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研究人员在观察海洋生物药品成分情况。受访单位供图

在山东威海,养殖工人驾驶船只从事海上养殖作业。视觉中国供图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宋迎迎
王超云在自己的胳膊上划出两道口子,一道涂抹上PDRN,另一道涂抹上生理盐水。这位瑞吉明(山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总监试图直观展示PDRN的神奇效果。“涂抹了生理盐水的伤口还在流血,涂抹了PDRN的伤口不仅止血效果显著,而且三天后就会愈合良好。”王超云说。
PDRN,是从三文鱼生殖细胞中提取的特定规格DNA片段。它能够促进人体细胞再生,加速伤口恢复,并减少疤痕生成。如今,在山东沿海各地,很多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与王超云类似的尝试——向海问药。
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山东省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视为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且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
创新成果不断产出
7月10日,在山东青岛崂山区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药院”),研究人员正埋首于仪器设备间,神情专注。由该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免疫抗肿瘤海洋1类新药“注射用BG136”(以下简称“BG136”)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增添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案。
“Ⅰ期临床试验已经验证了BG136的安全性,Ⅱ期临床试验则主要验证其有效性,并找到合适的给药周期和给药剂量。这一过程大概需要两到三年时间。”BG136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海药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告诉记者。
BG136是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其原料源自南极褐藻。从浩瀚大海中精准筛选出具有抗肿瘤药性的海洋天然产物,绝非易事。早在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管华诗团队便着手收集并构建海洋来源的各类多糖、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信息,打造出海洋糖库。此外,团队还建立了糖芯片技术、海洋智能药物发现技术体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快速发现海洋天然产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海洋鱼骨、鱼皮变废为宝,推动医用级鱼皮胶原原料实现产业化……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烟台也在大展身手。依托产学研协同发力,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从海洋鱼骨提纯的硫酸软骨素中降解出糖链结构,使得一款新靶点抗血栓化学1类创新药——DCP118的研发取得新突破。
山东省海洋局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处二级调研员苏庆猛说:“山东海洋药物研发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等为主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该产业成为全省海洋经济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研发实力位居前列
“经略海洋,从一棵海藻开始。”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月海藻”),这句标语引起了记者注意。近年来,该企业深耕海藻活性物质的深度开发和应用,产品覆盖海洋生物医药、功能食品等领域,已撬动千亿元产业。
“我们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岩藻多糖、超纯海藻酸钠等产品成功实现国产化。其中,海藻酸盐年产量达1.6万多吨,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40%、30%。”提及这些创新成果,明月海藻副总裁张德蒙颇为自豪。但是研发背后的艰辛,也不得不提。
海洋药物研发,不仅面临海洋生物采样困难、海洋天然产物发现不易等问题,而且众多海洋天然产物结构相对复杂,导致分离、纯化工序极为繁杂。
以海藻酸钠提取为例,其中杂质种类繁多,溶液黏度极高,提取难度极大。用张德蒙的话说,难度就如同从蜂蜜里过滤掉灰尘。同时,国外企业一直严密封锁技术信息,设备配置、技术参数等关键环节毫无可参考的资料。
1000多个艰苦研发的日日夜夜,试验一次次失败,海藻酸钠溶液和活性炭常常四处喷溅,张德蒙和同事们身上黑一块白一块,就像“大熊猫”。过滤过程漫长,近百升的液体有时要经过数天时间才能完成一道过滤工序。科研团队24小时轮值,盯紧了压力表、流量计、集液罐。
在过滤掉数万升溶液后,科研团队终于首次在实验室完成了公斤级超纯海藻酸钠的制备。之后,明月海藻建成年产200公斤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成为全球第二家具备超纯海藻酸钠生产能力的企业。
据了解,山东聚集了80%以上的海洋药物研究资源和力量,海洋生物医药研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目前,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等城市已形成多个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构建起包括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化妆品等在内的产业体系。
成果转化持续发力
今年6月8日,青岛举办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对接会。会上,中试平台工程设计、海洋小分子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项目进行路演,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这一举措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因为与传统产业相比,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研发周期长、成果产业化速度慢等特点,真正能够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少之又少。
记者发现,山东多地以海洋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等,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持续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在潍坊,该市打造的潍坊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赋能;在烟台,《烟台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提出,重点建设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研发基地、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发展硫酸软骨素原料药、鱼皮医疗器械产品等,为该市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描绘“路线图”;在青岛,《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 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工作方案》明晰了“任务书”;在威海,《威海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不断推进海洋生物制剂与特医食品等重大项目产业化……
在全省层面上,山东将持续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跨界合作,以科技创新点燃“蓝色引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产品线,提升产品品质,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上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