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时会刻意避免使用手机,但最新研究发现,即便在“离线”状态下,长期使用社交媒体仍会影响亲子间的互动质量。

专家建议家长主动划出“专属时段”,短时间内给予孩子不被打扰的陪伴。哪怕只是15分钟的专注互动,对孩子而言也具有极高的心理价值。

“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此时此刻’。我们的大脑可能在想着各种事务,但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暂时搁置,真正地活在孩子当下的世界里。”

这项由阿拉巴马大学博士生罗宾逊主导的研究,在针对65对两岁至五岁幼儿与其母亲进行研究后发现,社交媒体高频率使用者每日平均使用时长为169分钟,低频率使用者为21分钟。前者在无设备干扰的互动中,对孩子说话的频率减少约29%。

尽管研究尚未正式发表,但这一发现并不令人意外。大量证据表明,人们即使退出社媒平台,社媒中的内容仍常常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注意力分配。儿童发展专家指出,社交平台高度定制的信息流极易形成心理依赖,令使用者不自觉地心不在焉。

当父母频繁地将注意力投向手机时,孩子会从中“学习”何为重要。换言之,我们的行为本身,已成为孩子价值判断的参照。

此外,父母应留意社交媒体对自身状态的影响。减少刷手机的次数与时长,不仅有助于恢复注意力,也可避免无意识中减少与孩子的交流。适度“断联”,反而能释放更多时间与能量给孩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这项即将在“数字媒体与发展中大脑国际科学大会”上发布的新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母亲,即使在未使用手机时,与孩子玩耍时的语言交流也明显减少。相比之下,较少使用社媒的母亲在互动时,能更频繁地与孩子交谈。

不过,这个研究为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目前尚无法断定社交媒体使用是否直接导致互动减少,也未全面控制心理健康、收入或教育背景等变量。未来的研究若能扩大样本,纳入父亲角色,将更有助于全面理解数字时代下的亲子关系。

孩童不仅需要父母的陪伴,更需要他们在精神上的“全然在场”。研究人员强调,父母的目光、回应与语言互动,不仅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也帮助其建立专注力、情绪调节与社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