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14小时前
[人 才] 徐斌:敢把“卡脖子”难题变“中国造”勋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路宝集团创始人徐斌带领团队,从受制于人发展到全球领先,研发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和ECO新型聚氨酯路面材料,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推动中国桥梁技术进步。

🔩路宝集团创始人徐斌带领团队,研发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占据全球65%以上市场份额,从受制于人发展到全球领先,攻克核心技术难关。

🛣️徐斌从中学教师到创业者,通过不懈钻研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国桥梁伸缩装置技术从进口依赖到自主研发,并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

🚧徐斌带领团队攻克ECO新型聚氨酯路面材料研发难关,解决钢桥面开裂损坏难题,该材料使用寿命长,有望成为继水泥、沥青之后第三种高性能基建材料。

🌏徐斌秉持“把每个难题当作阶梯”的创新理念,通过实地考察和持续试验,推动中国桥梁技术取得突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

🔬徐斌带领团队投入十多年攻关,攻克材料、工艺、装备三大难关,研发出ECO新型聚氨酯路面材料,有效解决高温重载、高原高寒等复杂环境下的路面问题。

徐斌(中)在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 受访者供图

    [真正的创新,不是跟风模仿,而是敢于把“卡脖子”难题一步步转化为“中国造”的勋章。这背后,有把每个难题当作阶梯的执着,更有让核心技术扎根中国大地的底气。]

    

◎本报记者 江 耘

    前不久,宁德至上饶高速公路霞浦溪南互通至福安下邳枢纽互通段正式通车投运。这条高速公路沿线多座桥梁的衔接处,都装着宁波路宝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宝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徐斌领衔研发的“关节”——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它们日复一日化解着车轮冲击与桥梁热胀冷缩的应力。

    走进路宝集团,几组锈迹斑斑的“关节”映入眼帘,与现代化的厂区形成鲜明对比。“20多年前,我国还不能生产桥梁伸缩装置,而国外进口的伸缩装置寿命短、故障率高,但我们不得不购买。”徐斌对记者说。

    20余载光阴流转,路宝集团占据了全球大型伸缩装置65%以上的市场份额。从“受制于人”到“中国第一”再到“世界第一”,背后是一位科技工作者对桥梁技术孜孜不倦的探索。

    从讲台到车间

    徐斌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农村,幼时就爱钻研。小时候,一根竹筒在他手里能变成“机关枪”;为了高效砍柴火,他能在竹梢间腾挪几小时……

    1980年,徐斌参加高考,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中学老师。

    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他一有空就学习机械理论知识,并尝试各种发明创造。

    当时,宁海县有很多模具厂,徐斌经常去帮助企业改进设计工艺,一度成为当地知名的技术达人。

    徐斌的一位亲戚曾是上海橡胶制品一厂总工程师,退休后给一家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一次,这位亲戚碰到了生产工艺、产品外观和性能质量的共性问题,不知该怎么解决。徐斌了解情况后,对企业的全套工装、模具和生产线提出了改进建议。

    此后3个月,这家企业按照徐斌的思路进行改造优化,实现生产效率翻倍。

    以“非专业”身份给行业专家提供技术思路,此事让徐斌深埋心中的创业“种子”开始破土发芽。

    研制多向“关节”

    1992年,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浙江破土而出。自诩“爱折腾”的徐斌,借钱走上创业之路。

    1993年,徐斌耗资十余万元购买了一项桥梁无缝伸缩装置技术专利。

    “这种伸缩装置是通过自身形变帮助桥梁应对热胀冷缩、车辆重压带来的变形。它像松紧带一样可伸可缩,既能防桥面裂坏,又可让车子驶过不颠簸。”他解释道。

    徐斌希望凭借新购技术研发出的产品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然而,现实的考验来得猝不及防。在沪宁高速项目的实际应用中,产品大量损坏被全部更换。

    “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得,唯有自立自强!”惨痛的教训让徐斌幡然醒悟。

    1996年,他凭借不懈钻研,研发出第一代模块化简支梳齿板式伸缩装置。这一成果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02年,路宝集团在市场崭露头角,中标福宁高速全线160毫米伸缩量以下的小型桥梁伸缩装置供应项目。不过,该工程大中型伸缩装置依旧采用进口产品。这让徐斌意识到自主研发中型产品的紧迫性。

