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期,“成康之治” 带来了短暂的盛世繁荣。然而,在周昭王时期,西周王朝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局势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成康之治” 后的西周,本应延续强盛,但却出现了 “王道微缺” 的局面。周昭王十四年,镐京出现反常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这是王道缺失招致的异象。而周昭王对国事的处置态度,也确证了 “王道微缺”。同年七月,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夺取侯位,自称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周昭王竟然听之任之,既不发兵征讨,也不兴师问罪。这一行为致使天下恃强凌弱的现象屡屡发生,朝纲由此偏斜。
此时,以楚国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给西周王朝带来了外部威胁。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成为必然选择。东夷是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西周初年,这些方国部落对周王朝时服时叛。经周公、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但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
周昭王十六年,昭王率军对东夷各国进行军事威慑。各夷国见周军众寡悬殊,纷纷归顺。至昭王伐楚时,东夷南夷有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东夷之战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荆楚。此次战争的胜利,为周昭王南征楚荆奠定了基础。
二、参战方介绍
1. 周王朝:由周昭王率领大军,集结于成周(今河南洛阳东)。
周王朝在西周初期经历了 “成康之治” 的短暂盛世繁荣后,局势逐渐变得复杂。周昭王姬瑕,是周康王姬钊的嫡长子。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 996 年)周康王去世,姬瑕即位。此时的周王朝,本应延续强盛,但却出现了 “王道微缺” 的局面。周昭王十四年,镐京出现反常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这是王道缺失招致的异象。同年七月,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夺取侯位,自称魏公。周昭王对此听之任之,既不发兵征讨,也不兴师问罪,致使天下恃强凌弱的现象屡屡发生,朝纲由此偏斜。
周昭王十六年,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周昭王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集结大军,南征楚荆。此时的周王朝,军事力量较为强大,集结的大军对东夷各国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周昭王作为统帅,展现出了果敢的决策力和领导力。
2. 东夷各国:指周代东方各部落,包括淮夷、徐夷等,对周室时服时叛。
东夷是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西周初年,这些方国部落对周王朝时服时叛。经周公、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但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东夷各国主要包括淮夷、徐夷等部落,他们分布在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
淮夷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据考证,商王朝在成汤六世孙仲丁以后一度中衰,四方诸侯多不听号令。至成汤十世孙盘庚迁殷以后,局势渐次稳定,东夷与商王朝之间的武力冲突也时断时续。在武乙时,半岛夷人进逼淮岱以西,商王朝感到严重威胁,故而帝乙、帝辛父子不得不集中全力来对付东夷。在周昭王时期,淮夷占据地域广大,大约在今汉水中上游的丹江地区和下游的汉东地区,且占据铜矿主产地铜绿山。在先秦时期,铜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政治、经济、战争等方面都广泛需求。淮夷虽然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治体,只是一些分散的部族。
徐夷也是东夷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周王的眼中钉 —— 淮夷,南迁后建立徐国,历史上也非常厉害。商王朝在武丁在位时期,便开始对周边试图摆脱商朝控制的方国大规模用兵,其中包括西北方面的众多方国以及东夷。后期卜辞中涉及商末征夷方的材料很多,其中有学者认为卜辞中的尸(夷)方指东夷是绝无问题的,而甲骨文中的攸国可能实即古嬴姓的徐方之分支,商周之际徐方的中心聚居地当即《说文》所称 “郐,郑下邑” 的郐城旧地。其地即今滕州一带,实在曲阜南偏东,为曲阜至费县一带的必经之地。
东夷各国在周王朝的统治下时服时叛,以楚国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时,周昭王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各夷国见周军众寡悬殊,纷纷归顺。至昭王伐楚时,东夷南夷有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这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荆楚。
三、战争过程
1. 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 985 年)任命南宫为统帅,中为先锋,联络汉阳姬姓诸侯,为大军开路并准备行宫。汉北各姬姓诸侯支持,军队深入江汉腹地,东夷各小国纷纷归顺。中带领先头部队到达长江,王师攻占鄂部驻地,昭王占领铜绿山。昭王渡江北上,在唐国大会汉阳诸侯,论功行赏。
周昭王十六年,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昭王任命曾国国君南宫氏为统帅,中为先锋。中带领军队积极联络汉阳的姬姓诸侯,为大军开路,并在邓国和曾国精心为昭王准备行宫。一路上,汉北各姬姓诸侯纷纷给予支持,使得军队人马更加壮大。很快,大军深入江汉腹地。原来臣服于楚荆的大部族、小方国见周军众寡悬殊,纷纷选择归顺。中带领的先头部队一路势如破竹,顺利到达长江。后军随后赶到,王师成功攻占了鄂部驻地。接着,昭王亲自率领大军沿汉水东岸南下,到达长江边后,昭王留下一支人马在江北守卫渡口,自己则亲率大军渡江南下。扬越的鄂部将主力退缩到南面的大山中,昭王趁机占领了铜绿山。随后,昭王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大会汉阳诸侯,对在战争中有功之人论功行赏,给先锋中很多马匹和铜材,元帅南宫也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2. 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 982 年)派祭公、辛伯攻楚,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周军在渡汉水时,突然阴风骤起,气候变得极为恶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将士们惊恐不已,军队顿时陷入混乱。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军队损失严重。此次失败,表面上看似是天时不利,但实际上周王朝军队很可能遭到了楚军强有力的伏击。
