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21小时前
长鑫科技谋求上市,为何是道“必选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聚焦中国企业长鑫科技在DRAM芯片领域的崛起,讲述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文章回顾了DRAM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强调了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特性,并分析了长鑫科技在技术、资金和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举措。通过对比韩国三星等巨头的成功经验,揭示了中国企业在DRAM芯片领域实现突破的关键。文章还探讨了长鑫科技的融资情况和上市计划,预示着其未来发展潜力,并强调了在巨头垄断的赛道中,资本的重要性。

💡DRAM芯片是信息时代的关键战略资源,中国是主要的购买国,但自给率低,市场长期被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巨头垄断。

💰长鑫科技是中国大陆在DRAM芯片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的企业,其DDR4产品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并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速追赶。

⚙️DRAM芯片行业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技术迭代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长鑫科技通过多轮融资,获得了国家大基金、腾讯、阿里等机构的支持,目前估值约1500亿元。

🚀长鑫科技计划在科创板上市,预计募集200-300亿元人民币,为技术攻关和迭代提供资金支持。上市是其在巨头垄断的赛道中,以资本和技术打破“后来者必败”魔咒的关键一步。

文 | 王顺

编辑 | 竹笛

1989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接到韩国三星电子的电话邀请:三星电子董事长李健熙正在中国台湾,想邀请张忠谋吃早餐。这让张忠谋感到很疑惑,当时的韩国已经是DRAM芯片巨头,而台积电并不生产DRAM芯片,不知道为何约他,但还是应约前往。

这次早餐之约,李健熙主要是劝说中国台湾的企业不要介入DRAM芯片的研发生产,原因是DRAM芯片需要“很大资本、很多人才”,而中国台湾当时缺少这些东西。

但是,那时中国台湾的口号是“爱拼才会赢”,世界先进半导体和德碁半导体等企业还是进入DRAM芯片赛道,但因“技术依赖”“分散经营”“国际碾压”等因素,最终退出了全球竞争舞台。而三星电子却凭着技术迭代、企业反周期投资等,成为DRAM芯片的头部企业,一直到今天。

这场近35年前的“早餐劝阻”,直击DRAM芯片产业核心本质—“资本密集型”特征,这需要所有后入者都要对“资本密集型”有足够的敬畏和准备,包括后来者——安徽的企业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鑫科技)。

在DRAM赛道撕开一道口子

“卡脖子”“国产替代”,这些年,国人但凡听到这些关键词,都会直接想到科技创新以及背后技术主权的争夺。DRAM芯片就是其中一例,它太重要了,堪称信息时代的“战略粮仓”。

DRAM芯片实际上是电脑、手机等设备的“临时工作台”,专门用来放CPU正在处理的数据。其核心特点是“动态”,意味着需要不断刷新才能保持住数据,新一代的DRAM技术如DDR5和HBM等直接决定了电脑、手机甚至AI算力的性能边界。

自1970年英特尔推出了第一款商用DRAM芯片1103(1Kbit)后,DRAM芯片经过数十年的技术迭代,目前的DDR5因更高速度带宽、更低电压等优点,成为了PC、工作站和新兴服务器的首选。

实际上,中国一直是DRAM芯片的购买大户,仅2022年,中国就买走了全球约30%的DRAM芯片,大约为239亿美元,但是中国的DRAM芯片的自给率一直很低。

如今,DRAM芯片约95%的市场份额是被SK海力士、三星电子、美光科技三巨头所瓜分,剩余约5%的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如长鑫科技、南亚科技等企业的生存窗口,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更让其他玩家难受的是,三巨头不仅占据了DRAM芯片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还通过技术封锁、设备禁运、周期操控等手段增强竞争壁垒。

尽管阻力重重,但中国的企业已经撕开了一道口子,2019年9月,长鑫科技的DDR4规格DRAM芯片正式投产,实现了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从0到1”突破,2024年,其DDR4产品已占据全球DRAM市场约5%的份额。

根据Counterpoint预测,2025年底长鑫科技的DRAM全球市场份额将从一季度的6%提升至8%,DDR5和LPDDR5产品占比分别增至7%和9%,有望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存储芯片厂商。

简而言之,以长鑫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DRAM芯片赛道加速追赶。

长鑫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

梳理DRAM芯片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重心从美国移到日本,再移到韩国以及中国。其每一次转移都是更低成本生产者取代高成本者,技术壁垒不断提高。

当年三星的李健熙不仅在中国台湾和张忠谋等企业家吃早餐,还邀请后者去韩国参观三星的DRAM生产工厂,并不断强调资本的重要性。

从世界先进半导体和德碁半导体在DRAM芯片的溃败来看,李健熙所言不虚,DRAM芯片的技术迭代,表面上是新技术与新人才的竞赛,但最终决胜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以资本为盾牌,穿越死亡周期”的魄力与实力。

巨头企业完全可以在行业低迷期如价格暴跌、全行业亏损时反向疯狂扩产,用资本碾压换技术迭代窗口期,最终在需求复苏时垄断市场,这也让后来者未战先怯。

因此,长鑫科技想要解决先进制程等核心难题,比如量产12-14nm级的DDR5,甚至开发1c纳米内存,就需要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特别是持续资金的投入。

我们以单条12英寸DRAM产线为例,包括土地和厂房建设,光刻机、刻蚀、沉积、检测设备,技术授权与研发摊销,保守估计需要80至100亿美金,这还不包括后续的工艺升级投资。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理解,为什么位于安徽合肥的长鑫科技自2018年天使轮之后,融资节奏快且融资金额也非常惊人。

2020年,长鑫科技完成了约156亿元A轮融资,2021年至2024年,长鑫科技相继完成了B轮、C轮、C+轮、战略投资,投资方除了有国家大基金、安徽国资,还囊括了腾讯、阿里、小米集团、中金资本、兰璞投资等知名机构和产业资金,这在安徽是非常少见的。目前,长鑫科技最新投前估值约为1500亿元。

实际上,多轮融资不仅反映了投资方对长鑫科技的看好,根本反映出了DRAM芯片对资金的极端渴求,即技术攻坚和规模扩张需要持续烧钱,一级市场融资恐难以覆盖其长期的投入。

2025年7月7日,长鑫科技正式启动科创板IPO辅导,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担任保荐机构。根据证监会新规,辅导期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若进展顺利,预计最快2025年底或2026年初提交IPO申请。

如果在科创板上市成功,长鑫科技将保守估计募资规模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区间,这不仅利于长鑫科技后续的技术攻关和迭代,也利于前期一些国资、机构的退出。

实际上,中国台湾DRAM芯片折戟的教训证明,在巨头垄断的赛道,资本厚度即生存底线。长鑫科技的上市,正是以举国体制下资本密度加技术韧性的终极答卷,打破“后来者必败”的魔咒。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wangshu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长鑫科技 DRAM芯片 半导体 国产替代 科技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