    2005年,第一代产品质保期将至,开始出现损坏的苗头。此时,徐斌研发的第二代产品已经成熟。

    “很多人跟我说,那些产品距离质保期满只剩3个月,可以局部更换熬到期满。”徐斌回忆道。

    不过,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以损失600多万元的代价,对产品进行全面免费更换,用二代产品替换一代产品。

    “万一伸缩装置起翘,刮倒车辆导致交通事故,这责任谁来负?”徐斌说。

    更换后,二代产品一直使用至今。

    徐斌的目标不只中小型技术。在积累了丰富工程技术和经验后,他瞄准顶级桥梁工程难题。

    “当时,国内没有什么大型桥梁,国外相关技术对我们实行封锁。”徐斌回忆道,为了寻求技术突破,他带着钢卷尺、游标卡尺还有一本磨破边的笔记本开始“丈量世界桥梁”。

    “钻桥洞、翻围栏,我爬遍了世界知名桥梁。我亲手测量、详尽记录,积累下的第一手资料至今视若珍宝。”徐斌说。

    这番经历让徐斌对技术有新的理解。他认为,主流伸缩装置只能“对抗”纵向伸缩位移,但桥梁会出现上下、前后、左右等多种位移。

    “主动顺应和释放力量是我们的设计理念。我们不是加大装置的结构强度,而是顺应不同方向和力量的变化。”徐斌说,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和团队开始研发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

    2007年,路宝集团中标当时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伸缩装置供应项目。该桥通车至今,伸缩装置核心主部件实现“零更换”。

    之后,包括港珠澳大桥等很多国内外大型桥梁工程都采用了路宝集团研发的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

    2007年,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9年该技术获中国专利金奖。

    给桥面换“皮肤”

    获得行业认可后,本可以享受丰收喜悦的徐斌又“折腾”起来。他在施工中发现,钢桥面频发开裂损坏是困扰中国桥梁发展的难题,且国外在此领域技术壁垒高筑。

    于是,从2008年起,徐斌投入巨额资金,和团队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攻关,陆续攻克材料、工艺、装备三大难关,自主研发出“去沥青”的桥面“皮肤”——ECO新型聚氨酯路面材料。

    徐斌介绍,该材料最大的研发难点在于平衡材料性能与施工工艺。聚氨酯对湿度敏感,早期实验常因环境湿度变化导致材料失效。为此,他提出建立以异氰酸酯、多元醇和有机胺反应生成预聚物的技术路线,成功解决了敏感问题。此外,相关施工装备的研发也持续了八九年,优化到第6代才实现规模化应用。

    “粗略统计,整个项目累计试验次数超5000次,其间我们失败了无数次,但每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徐斌说。

    他介绍,ECO新型聚氨酯路面材料能有效解决高温重载、高原高寒等复杂环境下,路面结构强度与韧性无法兼顾、安全耐久性差等世界性工程难题。

    2011年5月,明州大桥建成通车,次年路面铺装便严重碎裂,此后多年该桥的铺装常坏常修、常修常坏。主管单位几乎尝试使用了所有铺装技术,但路面最多只能维持7个月。

    2017年,路宝集团携ECO新型聚氨酯路面材料参与了桥面铺装试验,用实战数据证明了新材料的实力。

    2020年,明州大桥全部采用路宝集团产品,彻底告别了“常修常坏”的窘境,至今该桥铺装路面运行良好。

    交通运输部专家组鉴定时表示,采用ECO新型聚氨酯材料铺设的路面,在钢桥面上的使用寿命可以超过10年,在混凝土桥面上能达到20年至30年。

    目前,ECO新型聚氨酯路面材料有望成为继水泥、沥青之后,第3种可大面积使用的高性能基建材料,引起全球同行的关注和效仿研究。

    如今,这位“死磕”桥梁结构件和路面工程技术的创业者,不仅让中国从伸缩装置进口国蜕变为全球领跑者,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说的话:“真正的创新,不是跟风模仿,而是敢于把‘卡脖子’难题一步步转化为‘中国造’的勋章。这背后,有把每个难题当作阶梯的执着,更有让核心技术扎根中国大地的底气。”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路宝集团 桥梁伸缩装置 ECO新型聚氨酯路面材料 技术创新 中国制造
相关文章