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15日 10:54
在S+古偶剧组干了180天后,一个追星女火速逃离内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进入S+古偶剧组从事宣传工作,经历了180天的艰辛。她描述了娱乐圈如同丛林的残酷现实,以及基层工作者的辛酸与无奈。文章揭示了内娱行业流量至上的逻辑,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作者最终选择离开这个行业,加入央企,重新找到了职场本应有的温度。

😌娱乐圈如同丛林,新人需要自己学会厮杀,基层工作者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存挑战。

🎬宣传工作需要抢拍花絮,协调各部门,常常被场务、制片等人责骂,工作环境紧张。

👥横店是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艺人和团队处于顶层,而普通打工人只能依靠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

💔作者目睹了同行因工作压力而崩溃,以及新人被淘汰的残酷现实,感受到了人情冷暖。

🌊内娱行业以流量为逻辑,热门IP、著名导演、大编剧都可能翻车,只有男女主角热度到位,项目就能启动。

🔥作者被流量至上的逻辑裹挟,失去了对内容本身的热爱,最终选择离开这个行业。

🏢加入央企后,作者重新找到了职场本应有的温度,并将在内娱学到的‘装惨卖乖’技巧应用到工作中。

在一部S+古偶剧组待了180天后,一个对娱乐圈充满热情的女孩,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光速离开。

以下是一个年轻人亲自探究内娱行业虚实的生存报告:

娱乐圈就像丛林,要自己学会厮杀

我从小就是电视迷,又是追星女,所以一直想进娱乐行业体验一下。2023年,我从海外硕士毕业回国,应聘成为一家影视出品公司的宣传,这个岗位当时收到了三千多份应届生简历。

刚入职,我就得到了负责一部大型S+古偶剧全链路宣传的机会,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开机前的预热物料筹备,拍摄期间的花絮特辑,以及开播后的宣传短视频。

公司有很多同事都是留学生,不愿意长期呆在横店。所以进组之前,完全没有人跟我描述过这件事情会多么艰辛。现在回想,跟组的这六个月,我好像被丢到了一片丛林,全靠自己厮杀。

刚开始,我确实很兴奋。第一天就在定妆间里见到了男女主演,他们的脸好小,好白,个子又高,确实是有明星光环的。

但新鲜感很快就消失了。整整半年,我常常要早上7点就蹲在房车门口,协调好灯光、场地、摄影部门,在艺人化妆、吃饭与休息之间抢拍几分钟花絮,深夜还得处理当天的所有物料。

剧组的时间非常紧凑。一天12个小时,很多时候因为卡词或NG,艺人连自己一天的戏份都拍不完,更别说拍花絮了。毕竟拍正剧才是“生产”,而所谓的剧宣花絮,都是“生产”之外的东西。

所以我前期被场务、制片、导演助理拿着大喇叭骂是常有的事,拍摄不到物料的时候,当然也会被公司领导和明星粉丝远程骂。

最崩溃的一次,连轴转了12小时,饭都没吃一口,也没等到拍摄机会。那天我跑到旁边的荒草坡大哭,一抬头,就看见草丛里满满的都是代拍“大炮”,正对准我身后不远处另一个剧组的顶流男明星。

那一瞬间,我觉得好尴尬,只好擦了擦眼泪,又回到了艺人的房车旁边继续等待。

坐在房车里的明星,摔肿脸的小助理

横店就像一个小社会,是一个阶级分明、充斥着金钱流动的地方。在这个小镇里的最顶层自然是艺人和艺人团队,中层则是制片与导演,他们既要捧着艺人,也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约束艺人。他们有房车、专职厨师、专属按摩师,甚至有场务等候在泥泞的片场随时准备为他们擦鞋。

而剩下的90%,则是普通的打工人,场务、摄影、灯光、宣传……

有因为家庭条件被迫高中辍学的18岁灯光学徒,他双手已经满是老茧;场务大哥常常一人扛走数十公斤道具,没时间坐下歇息;还有一个灯光大哥很好说话,帮我搞定了很多道具。

这些基层工作者让我在这个地方感受到了一丝人情味。在横店寒夜冻僵手指时,一位胖胖的制片助理带我钻进“秘密基地”,那是某个仿古宅子的稻草间,河南籍场务大哥从自己的百宝箱掏出米粉和方便面,用乡音问我们要不要吃。

