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伪史,这个话题太大了。多了说不好,但是抓住一些细节,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总是没错的。
比如说,牛顿。这个西方科学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他和他的牛顿第二定律就诡异的难以置信。
F=ma
在今天,几乎已经是普世准则了。
但他的诡异之处,在于,千克的定义是在牛顿死后以后一百多年才产生的。
那么牛顿是怎样用一百多年以后的标准单位来写自己的公式的?
换个说法,嘉靖年生产的乾隆通宝能是真的吗?
很多人的逻辑不健全,在这里补充一下。
眼镜蛇在眼镜发明之前叫什么?
我国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过山峰。我相信,其他国家也有其他国家的叫法,但眼镜出现以后,因为形象生动它被统一叫眼镜蛇了。
牛顿第二定律也是这个道理,我不是否认它的存在,只是在千克发明以前它应该有它其它的名字。
牛顿第二定律,不是千克被定义以后突然普世的。
如果它是正常发展的话,牛顿研究出它以后。应该有一个母语版本,后来这个定律被法国人学去了,法国人在他们自己国家普及的时候肯定还会有一个法国版本。
因为他们的语言,单位都是不一样的。同理,德版,意版等等其他版本也应该存在。
然后,因为千克的存在,回归了一个统一版本,才是现在的牛顿第二定律。
这个人一定不是牛顿,但跟牛顿一样伟大。就比如,阿拉伯数字,它肯定不是阿拉伯发明的,但因为阿拉伯而流传世界。
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因为年代较近可以追溯到牛顿本人。但是他的传播一定是有迹可循的,而且一定会产生阿拉伯数字这样一个中间概念。
但事实上呢?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