了补贴,消费者点得少,或者点别家的了,那自己前期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商家也不知道别家是否扩张,如果别的商家扩张,自己不扩张,就有可能损失订单;

对于平台而言,也很难知道商家的供给能力能否跟上,甚至坦率来说,也不知道自己还能补贴多久,对于自己制造出的“短期需求洪峰”造成的各种卡餐,其实是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而平台与平台之间,更颇有些骑虎难下,继续补吧,效用边际递减,即使份额增加,资本市场也并不买账,不补了吧,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打了水漂了。

战争一旦开始,所有企业都要跟着卷。汽车行业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表示,奇瑞此前参与了车市价格战,参与了“内卷”,但已经有所调整,“我们现在不追求销量的排名,质量的排名比销量重要,利润的排名不如创新重要。销量我们可能搞不过别人,所以换一个方向。”

是的,当所有人都卷起来时,其实就陷入了“囚徒困境”,并因外界的噪声扰动而加剧。坦率说,谁不喜欢补贴呢,现在一份饭,补贴+券算下来只需要二三十甚至更低,每天三顿加一杯奶茶,生活成本大幅降低。从个人经济理性来讲,我倒是希望“外卖三国杀”继续打下去,帮我省钱了。相信,和我一样“搭便车”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况且还有很多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大家鼓噪,谁都不敢轻易认怂了。

《风俗通义·佚文》有句话说得好,“杀君马者道旁儿”,马儿奔跑时,路旁的人是会夸赞马跑得快,骑马的人,要么得意忘形,要么拉不下脸,会鞭策不已,马是跑得更快了,但最终使马力竭而死。

做生意,终究是场马拉松。如果只为一时起量,只为收获外界几句鼓噪,那就并非理性的决策了。

这样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也就仅仅十年前,百团大战中,那些用融资发券,期待以价换量的O2O公司,基本都已经隐入尘烟了。

或许这次大战中的巨头不会这样,但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价格战无赢家,“爆单效应造成的是非理性消费、客单利润摊薄,骑手疲于奔命、影响商品与配送服务质量。不在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最终会让利于消费者。”

03 学美团,究竟该学什么

商战的可怕之处在于,会把所有玩家都席卷起来,形成剧场效应。你补了,他补了,于是我也不得不补,哪怕只是出于防御。7月初,美团“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在此次补贴大战中,美团的动作最为克制,但其补贴的效率很高,这是因为在外卖场景里,美团早在2013就开始搭建增长飞轮,而飞轮效应的特点是,伴随着转数增加,飞轮在越转越快的同时,需要输入的动力越来越小。

所以这一次,美团只是在价格体验上加了一点点码,就能驱动很高的增长。

但还是那句话,不必为美团欢呼,因为这是一次原本不必要的冲单,而全行业的补贴一定不可持续。

即便用亚马逊的增长飞轮来作为参照,美团不同的地方在于,餐饮行业不具备规模效应,其成本刚性很强,所以商家侧的降价空间不会很大,如果平台希望通过补贴来拉新、留存、促活,然后促进商家的交易规模,以此来平抑商品价格,提升消费体验,再进入下一个循环。那可能会失望,因为一盘辣子鸡,鸡的钱、辣椒的钱、炒菜师傅的工资、商家的房租都是很难降的。

这些都是刚性成本,甚至各平台的补贴大战,导致订单瞬时增加,反而会造成短期内房东也趁机涨价,使得商家的成本增加,商家的利润不增反减。这就是“内卷”。

实际上,美团的增长飞轮比电商的要复杂的多,因为外卖用户的体验,除了价格和丰富的供给之外,履约水平也很关键。甚至可以说,履约能力才是美团的核心能力,网格化运营的服务区,算法高效匹配的商家和运力,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

今天的外卖“三国杀”,其实是在争夺即时零售入口。过去几年,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实现了难能可贵的突破性增长,其实这个机会,大家看到的时间点都差不多,只是美团最重视,目前单量最多,这的确是值得学习的。而在这中间,美团竖起高高的能力壁垒,挖下了深深的护城河。

那么,大家学习美团到底应该学习什么呢?

答案肯定不是补贴,没有哪个企业会将补贴当做护城河。现在我唯一担心的是,大水漫灌、逐渐陷入狂蹈的补贴大战,反而会对行业产生冲击,埋下扰乱各平台长期发展的隐患,到时候,没有人会因此得利。

其实,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在各自领域夯实自己独有的竞争力,才是长久之计,巨头们没必要在同一个领域来回撕扯。正如微软专注于操作系统,谷歌深挖搜索,苹果专于硬件,英伟达不亲自下场做 AI 应用,大家的资源、能力最大化,最终科技发展、消费者获益、投资者得到回报,宏观增长飞轮高速运转。

正如王莆中所说,美团也知道这样卷没有意义,他们也不想卷,但一旦“别人用非理性的方式冲击你,你就得被迫反击。如果在主营业务上我们不参与的话,连转 AI 的机会也没有了。”

是的,WAIMAI里看起来有两个AI,实际一个都没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最话FunTalk”(ID:iFuntalker),作者:王芳洁,编辑:刘宇翔,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外卖行业 补贴大战 美团 增长飞轮 行业生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