这位制片助理姑娘后来连续熬夜又没空吃饭,低血糖昏厥,摔肿半边脸后收到剧组的劝退通知,毕竟剧组不需要一个不能高强度运转的“机器”。她找我哭了很久,说不能失去这份工作。这是我记忆中最刺痛的画面。

虽然充满辛酸,依然不断地有人想进来,一待就是好几年。没别的原因,这里可以捞的“油水”大。

有些负责管理茶水摊的场务,一天工资200元,这对于一些五六十岁的人来说,其实是一桩不错的差事。我还认识一个剧照师,他半年在剧组连轴转赚到的钱,可以让他下半年回老家安逸地生活;还有为剧组做餐饮的老板,一天为几百号人备餐,一年赚的钱就够买一辆车了。

但横店已经是一个非常固化的熟人社会了,这两年,很少有人能靠自己留下。新人想混口饭吃,常常会因缺少人脉和资源,被淘汰出局。那些有人脉、打通了横店圈子的“老人”在横店只用每天和各种艺人团队social,就能谋求到工作,然后把脏活累活都甩给下面的人。

追星十几年,进了内娱祛魅了

在娱乐行业待久了,我认同所有的宣传方式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但不得不说,最离谱的剧宣方式还是“炒CP”,因为从内部角度来看,所有的CP场景都是我们宣传“抠”出来的。

跟组后期,我“嗑CP”已经到了有点扭曲的地步,每天都会盯着男女主戏外的一举一动,哪怕是手部有任何不经意的触碰,我都会记下,让人剪出来,因为粉丝一定会喜欢,也一定会有热度。

国内电视剧行业的底层逻辑是艺人流量,热门IP会翻车,著名导演会翻车,大编剧也会翻车,但只要男女主角热度到位,项目就能立刻启动。制片人拉条款、签合同,只为锁定一线流量,哪怕剧本再烂,也能因为粉丝关注度而借力播映。

我知道的编剧里,有的是母胎单身,有的甚至七八年没有谈过恋爱,他们居然在写爱情剧,男女主莫名其妙就爱上了。但是没关系,这些人之间会形成非常稳定的利益链,制片不会管他们具体实力怎么样,只要“听话”就好。

这就导致我们作为观众只能看到越来越难看的剧集,对作品的审美也在不受控制地下降。

而在韩国,医生、律师长久以来处于职场的金字塔顶尖,去娱乐圈工作的人多少都是有些创作情怀在的。

我的学校和CJ娱乐有合作,邀请了《鬼怪》《爱的迫降》的制作公司来分享经验,其中一个人说,他觉得人生中没有什么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只有当他做出一部影视作品之后,才会觉得自己的血是热的。

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长时间被“造CP”“推限时互动”的流量至上逻辑裹挟,我反而失去了对内容本身的热爱。如果把电视剧当成纯粹的商品,我为什么不直接去做任何一种真实的商品,比如牙膏或餐巾纸?

不想当“血包”,我抛弃了这一行

当最爱的追剧成为了工作任务,每周都要写分析报告,我终于选择离开这个准备了四五年才进入的行业。

提完离职当天,所有的电视剧突然都变得好看了起来。

现在我加入了一家央企,朝九晚六工作、同事间互帮互助、偶尔的深夜烧烤与闲聊小聚,都让我重新体会到职场本该有的温度。而每当工作中出了意外的岔子,被上司为难,我也会将在内娱汲取的“装惨卖乖”技巧搬出来,还挺有用。

我理解年轻人对这行的向往,毕竟不是什么工作都能近距离接触明星。但我觉得,只有钝感力极强或者天不怕地不怕的有钱人家小孩才适合干这行,否则就会被当成剧组的“血包”。

在我看来,内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地方。很多人的成就来得太过于轻易,导致这里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很虚浮的氛围。标准可以被数百次扭曲,那么你的业绩、你的努力也可以被数百次磨灭。

也许内娱不过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显化缩影,各种恶劣的职场风气在这里只会更加尖锐。我没办法强迫自己接受他们的行为逻辑,只有离开这个环境之后,我对作品的热爱才会回来。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娱乐圈 古偶剧 宣传工作 流量至上 职场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