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放弃新疆主要有以下原因:
- 陆上丝路荒废,新疆地位降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为明朝提供了更便捷的对外沟通渠道,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遗忘。新疆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战略重要性随之下降,明朝失去了占据新疆以保障丝路畅通的动力。
- 西域出现大国,管理成本过高:明朝时期,西域有东察合台汗国等势力,这些国家能集合几十万大军,明朝劳师远征难度大,且一旦失败,容易导致宗藩关系崩解。同时,明朝都城在南京,距离西域较远,统治成本高。此外,西域地区长期战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难以发展农业生产,明朝统治新疆在经济上入不敷出。
- 北方边患严重,无暇西顾:明朝中后期,瓦剌等蒙古势力崛起,不断侵扰北方边境,甚至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威胁到京师安全。明朝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和军事力量集中于北方边防,对西域地区则无力顾及,秉持“保京师重于拓边疆”的思维,选择放弃新疆。
- 明朝守成思想影响:明朝自永乐大帝后,多为守成之君,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对于经营遥远的西域,明朝统治者兴趣不大,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疆域,采取保守的边疆政策。
关于关闭嘉峪关的时间,有不同说法。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明朝政府曾决定“闭嘉峪关,绝西域贡”,但此后嘉峪关仍有开关情况。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政府下令封闭嘉峪关,放弃了对嘉峪关以西地区的管辖。也有观点认为,1529年朝廷正式关闭嘉峪关,任哈密卫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