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探讨了TikTok上兴起的AI生成“沙雕新闻”现象。这类视频以新闻场景为外壳,融入出人意料的“意外”元素,引发观众的关注和讨论。文章分析了这类视频的制作模式、传播特点以及受欢迎的原因,指出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以及对观众观看习惯的玩弄。同时,文章也反思了算法推荐机制对内容生产的影响,以及对观众注意力优先级的冲击。
🤡 AI沙雕新闻的制作模式:这类视频通常采用“新闻场景+主持人语言+出其不意的意外”的组合方式,通过AI技术快速生成各种场景和内容,例如地震废墟、火灾工地等,配以主持人的播报,最后加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元素。
😂 视频的传播特点与受欢迎原因:这类视频在TikTok上迅速传播,往往能获得高点赞量和播放量。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内容具有娱乐性,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也因为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制作方式,使得创作者能够快速产出。
🤔 算法推荐机制的影响:文章指出,平台算法更倾向于推荐完播率高、互动率高的内容,而非“好内容”。这种机制导致了观众注意力优先级的改变,人们更容易被这类“沙雕新闻”吸引,而忽略了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
R.Zen 2025-07-09 17:46 北京

最近,AI 假新闻在 TikTok 上爆火。你以为 AI 生成的新闻是这种:数字人坐在演播厅,认认真真播报事故的样子,语气一板一眼,背景是蓝色大屏,画面满是官方感。但真正火起来的是这一种:一位记者站在路面塌陷的事故现场,手握话筒,面朝镜头,字幕配好了,背景音效一应俱全,一切都预示这是一条突发的社会新闻。然而,一个骑车大哥毫无征兆地闯入画面,根本没刹车,连人带车一头扎进前方一个肉眼可见的大水坑,连人带车一起哗地不见了,只剩巨大的水花溅起。镜头不慌不乱继续拍,记者也一脸懵逼地转头看。。。愣了两秒,意识到这不是真实的新闻。这种视频现在在 TikTok 上泛滥成灾。一条又一条,毫无预兆地出现在你的首页。我再放几个视频给大家品鉴一下到底有多沙雕。一个正在爬树的老太太踩了下树,卡擦一声和树一起栽了下来,镜头里的记者原本一副职业范儿,结果下一秒整个人吓呆了。还有这种类似 vlog 的,海崖上的老太太从正面踩梯子,然后非常勇敢的跳崖了。。这姿势标准的,有理由怀疑是前跳水运动员。这种“记者 + 话筒 + 事故现场”的组合,前一秒还在报道新闻,后一秒就有一个极度不合逻辑的“意外”打破它,看着像正剧,点开就是闹剧。更迷的是,一条视频几十万点赞不稀奇,五千万播放也不是梦。评论区都在哈哈哈。还有人开始 cos 现场认领亲人:“那是我奶奶”。这种视频在 TikTok 上成了新的流量密码。。零粉起步,靠十几条“AI 沙雕新闻”就能在两个月内把账号做到 12w+ 的粉丝量。如果你试着去分析它的爆发轨迹,很容易发现这东西为啥在社媒平台上泛滥。只需要套用这个模版,无限排列组合出新视频。[新闻场景] + [主持人语言] + [出其不意的意外] = 一条全新的沙雕新闻
场景:地震废墟、火灾工地、飓风后的小镇;穿着工整的主持人,搭配流利的英语、德语、日语解说;再需要一个出其不意的点,比如主持人突然从远处被高压水枪冲走,比如背景人物突然群魔乱舞,比如采访对象说着说着脱了裤子开始拉小提琴——AI 轻松生成,成本极低,效率极高。而观众也乐得买账。有信心感,但没有信息负担;有内容感,但不需要动脑子;像新闻,但只截取最刺激的部分喂给观众。这类视频的魅力 在于玩弄观众的观看惯性。披着严肃的外壳,展示沙雕的内核。原本是来获取信息的,结果越看越抽象。新闻不新闻、段子不段子,顺手又点了个赞,甚至想让朋友也感受一下这股精神污染。以前卷剧本、卷 AI 模特、卷配音情感,现在只卷一件事--谁能让 AI 老奶奶摔得更离谱。最后你发现,写半个月 AI 短剧的,播放不过三百。写一条“老太从树上掉下来”的,播放五百万。平台算法奖励的,往往不是“好内容”,而是完播率高、高互动率的的内容。你点的每一个赞,也都是对这种内容的再生产授权。AI 抢的不是创作者的饭碗,是人类注意力的优先级,需要思考的内容反而被排在了后面。观众的味觉正在被重塑,但是会不会感觉乏味,会,一定会,但下一波可笑的 AI 新物种,肯定已经在路上了。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