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热帖 07月16日 04:21
又到暑期,大学的大门不妨尝试着向社会开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去年暑期,国内高校纷纷向公众开放,引发热议。大学校园开放是社会责任,但面临安全、管理难题。本文探讨大学开放的意义与挑战,呼吁高校承担社会责任,传递知识精神。

🚪大学校园开放是社会中大学教育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专业教育,高等教育还需面向公众,通过耳濡目染引领社会风尚。

📚大学校园本应持续开放,历史上沈从文、瞿秋白等旁听生即体现此理念,早期讲座也吸引校内外人员参与,封闭只是临时措施。

🚧大学开放面临实际难题,如安全事故、设施占用、教学秩序受影响等,但通过明确安全责任、制定规则、加强管理可缓解焦虑。

🔒部分高校已实施门禁管理,实验室设为禁区,欧美校园虽开放草坪,核心区域仍需控制,文明公约也需提前预防无序行为。

🌟公立高校属公共资源,依靠财政拨款,本应承载知识传承与资源共享使命,大学开放是其基因与必然选择,应传递知识尊严与公共精神。

去年暑期,国内众多高校纷纷敞开大门,大学校园也成了家长们青睐的热门参观游览目的地,近距离感受学校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今年暑期又到了,大学校园能向公众开放吗?

大学校园对社会对公众开放,是大学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专业教育,高等教育还具有面向公众,在可触可感的耳濡目染中引领社会、塑造风尚的功能。而要对公众耳濡目染,就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

事实上,大学校园一直是开放的。否则当年沈从文、瞿秋白等也不可能进入北大旁听课程、汲取知识养分;前些年的大学校门也基本无物理或制度障碍,各类主题讲座应接不暇,不管是校内学生还是校外人员都共同分享。

按理说,起初的封闭只是无奈之举、属于临时的举措。但没想到封起来容易开起来难。也许大学的思维不过是既然打开校门容易出问题,至少有出问题的隐患,开放意味着要管车辆、防纠纷、清垃圾,每天多出无数琐碎麻烦;那就一封了之、省心又省力。至于市民想带孩子感受书香,路过的校友怀念青春校园,校外人士想听校园讲座,一句“安全考虑”便成了万能挡箭牌。大学本该有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也在这“一封了之”中距离公众和社会越来越远。

当然,大学大门常打开可能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实际难题。比如担心校外人员进入会引发安全事故,校园设施会被占用,人多嘈杂会影响教学秩序等等。然而只要校园安全责任主体明确、冲突处置规则清晰、管理措施有章可循,大学摆脱“管理”的便利心态转到“服务”担当的角色,也许大学开放校门的焦虑会降低和缓解。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在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区域设立门禁、需刷卡才进,一些实验室更是明确为禁区、外人不得进入。即便在看似“无围墙”的欧美校园,虽然可以自由漫步草坪,教学楼、实验室等核心区域也不能随意出入。此外,也有一些大学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置了禁止喧哗、禁止扩音设备等文明公约,提前预防了一些无序行为。可以说,所有这些措施都值得尚在犹豫要不要开放大门的大学借鉴。

同时有必要指出的是,公立高校本来就姓“公”,其校园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建设,公共资源自然具有“公共性”职能,本就应该承载知识传承与资源共享的天然使命。因此,大学校园的开放是大学本身的基因、也是必然之选。

相比之下,当一些政府机构已然在拆除院墙,大学自然更不应该畏首畏尾的落后,更应以敞开的大门,传递知识尊严与公共精神的力量。这是一所大学使命的高度担当。

正值暑期放假的大学校园,不妨先尝试向社会、向公众开放。敞开大门才能迎接八方来风。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学开放 社会责任 公共精神 教育理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