3. 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977 年)声势浩大的伐楚,全军覆没,周人讳言此事,只说 “南巡不返”。
周昭王二十四年,昭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伐楚行动。此次出征,周军前期或许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俘获了无数的青铜等战利品。然而,在凯旋渡汉水时,却遭遇了重大灾难。由于江汉水涨,当时预备的船只已不足以王师北渡,昭王紧急下令周边诸侯征调当地民夫伐木造船,同时又命大军在渡口搭建浮桥,将贵重铜器输送过江。不想当地民夫多是荆楚之人,不少心中对周军含恨隐忍,在造船之时不免偷工减料。等到大军渡江那天,周昭王与随驾诸王公大臣登上本以为稳若泰山的王船,摆渡至江心,正靠近浮桥顺便观看大军运送青铜辎重过江,这时风雨大作,江岸两侧居然发生了可怕的泥石流,浮桥立马受到泥石流冲击,桥面发生了坍塌,一具巨大铜鼎直接就砸向了一旁的王船,不想这王船只是民夫们临时涂上树胶粘合而成,瞬间就被大鼎砸得四分五裂,昭王和诸王公大臣纷纷溺水,岸上的兵马一时来不及救援,王船后面的六师船队也受到王船碎片和泥石流的冲击,尽数摧毁于江中,无数的周兵被活活淹死。周人对此事讳莫如深,只说 “南巡不返”。
四、战争结果
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楚国,南征第一阶段不战而捷。
周昭王攻东夷之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东夷各国在周军的强大威慑下纷纷归顺,东夷南夷有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这一胜利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使周王朝在东部地区的统治更加稳固。同时,孤立了楚国,为周昭王南征楚荆创造了有利条件。南征的第一阶段可谓不战而捷,周王朝的声威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第三次伐楚对西周军事力量打击很大,周昭王薨于汉水,全军覆没。
然而,周昭王的第三次伐楚却遭遇了惨重的失败。此次伐楚声势浩大,但在凯旋渡汉水时,却遭遇了重大灾难。由于江汉水涨,预备的船只不足,昭王紧急下令周边诸侯征调民夫伐木造船并搭建浮桥。但当地民夫多是荆楚之人,心中对周军含恨隐忍,在造船时偷工减料。当昭王与随驾诸王公大臣登上王船摆渡至江心时,风雨大作,江岸两侧发生可怕的泥石流,浮桥坍塌,一具巨大铜鼎砸向王船,王船瞬间四分五裂,昭王和诸王公大臣纷纷溺水,岸上的兵马来不及救援,王船后面的六师船队也受到王船碎片和泥石流的冲击,尽数摧毁于江中,无数周兵被活活淹死。周人对此事讳莫如深,只说 “南巡不返”。
这次失败对西周的军事力量打击极大。周昭王薨于汉水,全军覆没,不仅使周王朝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也严重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威望。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国则日益发展强大,逐步走上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
五、战争影响
对西周的影响:国威受损,成为西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之一。
周昭王攻东夷之战,虽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果,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楚国,南征第一阶段不战而捷。然而,随后的三次伐楚却以失败告终,尤其是第三次伐楚,全军覆没,周昭王薨于汉水。这一重大失败,对西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首先,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大量的兵力和物资损失使得西周的国防实力大幅下降。原本在 “成康之治” 后呈现出的强盛局面被打破,国威受损。周昭王作为天子,亲征却落得如此下场,让天下诸侯对周王朝的统治能力产生了质疑。西周在各诸侯国中的威望急剧下降,成为西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之一。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内部矛盾逐渐凸显,外部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
对后世的影响: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教训,如重视政治争取、完善军事指挥部署等。同时,楚国得以持续发展,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周昭王攻东夷之战及伐楚的失败,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在政治方面,周昭王对鲁国政变的听之任之,导致天下恃强凌弱现象屡屡发生,朝纲偏斜,这提醒后世统治者要重视政治稳定,对违反礼制的行为及时进行惩处,以维护统治秩序。在军事方面,周昭王伐楚过程中暴露出的军事指挥部署问题,如第二次伐楚时遭遇恶劣天气损失严重,第三次伐楚因船只问题全军覆没,这些都让后世认识到在战争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天气、地形、敌方策略等的预判和应对措施。同时,周昭王的失败也让后世统治者更加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
而对于楚国来说,周昭王的失败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楚国在周昭王时期虽未形成强大统一的政治体,但在与周王朝的对抗中逐渐壮大。周昭王的三次伐楚,尤其是第三次的全军覆没,使得楚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周王朝的压制,得以持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不断兼并周边小国,势力逐渐增强,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